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粘膜保护的新概念与溃疡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惠芳  许志敏 《临床荟萃》1994,9(15):676-678
胃及十二指肠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之间失去平衡是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发病机制。随着对胃肠道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抗溃疡药物的开发研制向着两大方向发展:一是针对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其二是增强粘膜的防御功能。近年来对胃粘膜保护作用及其药物治疗基础的研究进展较快。合理选择与使用粘膜保护药物不仅在溃疡病急性期取得与H_2受体阻滞剂相似的疗效,而且对巩固疗效,防止溃疡复发更有意义。对此,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诊断胃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 ,但就如何提高胃手术切除标本中早癌的检出率 ,尤其是术前被视为良性溃疡病变中 ,卷席法取材 ,仍不失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1 对象和方法术后胃标本沿胃大弯剪开 ,铺平固定于木板上 ,切开胃粘膜 ,宽约 2~ 3cm,深达粘膜下 ,用剪刀自粘膜下与肌层分离 ,似卷席状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切片厚 4 um ,HE染色 ,光镜观察。诊断标准 :1肠化生 :胃粘膜增生上皮及腺体出现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或少量吸收细胞和潘氏细胞。 2异型增生 :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 ,排列紊乱 ,形成不规则 ,核深染 ,有异…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珍  张瑞明 《华西医学》2006,21(2):413-4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征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本病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枯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益农 《新医学》1997,28(9):453-454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李益农1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发现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以后,广泛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p是溃疡病的重要病因,并与胃粘膜巨大肥厚症(Ménétrier病)、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离体猪胃标本进行实验,验证胃壁超声、显微外科解剖和组织学分层的对应关系。 方法 (1)对比观察高频超声、外科显微镜以及组织切片下猪胃壁层次,并将发丝分层穿入,验证超声声像图胃壁的分层对应关系。(2)清除猪胃表层粘液,观察超声下第一层强回声变化。(3)使用小动物超声(超声生物学显微镜),于40MHZ探头下观察猪胃壁第三层强回声。 结果(1)猪胃壁的组织结构与人体胃壁相同。(2)超声声像图显示胃壁为强-低-强-低-强五层回声:第一层为粘液、表面上皮及其与前后界面反射层,第二层低回声为粘膜固有层,第三层强回声为黏膜肌、粘膜下层及其与前后界面反射层,第四层低回声为肌层,第五层为浆膜及其与前后界面反射层。(3)20~40MHZ超声探头观察猪胃壁,第三层强回声中可明显探及一低回声,证实为粘膜肌层,形成了强回声和低回声相间的七层回声。 结论 高频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壁的组织层次,为诊断胃壁各层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是穿透胃肠道粘膜及粘膜肌层的坏死性损伤,其愈合需要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重建。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是已为大家熟知的保护胃粘膜的常用药物,而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是新兴的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新化合物。本文就RBC具有的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根除HP、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与抗菌药的协同作用等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之所以叫消化性溃疡,是因为它和口腔溃疡一样,是一种界限清晰、累及肌层的局限性组织缺失。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贲门与幽门之间的胃粘膜肌层炎性坏死性病变。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机体的应激状态,某些病原菌的感染,都可引起胃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粘膜,发生局限性的超过粘膜肌层的溃破。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4岁,反复疼痛伴大便潜血2年人院。查体发现患者口腔粘膜和右手指均有色素沉着。乙状结肠镜检发现多发性息肉6个。临床诊断:黑斑息肉病。行肠息肉摘除术。病理检查圆形、扁圆形有蒂息肉6个,直径l-Zcm不等,镜下见息肉粘膜肌层的肌纤维呈树枝状增生,其上被覆大肠粘膜上皮。被覆的腺上皮增生,并见少量杯状细胞,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上皮及平滑肌核心保持正常的粘膜与粘膜肌层的关系。其中可见1校息肉腺上皮明显增生,腺体呈背靠背、共壁排列(图1),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图2)。病理诊断:皮肤粘膜黑斑息肉病…  相似文献   

