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治疗VEGF转基因鼠和硫尿嘧啶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鼠模型,观察反义寡核苷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对两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畸形性病变的不同波长的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视网膜血管畸形性疾病患者85例(86只眼)使用不同波长的光辉对不同性质病变区域光凝治疗的效果。结果 视网膜血管渗漏消失49只眼,渗漏明显减少37只眼;血管瘤一次凝封闭15只眼,2-3次完成68只眼,3次以上的有3只眼,结论 多波长的光辉对视网膜血管畸形性病变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3例26只眼SLE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及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抗心磷脂抗体(AC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8例行彩色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 所有患者发病时均处于活动期。有8例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病人,其中6例出现中怄神经系统病变。本组病例中视网膜棉絮状渗出检出率最高(57.7%),其次为视网膜血管阻塞(46.2%)。视力在0.1以下13只眼,其中7只由视网膜血管阻塞所致,4只由视网膜棉絮状渗出所致。结论 SLE视网膜病变多出现在狼疮的活动期;眼底视网膜病变中以棉絮样斑及视网膜血管阻塞最常见;视网膜血管阻塞病变的狼疮患者.可能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同时对视力威胁最大。  相似文献   

4.
半导体红外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5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义岗 《中原医刊》2004,31(13):14-14
目的:研究半导体红外激光局部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血管造影的结果,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期或四期的患者,用810波长的半导体红外激光,局麻下进行局部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结果:光凝后视力增进1856眼,占27.0%;视力无变化4508眼,占65.5%;视力下降500眼,占7.3%、其中44眼在激光治疗过程中出现眼底出血,占0.64%:经眼底血管造影复查,其中有效5872眼,占85.2%,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者940眼,占13.7%,76眼光凝后未控制住病情,因反复出血或网脱最终失明,占1.1%,结论:半导体红外激光局部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使相对缺氧的视网膜耗氧量减少,存留的视网膜组织缺氧状态得到缓解,减少了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已有的新生血管光凝后可以消退,达到保护部分视网膜,尤其是黄斑区的视网膜,改善视功能的目的,特别是屈光间质混浊者.亦有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3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非增殖型82例,增殖型55例。78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单纯用西药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保护、改善眼底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复方丹参滴丸15粒/次,一天3次.对照组常规治疗加服普通药物如银杏叶、ATP、维生素C,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力、视野、眼外部、眼前节,散瞳后眼底检查等,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恶化方面有明显效果.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疗效,较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巩膜环扎外加压或联合玻璃体手术眼内填充治疗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6例(46眼),并对其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人工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具有裂孔寻找困难、发展快,常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特点,一次手术治愈36例(78.3%),总治愈42例(91.3%);术后6个月脱残率(视力≥0.3)30.49%(14/46),较术前的4.3%(2/46)明显提高(P〈0.01)。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使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治愈率度脱残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小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的给药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只7 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均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C57BL/6J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后2组分别于出生后第7d和第12d起连续5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kg.d-1)。17d龄时取幼鼠双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和VEGF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早治疗组较晚治疗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视网膜新血管形成和VEGF的表达,而且病变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9.
陈旭  温利辉  詹磊 《当代医学》2016,(13):24-25
目的 观察倍频532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影响恢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羟苯磺酸钙等常规药物治疗,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激光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在接受眼底激光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消退,眼底出血、渗出等指标显著改善,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阴性,黄斑及视网膜水肿消失.结论 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底情况,眼底病变血管消失,视网膜水肿现象减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0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成  段艳华 《广东医学》2002,23(5):522-523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并进行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21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56眼,II期68眼,Ⅲ期52眼,IV期27眼,V期11眼,本组未见有VI期病变,合并黄斑部水肿111眼。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较好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指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1.
交泰丸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交泰丸为主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70只眼)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交泰丸加减方,对照组服用2,5-二羟苯磺酸钙。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电生理检查。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电图OPs波振幅提高,较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提高。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泰丸加减方对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现已成为眼科常见眼底病之一,其晚期并发症——视网膜新生血管,常导致玻璃体反复出血,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处理很困难.所以.利用激光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是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我科用多波长激光治疗了78例(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评价冷冻疗法治疗Coats病的作用。方法对3期的Coats病患者10例11眼行冷冻治疗,观察其视力、视网膜异常血管破坏、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全部病例的病变血管均遭破坏,视网膜脱离复位,视力明显提高。结论视网膜冷冻疗法对于3期的Coats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小燕  宋绪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72-1372,1411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发现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确诊率.方法 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其中46例(9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165-168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主要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长时间未得到复位,在玻璃体腔及视网膜内外表面未有纤维细胞性膜(无血管)形成和收缩的病变类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失败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也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其成因与玻璃体病理性纤维化相关。当前主要采取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昕  李敏  杨捷 《微创医学》2004,23(5):599-600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巩膜环扎外加压或联合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手术治疗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6例(46眼),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人工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具有裂孔寻找困难、发展快,常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特点,一次手术治愈36例(78.3%),总治愈43例(93.5%);术后6个月脱残(视力≥0.3)率28.3%(13/46),较术前的4.3%(2/46)明显提高(P<0.01).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使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治愈率及脱残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60例101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对增殖前期病变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增殖期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3~6个月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判断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结果光凝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6个月后复查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结论增殖期及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例选择不同的视网膜光凝,可以保存患者的有用视力,有效预防并发症,氩激光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王立新 《当代医学》2013,(19):103-103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18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并进行随访,定期检测患者视力,同时检查眼底及FFA,记录患者眼底血管新生、视网膜渗血及玻璃体积血等情况,随访时间5~25个月。结果治疗后1个月70只眼(38.9%)视力提高2行以上,64只眼(35.6%)视力未见明显变化,其余46只眼(25.5%)视力下降超过2行。172只眼(95.6%)可见视网膜和视盘的新生血管消退,8只眼(4.4%)可见明显玻璃体积血,经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及激光补充治疗后积血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未受影响。结论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变分期均为Ⅲ~Ⅳ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90例176眼,常规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在视网膜光凝后加服中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光凝结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对照组视力改善明显,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吸收较快.结论 视网膜光凝联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吸收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行视网膜光凝术.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 no 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影响未成熟婴儿视网膜血管的一种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以往传统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 lasia),这一名称只概括了本病的晚期病变,不能包括本病急性期的表现。该病于1942年首先由Terry报告。1951年Campbe儿发现与患儿大量吸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