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索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科进行腰穿的梅毒患者。患者符合驱梅治疗后血清RPR下降≥4倍但未转阴,RPR滴度波动于1个稀释度时间≥12个月,且无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4例符合神经梅毒,9例符合疑似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为36.1%。结论:对于驱梅治疗后RPR下降≥4倍,持续12个月仍未转阴的患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神经梅毒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360例梅毒患者(合并HIV感染120例)行腰椎穿刺及神经梅毒相关检查。结果:240例非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8例,阳性率28.33%。120例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1例,阳性率50.83%。HIV感染组中血RPR滴度对数为1∶1,1∶2,1∶4,1∶8,1∶16,1∶32的患者中神经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33.33%,40%,75%,75%,66.67%,非HIV感染组分别为10%,15.38%,32.14%,35.71%,50%,50%,两组中神经梅毒阳性率与血清滴度均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神经梅毒与血清RPR滴度相关,滴度越高,神经梅毒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71例症状性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症状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诊治的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结果:共分析71例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男52例,女19例,年龄23~71岁.20例(28.2%)有明确梅毒史,12例血清RPR滴度≤1: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神经梅毒住院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神经梅毒分型、血清RPR滴度、血清TPPA滴度、脑脊液RPR滴度、脑脊液TPPA滴度、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病程、治疗方案、疗程数、既往治疗史、冶游史、颅内感染史、脑梗死史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血清RPR滴度≥1 ∶ 16、脑脊液RPR滴度≥1 ∶ 4的患者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更高(均P<0.05);病程≥1年、接受≥3个疗程、陈旧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更低(均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不利因素包括病程长、治疗次数多、既往脑梗死,应及时关注此类神经梅毒患者,尽早干预,避免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87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潜伏梅毒80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4例和3例。潜伏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59例,≥1:8者21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1例,≥1:8者6例;87例患者中,72例(82.76%)在孕期进行了抗梅毒治疗。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53%,其中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80%。RPR滴度、梅毒诊断孕周及治疗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血RPR滴度及阴转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6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资料,取外周血检测RPR滴度、阴转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FN-γ、lL-4水平,并以44例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试验组RPR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RPR阴转率在治疗后第6、9、12个月后分别为5.56%、16.67%、52.7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o试验组免疫球蛋白1IG、IgM、IgA水平『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使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而导致梅毒患者血RPR低滴度及低阴转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进展期梅毒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为进展期梅毒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跟踪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进展期梅毒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及暗视野检查结果进行梅毒感染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进展期梅毒患者组(62例)和非进展期梅毒患者组(56例)。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荧光密螺旋抗体试验(FTA-ABS)、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免疫法(TP-CLIA),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进展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以暗视野检查阳性及临床表现(皮疹、扁平湿疣、黏膜损伤等)为诊断进展期梅毒的金标准,上述四指标单独与联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进展期梅毒患者TRUST滴度、FTA-ABS滴度、RPR滴度、S/CO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期梅毒患者完成治疗疗程后TRUST滴度、RPR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A-ABS-IgM水平、S/CO值有所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UST、TP-CLIA、FTA-ABS、RPR试验及相应的组合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RUST、TP-CLIA诊断进展期梅毒的特异度均明显高于FTA-ABS、RPR试验,TRUST+TP-CLIA+FTAABS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和其它组合指标。结论:非特异性螺旋体血清抗原试验和特异性梅毒血清抗原试验相结合对进展期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0.
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不同病程分组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以30名正常人为阴性对照,对28名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住院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神经梅毒患者16例(57.1%),晚期神经梅毒患者12例(42.9%),没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含量以及蛋白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早期与晚期患者之间血清和脑脊液RPR滴度、TPAb检测、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含量及蛋白含量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神经梅毒在入院病人中所占比重较大;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RPR滴度与TPAb检测敏感性高,脑脊液细胞计数和生化检查结果可以为诊断提供参考;不能将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判定神经梅毒病程进展情况及分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在晚期梅毒治疗中的指示作用。方法:分析100例晚期梅毒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71例)、失败组(10例)和固定组(19例)。比较三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在治疗前、治疗半个月和治疗1个月时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失败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治疗1个月后失败组患者脑脊液RPR滴度显著高于固定组和有效组患者(P0.05)。失败组和固定组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结论:监测晚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及RPR滴度有助于及早判断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液、脑脊液(CSF)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我科确诊并治疗的3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蛋白量(CSF-PRO)、CSF-RPR、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CSF-TPPA)。结果:经过1个疗程头孢曲松钠驱梅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0105(0.0068,0.022)和0.005(0.0028,0.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8,P=0.005);脑脊液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3(0.155, 0.485)和0.16(0.13, 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2,P=0.03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血RPR下降≥4倍者分别为6例(17.65%)、9例(26.47%)和16例(47.06%)。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下降及蛋白下降,对于无法行腰椎穿刺的患者,可通过血RPR下降≥4倍来初步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本院120例梅毒住院患者,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非神经梅毒和54例神经梅毒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9例有症状神经梅毒者,从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到诊断神经梅毒的时间为(11.53±17.00)个月。