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两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消化科89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分别接受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治疗,亚胺培南组45例,美罗培南组44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腹水减退时间、细菌学培养结果及不良反应。临床分离菌株分别进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经腹水、血、尿培养共获得108株病原菌,治疗后亚胺培南组病原菌清除率为87.9%,美罗培南组为86.0%(P>0.05);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8%和70.5%(P>0.05);亚胺培南组体温由(39.2±0.8)℃降至(37.1±0.6)℃,时间为(1.9±0.7)d;美罗培南组由(38.9±0.8)℃降至(37.2±0.7)℃,时间为(3.2±0.9)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亚胺培南组平均疗程亦较美罗培南组短[(6.6±2.3)d对(7.8±1.8)d,P=0.039],两种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均较少而轻(11.60%对9.50%,P>0.05)。结论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安全有效;二者抗菌谱及临床疗效相近,亚胺培南在退热时间及平均疗程上优于美罗培南。  相似文献   

2.
美罗培南在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对照药,其中美罗培南组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分别为42例。结果:美罗培南组临床痊愈率为66.7%,有效率为85.7%,细菌清除率为81.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相应为64.3%,83.3%,73.3%。统计学处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美罗培南治疗的不良反应为9.5%(4/184)。结论:应用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者,具有疗效快、作用显著之特点,美罗培南在药效和不良反应方面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似,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效果明显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美罗培南500mg-1g,静脉点滴,每12h1次,对照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500mg/500mg-1g/1g,每12h1次,静脉点滴。疗效均为7-14d。结果:美罗培南组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分别有42例及41例可评价疗效。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1%(37/42)及85.4%(35/41)。对各种致病菌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5.3%(29/34)和82.4%(28/34)。两组治疗前分离株分别为37株及38株。治疗后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1%(30/37)和84.2%(32/38)。两组安全性评价分别为44例及4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6%(6/44)与12.2%(5/41)。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好,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在治疗老年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科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89例,其中73例作为病例组采用美罗培南静脉注射治疗,美罗培南治疗方法和剂量为静脉滴注500 mg/次,每日3次;而116例设为对照组,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静脉滴注500 mg/次,每日4次。疗程均为7~10 d。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19%,细菌清除率87.93%,不良反应发生率5.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3%,细菌清除率68.35%,不良反应发生率6.03%。美罗培南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更适用于老年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感染、和或伴有中枢神经精神症状者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在治疗老年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中重度感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时应用美罗培南进行治疗,剂量为1givgttQ812h静脉滴注,疗程21d。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判定疗效。结果美罗培南治疗老年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有效率为74.4%(67/90);在合并败血症7例中,6例有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以下者,有效率为72.1%(49/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6/90)。结论美罗培南治疗老年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感染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分成亚胺培南组(A组,35例)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组(B组,35例),A组采用腹腔穿刺引流及亚胺培南治疗,B组采用腹腔穿刺引流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82.9%)明显优于B组(68.6%)(P<0.05);A组发热、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结论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杭州市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不同耐药模式菌株对临床常用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杭州市4家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78株,对不同城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不同的耐模式菌株进行分类统计,同时观察其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在378株细菌中观察到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8种耐药模式,分别为S/S,66.1%(250/378);R/R,20.6%(78/378);S/R,5.0%(19/378);R/S,3.4%(13/378);I/R,1.9%(7/378);R/I,1.3%(5/378);I/S,1.1%(4/378);S/I,0.5%(2/378)(S为敏感,I为中介,R为耐药)。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S/S与S/I及I/S模式耐药性最低,均低于10%,R/R最高,均高于44%。R/S与S/R模式对不同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有较大不同。结论杭州市区流行的菌株以S/S,R/R,S/R,R/S 4种模式为主,占所有模式中的95%以上,其中又以S/S模式最为多见,不同模式菌株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临床可通过不同的耐药模式进行耐药机制推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美罗培南对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控制的疗效。方法选择既往常规化疗有明显细菌感染但移植前感染已经治愈患者36例,随机分为美罗培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在移植前1周起开始常规使用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及氟康唑口服预防感染。当患者外周血WBC〈0.5×109/L时,美罗培南组即用美罗培南1.0 g静滴1次/8 h或0.5 g静滴1次/6 h。观察两组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和感染持续时间。结果美罗培南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首次感染发生时间较常规对照组明显推迟,感染持续时间较常规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期预防性使用美罗培南对于控制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放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对潜在严重感染可能及危险分层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入组2016-07~2017-10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抗肿瘤治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90例。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0年版),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4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CT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PCT显著增高[7. 06(0. 40~100. 00) ng/ml vs 1. 16(0. 08~5. 25) ng/ml,P=0. 020]; PCT 1. 32 ng/ml为临界值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高危组的敏感度为71. 8%,特异度为77. 5%,曲线下面积为0. 778(95%CI:0. 676~0. 880,P 0. 001)。结论血清PCT检测是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危险度评估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美罗培南致肝功能损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华  杨杰 《山东医药》2005,45(20):79-80
患者男,2004年4月因大面积、特重度(浅°30%,深°45%)烧伤入院治疗,经清创、大量补液及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顺利度过休克阶段。4d后出现高热(39.5℃),全身情况及创面恶化,改用头孢哌酮+洛美杀星抗感染治疗2d无效,即应用美罗培南2.0g静滴,2次/d,7d后全身情况渐稳定,创面渐干燥,但体温仍为37.8~38.4℃,继续用药至11d,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化验示乙肝三项无异常,AST120U/L,ALT112U/L。考虑为美罗培南所致肝功能损害,遂停用美罗培南并予肌苷、肝太乐等行保肝治疗,体温未再升高,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