9.
胃黏膜屏障与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胃渍疡(gastric ulcer)是指发生于胃的一种界限清楚的局限性组织损伤,可累及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1].其发病由多因素所致,或"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过强,或"防御因子"(胃黏膜、胃黏液、碳酸氢盐等)减弱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种植式"食管胃吻合术6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胃粘膜面积远大于浆肌层面积 ,粘膜下层又具有很大滑动性并富含血管的解剖学特征 ,设计“种植式”食管胃吻合术并应用于临床 6 4例 ,介绍其临床经验。方法 切开胃壁浆肌层与食管下端等宽 ,沿肌层与粘膜下层之间向四周分离 1~ 2cm ,以胃粘膜下层和粘膜层与食管切端全层吻合 ,最后将胃浆肌层切缘上提、缝盖至该吻合口上 2cm处食管外膜。结果  6 4例中随访 6 0例 3~ 12个月 ,无手术死亡 ,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 ,4例轻度反流 ,均因吻合口受到挤压所致。结论 “种植式”食管胃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 ,易于掌握 ,具有防止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较好的抗反流作用 ,且符合生理的胃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胃癌前状态。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在消化道粘膜损伤中起一定作用〔1〕,是胃粘膜的攻击因子〔2〕,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O2-重要的消除剂,具有对抗和预防由O2-引起的粘膜损伤的作用,为胃粘膜的保护因子之一〔3〕。作者通过嘱患者服用自制胃粘膜再生丹(以下简称再生丹)观察CAG患者治疗前后O2-和SOD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资料与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9例,均经消化内科确诊,诊断以《1982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所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的诊断标准》为准…  相似文献   

12.
涂片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和人胃螺杆菌陈烨周殿元徐智民王继德杨海涛我们对562份胃粘膜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Hp)、人胃螺杆菌(Hh)的直接涂片检测并对该方法作出评价,结果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涂片及标本留取:胃粘膜活检组织粘膜面均匀地涂在洁净玻片上,自然...  相似文献   

13.
内源性前列腺素(PG)缺乏,可能是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上也就有重要的价值。前列腺素和人工合成的 PG 类似物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粘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和增加胃粘膜血流,对许多有害物质引起的胃肠粘膜损伤具有显著的细胞保护作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攻击作用增强和(或)胃十二指肠粘膜  相似文献   

14.
1983年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HP定值对照分析是医学界十分关注的医学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部位是胃、十二指肠及食管下端。感染的组织是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Hp感染引起的病变主要是慢性炎症和溃疡,还与几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p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有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和巴雷特食管炎(Barrett)等。一般Hp感染引起的胃炎开始是急性炎症,在粘膜层有充血、水肿及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随后发展为慢性胃炎,出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急性炎症消退较快,慢性炎症消退较慢,可持续很长时间。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主要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Hp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  相似文献   

16.
王永亮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0):912-913
目的探讨新的食管-胃吻合方法,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方法采用食管-胃吻合口去浆肌层吻合法,术中在胃底拟定吻合口区域做一直径4.0cm圆形浆肌层切除,暴露粘膜下层,在此区域中央做一横行2.5cm切口,食管下端全层与胃底切口(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吻合。胃浆肌层切缘上提与食管肌层缝合。结果弓上吻合24例,弓下吻合8例.颈部吻合35例。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本组41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1例术后28d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与饮食不当有关;1例术后3年出现吻合口狭窄;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食管-胃吻合口去浆肌层吻合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效果满意,不失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是指主要发生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局限性组织缺失,它是累及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的非特异性溃疡。本病是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一种慢性消化道疾病。中国深圳博爱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指出,本病绝大多数(95%)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端,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均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文将对各种类型PU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的是胃液伤害作用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抗伤害作用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保持抗伤害作用主要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和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胃十二指肠粘膜系统的主要化学保护物质首要的是岩藻糖蛋白,它由胃粘膜细胞分泌并存在于胃粘液之中.已知,溃疡病人的胃液、血浆和尿液中的岩藻糖含量降低,尤其在病情恶化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半结肠切除后大鼠剩余结肠的代偿性变化及生长激素对剩余结肠代偿的促进作用。方法首先将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切除Ⅰ、Ⅱ组sD大鼠左半结肠10cm,自术后第3天起Ⅱ组sD大鼠每日肌肉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连续10日。21天后活杀取材,通过肉眼、光镜观察剩余结肠的形态改变,并检测结肠粘膜细胞的DNA含量。结果Ⅰ组(术后未用药组)与Ⅲ组(对照组)比较,粘膜增厚,腺上皮分裂细胞增多,肌层增厚。结肠粘膜细胞的DNA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Ⅱ组(术后用药组)与I组(术后未用药组)比较,粘膜增厚明显、腺上皮分裂细胞增多,肌层增厚,结构粘膜细胞的DNA含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1)左半结肠切除后大鼠剩余结肠粘膜处于代偿性增生状态。(2)生长激素对左半结肠切除后大鼠剩余结肠的代偿有极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替普瑞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粘膜病损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瑜元  吴惠生 《新医学》1996,27(12):632-633
对43例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前瞻对照研究显示,患者胃粘膜病损可用胃粘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后回复正常,但Hp感染状况不变,粘膜氨己糖水平由治疗前3.42±0.83mg/g组织增至4.04±0.61mg/g(P<0.05);而对照组增加不显著,说明该药的作用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