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院内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是目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问题之一。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构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母婴同室虽然有利于母婴健康,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母婴同室仍有一些容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我院母婴同室病房1995年1~12月共分娩新生儿1584人,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14例,占0.88%。其中呼吸道感染4例,占28.57%;皮肤感染4例,占28.57%,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脐带感染2例,占14.3%,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肠道感染2例,占14.3%;其它2例,占14.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将基层医院院内工作各项制度、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使院内感染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核科患者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医院就医的病人在院内发生了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了解结核科患者作为易感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有效的防治,l队伍年l-12月,我们随机抽样调查了我院结核科住院患者,门急诊观察室患者,骨科住院患者患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的发生情况,现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结核科患者Zll人为观察组,并设院内患上感高危区(门急诊观察室)患者177人,低危区(骨科)患者313人为对照组,调查在院病人受染与未受染’上感人数。2结果(附表)附表不同科室病人年内受染与未受染上感人数注:结核科与门急诊观察室…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介绍我院从1988年正式成立院内感染委员会1990年1月批准参加全国103所医院院内感染监控网,1993年正式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实施模式;(1)健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网络;(2)调动群体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意识;(3)追踪观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4)注重消毒,灭菌效果监测;(5)深入高危区域现场指导,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骨科住院老年患者护理中引入预见性干预模式对其自我管理能力及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医院骨科住院的82例老年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预见性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及术后康复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0 d时的40项术后恢复质量调查问卷(QoR-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护理中引入预见性干预模式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严萍 《妇幼护理》2022,2(1):43-45
目的 评估无缝隙护理管理对妇科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实施期间在本院妇科就 诊的患者纳入 98 例妇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 49 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管 理;观察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评估两组的护理管理质量、不良情绪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显 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 SAS、SDS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 SAS、SDS 分值评 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2.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院内感 染率(P<0.05)。结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提升妇科护理管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专家们认为,院内感染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1)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及道德水准,院内感染是患者在接受诊治中获得的,医务人员作为诊治的主体。必须对患者负责;(2)医院消毒灭菌不规范,不能保证消毒质量;(3)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三个因素都与医德有关,由此看来,医德的优劣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而且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医院的声誉。正常情况下,护理人员的数量占医院人员的50%,一个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需各项处置中约有90%是由护士执行或配合处置的。因此,一个医院护理人员道德水准、技术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作风。在此,本文重点提出院内感染与护理道德的关系,旨在引起同道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医院内感染日趋受到重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病情严重,治疗棘手,预后差。本研究对并发院内感染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有效的临床指导,进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儿科病房与其他病房相比,有更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儿科患者住院天数少,床位周转率高,陪护探视人员多,致使环境污染重;(2)某些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儿科病房更易造成流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感性高。故儿科病房有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现结合13例院内感染水痘将预防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互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1994年5月16日因左股骨颈骨折收入院。5月27日行“左股骨颈骨折手法复位闭合穿计术”,术后第3d,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随之面部及四…  相似文献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遇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S)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38岁。1个月前因右侧腰腿痛就诊我院骨科(患者入我院前曾求诊某医院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疗无效),病史特点:(1)发病年龄为青壮年;(2)疼痛的特点以下腰部疼痛为主向臀部和大腿放射;(3)体查骶髂关节扭转试验为阳性;“4”字症为阳性;检验:血常规WBC8.3×10^9/L,N0.48,L0.44(仪测),RBC4.24×10^12/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病房院内感染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急诊病房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74例院内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1.71%,前5位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皮肤切口、胃肠道、泌尿道。前4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急诊病房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急诊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多于急诊外科患者,ICU患者院内感染多于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患者;内外科混合管理模式有可能增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庄庄  喻庆云 《中国康复》2006,21(2):103-104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救治方案。方法:1509例肺部感染患者分为老年组(A组)851例(≥60岁)和非老年组(B组)658例(20-59岁)。分别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结果:早期肺部感染有典型肺部症状A组和B组分别为70.2%和97.0%;发热为68.6%和94.4%,院内感染为20.8%和7.9%;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为16.8%和3.8%;死亡率为20.4%和2.9%,A组与B组间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肺部感染症状复杂而不典型,易发生呼吸衰竭、院内感染及2次以上感染多,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策略多遵循“降阶梯式”抗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孟清  卢元惠 《当代护士》2002,(12):20-21
目的:研究重症肝炎(重肝)并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类型,住院时间,各种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治疗结果,结果:126例患者共发生院内感染42例(33%),重肝发生院内感染与性别无关(P>0.05),但发生感染的病例在年龄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住院时间≥30天病例与<30天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感染以原以性腹膜炎最常见(占总例数21.4%,感染病例的64.3%),其病原菌以G菌为主,该组病例未应用与应用1种或以上抗生素的病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感染者(P<0.05),结论: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越易出现院内感染,而与性别无关,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防止反而促进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肺癌非手术治疗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非手术治疗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非手术治疗老年肺癌260倒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生院内感染126例共150例次。结果显示:中央型肺癌、鳞癌易发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由革兰阴性(G^-)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G^+)杆菌与真菌;放疗加化疗院内感染率高于单纯放疗或化疗;随着粒细胞下降,感染率明显增高,特别是粒细胞〈1.0×10^9/L者感染率最高。结论老年肺癌非手术治疗院内感染的防治应根据其临床特点把感染的预防作为根本措施,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联合卒中单元的脑卒中患者392例为卒中单元组(治疗组),神经内科常规病房的脑卒中患者389例为普通病房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D院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6.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可以从联合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黄兰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9):1007-1008
抢救室接诊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和身心急躁的家属,而抢救室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在急救工作中,常常因护士技术水平不够、服务不到位、抢救仪器故障、缺乏交流艺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而部分患者自身素质差、要求高;对院内有关方面某些服务的不满情绪会发泄于护士身上,因而会引发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为使基层医院抢救护理工作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ICU病室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其患者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差,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在ICU相对增高,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结合我院ICU工作多年的临床实践,就预防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及护理管理,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肛门及肛管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选取需行肛门及肛管手术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手术后院内感染情况,包括感染类型分布、病原学分析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共有67例院内感染发生,感染率为51.5%(67/130),感染类型主要为会阴伤口感染、腹部感染和盆腔感染,尿道和阴道感染人数较少。共收集病原菌9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7.7%(63/93),包括脆弱类杆菌(21.5%)、大肠埃希菌(18.3%)、铜绿假单胞菌(10.8%);革兰阳性菌占23.7%(30/93),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7.2%)、表皮葡萄球菌(6.5%)、真菌类5株,占5.4%、其他菌株(3.2%)。患者院内感染前后除 IgM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余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肛门及肛管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应对此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骨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方法以我院骨科2010-01—2014-01收治的1 78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2.89%,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杆菌为主。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规范侵入性操作、提升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是预防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肾病综合征患儿院内感染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980~1991年间住儿科的56例次肾病患儿院内感染情况作了回顾性分析。56例次中发生院内感染36例次,占64.3%。院内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点88.3%(30/36)。引起肾病复发5例次占8.9%(5/56)。分析院内感染的原因与肾病的临床类型无关;而尿蛋白阴转>4周,γ-球蛋白和IgG低的患儿,入院以后前8周院内感染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