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合理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间腹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腹痛缓解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不同分为 < 24 h组(n=68)、24 h~组(n=64)、48~72 h组(n=60),根据引入肠内营养种类不同分为氨基酸配方组(n=53)、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组(n=67)和普通食物组(n=72);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症状反复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在回顾性研究基础上,招募了16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儿在腹痛缓解后均采用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根据腹痛缓解后喂养时间不同分为 < 24 h组(n=52)、24 h~组(n=59)、48~72 h组(n=55);比较三组患儿腹痛、皮疹、便血症状反复发生率及静脉营养使用率、静脉激素使用率、出院时体重降低发生率。结果 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腹痛缓解后24~ < 48 h开始肠内营养及引入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奶行肠内营养,患儿不仅临床症状反复发生率低,且其家属满意度最高(P < 0.0167)。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腹痛缓解后24~ < 48 h开始引入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奶行肠内营养患儿皮疹、腹痛反复发生率低,静脉营养使用率及患儿出院时体重下降发生率低(P < 0.05)。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在腹痛缓解后24~ < 48 h引入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是合理有效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许伟  卢思广  薛天阳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4):236-237,250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161例 ,其中重症58例 ,采用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3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58例HSP患儿均有反复皮肤紫癜、关节肿痛、严重消化道症状(剧烈腹痛和/或消化道出血)、有或无尿检异常 ,均符合HSP的诊断标准[1]。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 ,Ⅰ组(激素组)20例 ,Ⅱ组(丙球组)17例 ,Ⅲ组(丙球 +激素组)21例 ,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和临床分型方面差别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普鲁卡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普鲁卡因静脉点滴治疗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共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148例,其中47例并发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剧烈腹痛和消化道出血,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7.98岁,并发关节肿痛16例,肾脏损害3例;对照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8.78岁,并发关节肿痛14例,肾脏损害4例。二、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激素、维生素及抗过敏药物等传统治疗,必要时输新鲜血辅助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为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小儿腹型过敏紫癜26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发现以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均被误诊。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与本病相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性疾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部分患儿在皮肤紫癜前出现腹部症状,甚至病程中始终无皮肤紫癜,这部分患儿极易误诊。现就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血液灌流组(12例),并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以及两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健康组比,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的IL-6、TNF-α、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但常规组及H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均下降,SOD、T-AOC均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HP组变化较常规组更显著,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P组比较,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控制的比例较低,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以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可以降低重症腹型HSP患儿激素用量、肾损伤发生几率,机制可能与HP有效清除IL-6、TNF-α、MDA有关。  相似文献   

7.
住院营养不良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方法 住院期间给予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营养支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出院后随访及营养指导。以患儿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 > ?-2?SD作为结束随访的营养目标。结果 入选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共298名,其中174例(58.4%)达到结束随访标准,失访100例(33.6%),死亡18例(6.0%),随访18个月仍未达结束随访标准者6例(2.0%)。外科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中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高于内科(P < 0.05),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失访率高于中度营养不良患儿(P < 0.05)。消瘦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高峰期为出院后3个月,生长迟缓患儿为出院后3~6个月。到出院后1年,各型营养不良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均超过80%。结论 坚持随访的营养不良患儿大部分在出院后1年内可达到预期营养目标,生长迟缓患儿的营养恢复较消瘦患儿慢。  相似文献   

