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年来 ,多项研究证实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卒中形成和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引发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可直接影响微循环的血液流态和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本文对 6 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进行分组分析 ,以探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粘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RBC-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 9例 ,其中男 44例 ,女 2 5例 ,年龄 37~ 77岁 ,平均 (6 1.6 9±7.16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 4例 ,糖尿病史 18例 ,脑卒中病史 9例。 6 9例患者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铜酸盐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随机把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104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例数均为5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实验组患者加用丹参多酚铜酸盐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清hs-CPR水平、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应用丹参多酚铜酸盐,有利于患者血清hs-CPR水平降低,便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改善,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建议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研究动脉粥样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60例动脉粥样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作为检测组,并随机抽取同时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检测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结论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改善血液的粘稠度,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状态、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一个月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临床有效率为94%,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能够降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对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次,1次/d)静脉注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82.50%(33/40),对照组显效率为60.98%(25/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效果。方法: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皆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显效率89.36%(42/47),对照组则为59.57%(28/47),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同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上都显著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相关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早期应用紫外线辐射充氧自血回输 (UBI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护理。方法 将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分两组 ,在发病 6小时内即开始治疗 ,对照组 3 0例 ,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 3 0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UBIO ,隔日 1次 ,5次为 1疗程 ,共2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 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超早期应用UBI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提高血氧饱和度 ,增强细胞的代谢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应激力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良好细致的护理是保证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3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升高,且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能是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效果。方法: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实验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药、针灸等疗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锻炼。两组均为14d一疗程。取两个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7d以及治疗后14d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s-CRP指标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7d和14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虽尚有待深入研究,但已显示出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血液流变学对于评定疾病的临床症状,病情和病变的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医用价值。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的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常见病之一。我们通过一年来对98例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浓度高的血液稀释疗效观察如下:1资料:98例患者中:显著疗效11例,占总数的11%;有效疗效84例,占总数的86%;无效疗效3例,占总数的3%。2讨论:血液稀释疗法是目前治疗由于血液流变学中血液浓度增高的脑梗塞的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刺五加注射液对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刺五加后不论是从血液流变学指标,还是临床症征均有明显效果和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统计学处理亦有显著差异,指出血液流变学检查及应用刺五加治疗对防治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心络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常规组予常规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通心络组更明显.结论 通心络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效果。方法: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式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皆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显效率89.36%(42/47),对照组则为59.57%(28/47),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同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上都显著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相关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沈玉婕 《当代医学》2021,27(25):128-12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07%、1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结果梗死组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突出表现为高粘滞血症和高凝血症。结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灌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稀释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内容及在临床诊断检验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实例,结合Poiseuille(泊肃叶)定律对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稀释疗法进行了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水蛭制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附56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小蓉 《重庆医学》2003,32(5):601-602
目的 探讨水蛭制剂对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用水蛭制剂脉血康对56例血液粘稠度增高的患者进行治疗,30d为1疗程。结果 经治疗后,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非常显著(P<0.001)。结论 水蛭制剂可通过多个环节降低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预防和治疗血液高粘滞状态,减少和消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开窍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溶解血栓、抗凝或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2组均治疗1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9%,对照组为72.34%,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益气活血开窍法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疗效,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机理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业已肯定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采用针灸疗法的 43个病种之一。对于治疗机理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展 ,本文主要对近 5年来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对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血粘度的增高 ,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赖芳山等 [1]用手足太阳经穴后溪 (申脉 )或手足少阳经足临泣 (外关 )按时辰针刺法为主对 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 8项指标检查 ,其中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 ,全血粘度的改善均有…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对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来寻求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我们于1998年对36例经CT证实,临床诊断明确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后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配对资料比较。1.2 方法与分组 将61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25例。①观察组:用精制蝮蛇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