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63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进门至开始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血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实施无缝隙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减少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和院内救治过程中时间的浪费,缩短了STE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诊疗关键时间节点的成效管理。方法:以2018年1月至12月按胸痛中心常规救治流程诊疗的307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以2019年1月至12月的优化救治组314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TNT抽血时间、医患沟通时间、导管室激活至患者到达介入室时间的差异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到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2.10±1.77)min vs.(3.52±2.75)min]、FMC到采血时间[(6.43±6.03)min vs.(14.67±9.92)min]、知情沟通耗时[(9.91±7.51)min vs.(11.22±6.20)min]、导管室激活到患者到达导管室时间[(10.99±4.60)min vs.(16.86±7.55)min]均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根据STEMI急诊诊疗关键时间节点的用时影响因素制定的优化救治流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及各关键环节的用时,提高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验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治疗效果及主要住院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使用耗材费占总费用的比率及使用药品费占总费用的比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B)及其各时间点的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急诊PCI的180例STEMI患者的DTB及其各时间点(急诊停留时间、转运时间和介入时间)数据。将患者依据不同标准分为DTB达标组和DTB非达标组,工作时间组和非工作时间组,自费组和非自费组,2018年组和2020年组。比较各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180例STEMI患者平均DTB为(115.0±51.9) min;急诊停留时间为(71.4±50.3) min,其中进门至呼叫心内科时间为(10.9±6.1) min,呼叫心内科至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为(31.4±30.4) min,签署知情同意后至离开急诊室时间为(39.5±31.6) min;转运时间为(4.4±1.3) min;介入时间为(35.2±13.1) min。DTB达标组的DT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DTB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工作时间组与非工作时间组DTB、急诊停留时间、签署同意书至离开急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费组和非自费组DTB及各时间点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组的DT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2018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获取知情同意、介入导管室准备是急诊STEMI患者DTB延长的主要因素,建立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的规范流程,可有效缩短DT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管理下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STEMI患者64例为对照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STEMI患者6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首份心电图完成、确诊到术前准备完成、门-导管室(D-to-C)、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162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未成立胸痛中心时收治的13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床旁肌钙蛋白T(TNT)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家属签字同意时间、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 D-to-B)、住院用时、人均住院费用、住院病死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12.90±2.34)min、床旁TNT时间为(27.37±3.9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26.35±2.46)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48.44±7.80)min、门球时间为(116.20±42.62)min;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86±0.49)min、床旁TNT时间为(16.80±2.1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17.67±2.38)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30.06±4.70)min、门球时间为(69.95±16.36)min;两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用时(10.64±4.09)天、人均住院费用(43407.00±544.00)元、住院病死率(7.63%)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6.87%)与观察组住院用时(7.77±3.06)天、人均住院费用(36425.00±370.00)元、住院病死率(1.85%)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可减少激活导管室时间和家属签字同意时间,缩短D-to-B时间和住院用时,减少人均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死亡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1例急诊PCI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7年7月—12月收治的52例急诊PCI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两组接受同样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获取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静脉通路时间、 D-to-B(门-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90 min例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49±1.5)min、获取肌钙蛋白报告时间为(16.87±2.4)min、静脉通路时间为(8.7±2.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时间(P0.05);同时,D-to-B时间为(76.79±21.5)min,优于对照组(P0.05);D-to-B时间90 min例数为42例(80.8%)高于对照组的35例(6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多学科团队(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8月31日急诊行PCI的107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9年3月1日~8月31日急诊行PCI的118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D2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救治平台,实现同质化护理,提高护士主观能动性和业务能力,密切科室间联系,优化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利于团队合作共赢,推动多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杭州院前转送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院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前反应时间、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0.96±4.62) min、(33.14±3.48) min、(75.34±13.66) min及(9.60±2.27) d,并发症发生率8.8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中,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救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48例,根据是否采用"区域化协同救治"分为区域化协同救治组75例和非区域化协同救治组53例,非区域化协同救治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流程,区域化协同救治组结合临床路径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救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平均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平均溶栓时间明显较非区域化协同救治组缩短(P 0. 05)。区域化协同救治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LEVF、LVED心功能指标均优于非区域化协同救治组(P 0. 05),且术后3个月心脏功能分级也优于非区域化协同救治组(P 0. 05)。术后3个月,区域化协同救治组发生心绞痛6例,心律失常2例,无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对照组发生心绞痛11例,心律失常6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死亡1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临床路径区域化协同救助模式整合到院前急救、医院间转诊过程可有效缩短冠脉综合征患者全程救治时间,最大程度将其救护时间控制在12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积极手段解决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方法对照组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院前急救护理的患者42例,观察组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6年7月1日-2016年12月30日院前急救护理的患者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中加强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出车时间(4.32±0.54)min、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58.72±6.61)min与观察组出车时间(1.19±0.16)min、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43.09±4.68)min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服务态度(18.98±1.01)分、技术水平(18.07±2.09)分、沟通交流(18.04±2.63)分与对照组服务态度(13.46±2.01)分、技术水平(13.87±1.45)分、沟通交流(14.92±2.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了解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加强护理管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高效、快速完成,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增城区120指挥中心调度转运至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之前救治的急性STE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流程化护理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6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PCI)的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另108例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新的流程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行急诊PCI病人术前准备时间、护理差错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前准备时间为53.13min±17.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58min±23.95min,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新流程化的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术前准备时间,降低护理差错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接收的152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2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别为(19.34±1.24)min、(10.13±1.17)min、(4.35±0.67)min、(6.25±0.52)min和(40.07±2.93)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愈率(72.37%)、抢救成功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53.95%)、(72.37%),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急诊抢救严重创伤患者而言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体系在成批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批量烧伤患者从院前急救,院内救护、手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干预等全程护理体系,规范批量烧伤的应急处置流程,优化院外及院内救护各个环节,早期进行全程心理干预、实施专业化功能锻炼等方法。结果通过全程、规范、专业的护理,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缩短住院周期,提高批量烧伤伤员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批量烧伤全程护理体系的应用,能够优化护理流程,可确保救治流程的畅通,提高批量烧伤伤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