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坤  唐安华  王渊 《淮海医药》2015,(3):256-257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对感染性休克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28例,死亡组22例。测定患者入院时、经积极液体复苏后6 h、24 h、48 h血乳酸值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24 h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分析2组血乳酸浓度、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及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入院0 h、6 h、24 h、48 h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 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 h乳酸清除率低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及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很好判断感染性休克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跃东 《安徽医药》2011,15(9):1124-1125
目的回顾性观察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探讨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方法将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27例,死亡组10例,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结果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死亡组较存活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97,P<0.05)。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以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血乳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间接诊的感染性休克病患中随机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患进行分组治疗,33例使用多巴胺的患者为A组,33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患者为B组。结果 B组病死率较之A组有明显降低,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前的血乳酸水平,均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乳酸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但B组降低程度更高(P<0.05)。结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均可有效清除血乳酸,但去甲肾上腺素的血乳酸清除率更高,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9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评分≥20分)和B组(评分<20分),并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乳酸浓度检测,分析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数均高于B组;存活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数均低于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侯立军  赵宏胜  王忠勇 《江苏医药》2012,38(16):1912-191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和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对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开始前(0h)测得的动脉血乳酸值,分为A组(<2mmol/L,8例)、B组(2-4mmol/L,11例)和C组(≥4mmol/L,13例)。测定EGDT开始后2、6、12、24及48h血乳酸,比较各组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及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与EGDT开始前血乳酸比较,A组血乳酸无明显下降,B组24及48h明显下降(P<0.05),C组在12、24及48h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6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下降,病死率升高(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在EGDT开始后都呈进行性下降,C组APACHEⅡ分值均高于A、B组。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早期评估治疗及预后的作用;EGDT开始前血乳酸越高则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5):184-186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的有关性。方法全组筛选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对象,参照APACHEⅡ评分可将其分组,即A组(评分不低于20分)、B组(评分低于20分)各15例,均对其行血乳酸浓度检查,评估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较B组较高,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存活组的血乳酸清除率(除其他指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且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将APACHEⅡ评分结合血乳酸清除率作为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以能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文达  喻贵 《江西医药》2012,47(3):212-213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在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检测血乳酸,早期目标性指向治疗(EGDT)后6h再次检测其血乳酸,计算出乳酸清除率,并根据病程转归与乳酸清除率的差异,分析评价预后。结果 6乳酸清楚率〉10%组的病死率明显小于乳酸清楚率〈10%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中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在腹腔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14 d 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定时监测动脉血乳酸并进行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间乳酸清除率差异。结果①存活组初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存活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价腹腔感染性休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该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每组58例,多巴胺组微量泵入多巴胺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组微量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观察HR、MAP及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两组治疗后HR显著降低,MAP显著提高,去甲肾上腺素组的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多巴胺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都可有效缓解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去甲肾上肾素对血乳酸的清除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2):308-310
目的:评价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对血乳酸及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影响,为临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感染休克治疗,如抗感染、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保护脏器的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每隔6 h静脉滴注50 m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和对血乳酸及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影响。结果:经过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后,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1 d、2 d、4 d)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乳酸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并减少低钠血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道荣  徐俊  张泽华 《安徽医药》2016,37(2):178-180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采用DA和NE微量泵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清除率和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水平,12 h和24 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与DA治疗效果相比,NE微量泵入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稳定生命体征,改善血乳酸清除效果和降低病死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魏成义 《贵州医药》2012,36(6):538-539
乳酸是由丙酮酸还原而成,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当缺氧时或丙酮酸未及时氧化时即还原为乳酸,危重病时常伴乳酸代谢紊乱.乳酸水平的增高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如休克、呼吸衰竭、细胞中毒、组织水肿、低血容量血症、重型颅脑损伤等.当患者出现呼吸障碍、循环障碍或发生中毒时,都会引起血中乳酸升高.血乳酸测定可反映组织氧供和代谢状态以及灌注量不足等,近年来已作为监测危重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1],可较早期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本文通过监测我院ICU收治的29例患者血乳酸,深入探讨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表明血乳酸值反映了细胞水平能量代谢,和各脏器功能状态有关,灵敏反映了病死率和预后,为临床治疗危重病患者开辟更好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危重病监护病房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乳酸在休克患者中的致病机制与预后关系。方法64例危重病监护病房休克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n=38)和死亡组(n=26),测定开始出现休克时、休克发生后12、24、48和72小时的血乳酸浓度,同时观察其APACHEII评分。结果死亡组的血乳酸水平和APACHEII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两者呈正相关(γ=0.792),死亡组乳酸浓度升高的幅度亦高于存活组。结论危重病监护病房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变化对判断病人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住院的40例非感染性休克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采取静脉血分别检测降钙素原、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性休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患者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感染性休克组治疗后第1、3天逐渐升高,于治疗后第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治疗后第5天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第3天(P〈0.05)。结论早期联合监测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巴胺组(42例)、去甲肾上腺素组(42例),分别给予多巴胺820μg/(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微量泵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死亡率、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等。结果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临床死亡率分别为30.95%、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分别为(123.15±18.41)、(110.12±17.05)次/min,MAP分别为(72.25±9.36)、(73.72±9.84)mmHg;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分别为(120.38±18.20)、(108.69±16.52)次/min,MAP分别为(73.01±9.40)、(74.28±9.96)mmHg。两组患者治疗后HR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24 h乳酸清除率分别为45.82%±6.07%、67.15%±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分别为(5.10±0.88)、(3.19±0.65)mmol/L;去甲肾上腺素组分别为(3.29±0.65)、(2.11±0.43)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多巴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有效减慢心率,提高血乳酸清除率,降低血乳酸水平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夏桂英 《江西医药》2014,(11):1281-1282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和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2例脓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确立诊断时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愈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3.84±0.52)mmol/L、(3.12±0.31)mmol/L;死亡组治疗6h和12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6±0.64)mmol/L、(5.73±0.51)mmol/L,两组患儿治疗6h和12h的血乳酸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其P<0.05。结论治疗12h后患儿血乳酸水平仍高于4mmol/L预后差,治疗12h血乳酸水平高低对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从军  张雯 《淮海医药》2014,(3):207-208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伴休克检测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在病情的诊治及评估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ICU住院的危重症伴休克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经过复苏、抗休克治疗6 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将三组不同动脉血乳酸值、6 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列表,并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乳酸值越高提示休克越严重,病死率随着其增高而增高,而乳酸清除率则相应下降,3组不同乳酸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存活组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随着低灌注程度加重、持续的时间加长而增高,与休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除与休克的严重程度相关外,还与液体复苏是否及时、充分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对病情的早期预警、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黄志平 《海峡药学》2011,23(4):99-101
目的探讨鱼油(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感染性休克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入院的确诊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共64例,根据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及分度将入选病例分为常规组32例、鱼油组32例,记录中心静脉血压、平均动脉血压、尿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感染并发症、最终结局和住院时间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中心静脉血压和平均动脉血压均上升,尿量增加,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提高,鱼油组较常规组的变化更为显著。停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乳酸均下降到4mmol.L-1以下,但鱼油组较常规组下降更为显著,并且鱼油组较常规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结论鱼油有益于感染性休克后病人肠道血供和肠屏障功能的恢复,并能改善预后,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严重感染病人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