8.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57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未出现皮肤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消化道症状主要为腹痛46例(80.7%)、呕吐32例(56.1%)、便血11例(19.3%)、腹泻4例(7.0%)、腹胀1例(1.8%);同时伴关节肿痛3例(5.3%)。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33例,57.9%),1/5左右的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或腹腔积液情况。内镜下主要表现37例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64.9%),14例出现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24.6%),4例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7.0%),弥漫性出血2例(3.5%)。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55例,96.5%),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32例,56.1%)、胃(18例,31.6%),食道较少(1例,1.8%)。组织病理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3例(5.3%)的患儿同时伴幽门螺杆菌感染。49例(86.0%)患儿在内镜检查后1~7d内出现皮肤紫癜,8例至出院未出现皮肤紫癜,其中2例失访,6例(10.5%)随访至今(1~5年)未见皮肤紫癜。结论十二指肠降部病变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极其常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甲基泼尼松龙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住的83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氢化可的松治疗组(A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B组)、甲基泼尼松龙联合肝素治疗组(C组).A组应用氢化可的松4~8 mg/kg,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7~14 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并逐渐减量;B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2~4 mg/kg,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ml中静脉点滴,7~14 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C组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按0.25~0.75 mg/(kg·d)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 ml中静脉点滴7~10 d,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观察皮疹、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临床症状的改变,记录疾病反复率、合并肾损害病例尿常规恢复时间以及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甲基泼尼松龙联合肝素治疗组在皮疹消退、腹痛缓解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氢化可的松组及单纯甲基泼尼松龙组,疾病反复率也低于上述两组.结论 甲基泼尼松龙联合肝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在控制症状、降低反复率等方面疗效优于氢化可的松组及甲基泼尼松龙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治疗重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腹型HSP患儿201例,根据接受激素治疗时间及方法不同分为4组:早期常规组46例,晚期常规组44例,早期滴注组56例,晚期滴定组55例。均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分别采用激素常规及快速滴定治疗。消化道症状出现至使用激素时间≤3 d为早期治疗,3 d为晚期治疗。早期和晚期常规组甲基泼尼松龙剂量为2~6 mg/(kg·d),早期和晚期滴定组甲基泼尼松龙从小剂量开始快速滴定至靶剂量,初始剂量2 mg/(kg·d)。每12小时对消化道症状进行评估,如消化道症状不缓解,则追加上一次剂量,次日以前一日24 h总剂量作为初始剂量,以此类推直至患儿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并以此剂量连续应用3 d后开始减量、维持至停用,如出现消化道症状反复则使用前一日维持剂量3 d后再减量至停用。观察期3~6个月,统计分析4组患儿的用药剂量、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4组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激素使用靶剂量、激素使用总量、消化道症状反复和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的发生率以及HSP肾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滴定组的疗效最佳,而晚期常规组的效果最差。结论腹型HSP以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为目标进行早期糖皮质激素滴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并可减少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8年1~4月确诊为HSPN的住院患儿67例、过敏性紫癜(HSP)住院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0例行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尿液Gd-IgA1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IgA1及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对HSPN的诊断价值。结果 HSP及HSPN患儿血清Gd-IgA1、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且以HSPN患儿升高更明显(P < 0.01)。血清Gd-IgA1水平≥ 1 485.57 U/mL和/或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 105.74时,对诊断HSPN有较好的意义。49例HSP患儿随访6个月,随访中HSPN发病率为47%(23/49);其中,血清Gd-IgA1 ≥ 1 485.57 U/mL患儿HSPN发病率为100%,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 105.74患儿HSPN发病率为73%。结论 血清及尿液GdIgA1对HSPN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联合甲泼尼龙(MP)、环磷酰胺(CTX)双冲击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重症HSPN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MP+CTX双冲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DFPP治疗,共3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系列微量蛋白含量、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的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完全缓解患儿达缓解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下降、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FPP联合MP+CTX双冲击治疗儿童重症HSPN较单纯MP+CTX冲击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肾脏损害,提高临床疗效,且未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γδ T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调控γδ T细胞作为切入点,为儿童HS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33例HSP患儿(HSP组)和21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γδ T及其细胞亚群Vδ1+T、Vδ2+T等表达水平、γδ T细胞凋亡率及IL-17水平。结果 HSP组PBMCs中淋巴细胞比例、γδ T细胞中Vδ2+T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γδ T细胞中Vδ1+T比例、血浆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γδ T细胞总凋亡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其中以早期凋亡为著。Vδ2+T表达与γδ T细胞总凋亡率呈正相关(rs=0.615,P < 0.0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rs=-0.398,P < 0.05)。结论 γδ T细胞介导的Vδ1+/Vδ2+T免疫失衡及IL-17炎症因子过度激活可能参与HSP的发生,其中Vδ2+T诱导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和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发HSP患儿36例,根据是否发生紫癜性肾炎(HSPN)分为HSPN组(11例)和非HSPN组(25例)。另选取15例门诊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fh细胞(CD4+CXCR5+ICOS+)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21、IL-6、血清IgA1、血清Gd-IgA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HSP组患儿血清Gd-IgA1浓度与Tfh细胞比例及其相关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HSPN和非HSPN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及IL-21、IL-6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HSPN组上述指标较非HSPN组亦明显上升(P < 0.05)。HSPN和非HSPN组患儿血清中IgA1、Gd-IgA1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HSPN组患儿血清IgA1和Gd-IgA1水平较非HSPN组亦明显升高(P < 0.05)。HSP组患儿血清Gd-IgA1水平与Tfh细胞比例及IL-21、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Tfh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和血清Gd-IgA1共同参与HSP/HSPN的发生。Tfh细胞可能介导了Gd-IgA1生成增加。  相似文献   

16.
儿童过敏性紫癜32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诊断为HSP 的325 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5 例患儿中,春季和冬季发病人数较多,分别占33.8% 和27.4%;感染为诱发HSP 的主要因素(57.2%);紫癜伴发腹部症状和紫癜伴发关节及腹部症状的患儿肾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0.3% 和48.9%,与单纯紫癜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降低。结论 HSP 发病以冬春季节好发,感染为主要诱因,合并消化道症状者更易发生肾脏损害,肾脏损害的病理分级以Ⅲ a 和Ⅲ b 居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方法 33 例腹型HSP患儿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15 例)和丙种球蛋白组(18 例)。地塞米松组患儿采用地塞米松和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皮疹开始和完全消退时间、腹痛缓解和血便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地塞米松组(P P > 0.05);丙种球蛋白组患儿有效率(95%)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 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腹型HSP 症状缓解快、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