神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高于非神经梅毒患者,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RUST滴度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其中18例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脑脊液TRUST滴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症状神经梅毒比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有核细胞数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有症状神经梅毒比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蛋白、IgG、IgA、IgM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梅毒治疗后脑脊液有核细胞数、蛋白、IgG、IgA、IgM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显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曲线下面积大于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常延迟。男性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需要积极行腰穿脑脊液检查以早日发现神经梅毒。除了脑脊液TRUST、TPPA、有核细胞数、蛋白等检测外,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巢式-实时PCR(NR-PCR)检测初诊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梅毒螺旋体(Tp)靶DNA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以Tp polA为靶基因,用NR-PCR检测梅毒患者初诊时皮损拭子、血清、全血、脑脊液、末梢耳垂血等样本中的靶DNA,用统计软件SPSS.13分析结果.结果 NR-PCR检测Tp polA靶DNA的极限为2个Tp/ml,总体阳性率为71.7%,检测不同类样本的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耳垂血92.0%>脑脊液90.2%>拭子74.3%>血清66.9%>全血64.2%.NR-PCR结果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76.0%(152/200).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期、二期梅毒拭子DNA阳性率(63.2%比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05);血清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一期梅毒(χ2=3.6,P=0.06);全血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类型梅毒;神经梅毒耳垂末梢血阳性率与脑脊液比较,P=0.06.隐性梅毒血清(RPR)滴度≥1:8组的Tp DNA阳性率高于RPR≤1:4组.结论 NR-PCR方法检测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Tp DNA是可行的,不同类型梅毒、不同类型样本以及其血清RPR滴度水平都影响Tp DNA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以情绪躁狂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梅毒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脑梗死等,均以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冲动、思维紊乱等情绪躁狂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记忆力、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等的明显下降。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脑脊液性病实验室检查试验(VDRL)阳性。经驱梅及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治疗后满3个月的13例患者并进行脑脊液检查,10例脑脊液VDRL滴度下降,1例VDRL转阴性,2例较治疗前无改变。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缺乏特征性。当常规抗精神病治疗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神经梅毒可能,并进行梅毒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神经梅毒在男女性之间以及有无神经症状患者之间的特征差异,为神经梅毒的防控、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13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性别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分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131例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72例(无症状组),有症状神经梅毒59例(有症状组)。有症状组的既往驱梅治疗比例(10.17%)显著低于无症状组(98.61%)(OR = 0.002,P < 0.001)。男性患者和有症状患者的首诊误诊率分别为50.00%和89.83%,分别高于女性患者(24.49%,OR = 3.08,P = 0.004)和无症状患者(0,OR = 13.00,P < 0.001)。男性有症状患者比例(57.32%)显著高于女性患者(14.64%)(OR = 4.14,P = 0.003),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率(52.4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26.54%)(OR = 3.05,P = 0.004),脑脊液总蛋白含量升高(> 0.5 g/L)者的比例(79.27%)高于女性(59.18%)(OR = 2.64,P = 0.01),脑脊液总蛋白含量[(0.76 ± 0.41) g/L]高于女性[(0.56 ± 0.25) g/L,P = 0.002],并且男性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异常检出率(72.22%)高于女性(44.90%)(OR = 2.13,P = 0.039)。有症状女性患者的确诊年龄[(50.82 ± 9.31)岁]大于无症状女性患者[(42.30 ± 12.18)岁](P?=?0.038)。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率(55.93%)高于无症状患者(31.94%)(OR = 2.70,P = 0.006),脑脊液总蛋白水平[(0.79 ± 0.46) g/L]显著高于无症状患者[(0.60 ± 0.24) g/L,P = 0.003]。结论 神经梅毒首诊误诊率高;男性患者病情较女性患者严重;既往驱梅治疗史、性别和年龄因素在神经梅毒病程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neurosyphil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and optimize the use of lumbar puncture. STUDY DESIGN: The authors reviewed 112 cases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who underwent a lumbar punctur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was based on a cerebrospinal fluid white blood cells count > or =20/microL, and/or a reactive cerebrospinal fluid-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and/or a positive intrathecal T. pallidum antibody (ITPA) index. RESULTS: Twenty-six of 112 had neurosyphilis.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serum rapid plasma reagin (RPR) were associated with neurosyphilis (P = 0.036, P = 0.018, respectively).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log(2)RPR was still associated with neurosyphilis (P = 0.005). In patients without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the risk of neurosyphilis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log(2)RPR. A serum RPR of 1/32 seems to be the best cutoff point to decide the performance or not of a lumbar puncture (sensitivity 100%, specificity 40%). CONCLUS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lumbar puncture could be restricted to those with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r a serum RPR > or =1/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在神经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106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进行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脑脊液蛋白(CSF-protein)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RPR滴度检测,采集血液进行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神经梅毒的诊断分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对两组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血清RPR滴度及CD4+T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病率为33.02%,CSF-RPR及CSF-TPPA对HIV阳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诊断敏感性为68.57%和97.14%,特异性为92.96%和49.29%;CSF-WBC和CSF-protein的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1和0.913,CSF-WBC为10.5/μL、CSF-protein为27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血清RPR≥1∶16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是血清RPR<1∶16患者的1.52倍(OR 1.52,CI 1.14~2.04,P<0.05),CD4+T细胞≤350个/μL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为CD4+ T细胞>350个/μL患者的2.37倍(OR 2.37, 95% CI 1.64~3.41,P<0.05)。结论: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较高,CSF-RPR对HIV阳性患者发生神经梅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RPR滴度≥1∶16和CD4+T≤350个/μL,是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