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特点。方法:对76例小儿腹泻并发心肌损害进行分析。结果:76例有心肌酶谱异常增高,42例有心电图改变,其中ST-T段改变28例,46例临床出现乏力、烦躁、面色苍白、气促、拒食等症状。结论:小儿腹泻并发心肌损害临床多见,及时检测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与治疗小儿腹泻合并心肌损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肌损害是儿科常见疾病,其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儿呈慢性进程,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多种疾病,是临床中治疗的难点。“调肺养心”理论是刘弼臣教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的针对小儿心系疾病的治疗思路,旨在调利肺窍以养心复脉。小儿心肌损害的核心病机为肺卫失司,邪毒侵心。病机演变为初期肺卫不固,邪毒侵心;中期余邪未尽,心脉受损;后期邪去正虚,气血两亏。治疗上,团队基于“调肺养心”的理论思想,从心肌损害的中医病机、病程演变入手,形成应用对药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初期调利肺窍,解毒利咽;中期清解余邪,活血通络;后期固肺健脾,养心安神,以期为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天欣平在小儿心肌损害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长天欣平对心肌损害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收集到的110例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给予长天欣平口服,对照组50例给予辅酶Q10口服,分别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肌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a一羟丁酸脱氢酶(HBD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天欣平对小儿心肌损害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84例,其中心电图异常30例,占35.7%,分别是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l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雾化吸入联合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急性期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疗效及对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期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疗程5~7 d。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血清炎性指标、心肌酶以及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咽峡部疱疹消失时间、流涎消退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GRAN比率,中间细胞百分比(MON)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 Tn 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雾化吸入联合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期疱疹性咽峡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抑制机体炎性状态,促进患儿康复,并减轻心肌损害程度,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检测5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观察组)血清心肌酶谱,与同期随机选取的50例健康小儿(对照组)血清心肌酶谱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心肌酶谱改变明显,是诊断和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麦针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1-6二磷酸果糖治疗,治疗组予参麦针及辅酶Q10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心肌酶谱均有下降,治疗组CK-MB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参麦针合辅酶Q10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将76例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与治疗组3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补液,纠正脱水,纠正离子紊乱,保护胃肠黏膜,改善肠道微生态及对症治疗等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灌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7 d后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7.3%,对照组为8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心肌酶谱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且心电图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化毒胶囊治疗感染后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240例感染后心肌损害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2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儿化毒胶囊治疗,7 d后比较2组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改善时间、心率改善时间、血压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 83%)明显高于对照组(72. 50%)(P 0. 05);治疗前2组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CKMB、LDH、CK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17%,对照组为8. 3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小儿化毒胶囊治疗感染后心肌损害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促进心肌酶指标恢复,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将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115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于入院后1~3 d给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VIG 0.5 g/(kg.d)静滴,连用3 d,在给定的时间内检测相应指标。结果至入院后第15天统计,治疗组治愈例数(4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7例)(P<0.05)。治疗10 d时,除临床症状外,治疗组其他各项参考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 d时,治疗组及心电图转为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0.05),且绝大多数患儿的心肌酶降为正常,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VIG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能显著减轻组织破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及常见病因,能够导致心脏的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由于该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及机制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该病的发生环节,故研究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相关文献,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阐述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治疗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邪毒侵犯心脏,致心主血脉神志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心电图及心肌酶异常的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心悸"范畴。笔者自2000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例86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采用中医分型治疗,痊愈68例,有效16例。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HF)是一项世界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心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通常预后差且生存率低。其病理生理复杂,涉及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心肌重构、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尤其是大多数HF患者都存在心肌功能失调的问题。由于心肌是高度耗氧的组织,线粒体在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线粒体动力学决定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故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如异常的线粒体动力学可以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HF。因此通过相关药物治疗后改善或恢复其线粒体分裂、融合的平衡,有助于改善HF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生脉散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心肌炎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心肌炎患儿随机分配进入生脉散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在营养心肌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生脉散辨证加减和西医常规治疗,14 d后统计2组显效及有效人数,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心酶指标及心肌蛋白指标.结果 生脉散组治疗小儿心肌炎总有效24例,对照组17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多项心酶指标及心肌蛋白指标下降,对于心肌特异性较强的肌酸激酶同工酶、羟基丁酸脱氢酶及超敏心肌肌钙蛋白,生脉散组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心肌损伤指标方面,生脉散辨证加减配合静滴磷酸肌酸钠均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复杂疾病,血瘀证是其主要证候。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之一。尽管有诸多治疗方法和抗心绞痛药物出现,但一些患者仍然会经历心血管事件,而且由于症状频发所致生活质量受损的患者人数仍很高。在我国,中医药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其中,丹红注射液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辅助用于不同类型心绞痛,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减少心绞痛积分,提高心电图复查有效率和硝酸甘油片的用量等,且有较好的安全性。然而,当前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和药理机制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数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缺乏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仍需要严格设计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二,虽然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可能涉及抗氧化、抗凝、抗炎、抗纤维化、抗血管增生、抗动脉硬化等,但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提出应用模块药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为进一步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多靶点作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俊平  郭丽丽  陈中  袁蓉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2168-2173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在逐年上升。血运重建能快速打开堵塞血管、恢复冠脉血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是血运重建也只是一种局部治疗,并不能终止冠心病的病理发展进程,加之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再灌注损伤,严重制约了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氧自由基、钙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等密切相关。再灌注时可见心肌细胞内钙超载,而钙超载亦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心肌细胞进一步损伤。钙超载是心肌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共同通路,故防治钙超载是阻止I/R的重要举措。临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防治钙超载取得很大进展,它们均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L型Ca通道从而抑制钙超载,但也有因其作用靶点单一而副作用大的不足,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其中不少药物具有类似钙拮抗作用,开发应用此类药物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成为当代中医人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对小儿重症肺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小儿重症肺炎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婴幼儿肺炎100例,根据病情分为重症组52例、轻症组48例,治疗前后测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脏血流参数。重症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了葛根素和二磷酸果糖(FDP)心肌保护治疗的比较观察。结果 肺炎患儿心肌酶的改变,与病情程度成正比;超声多普勒检查反映心脏血流参数的改变,证明心脏收缩功能下降(P<0.01)。葛根素和FDP均具有保护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葛根素注射液较FDP血管刺激性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小儿重症肺炎可以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早期心肌保护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2)心肌酶学检查是心肌损伤敏感而重要的测定指标,其中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最敏感。(3)葛根素注射液具有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与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为中医从“心与小肠”论治心肌缺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赵宏 《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45-147
目的:研究心源性猝死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成功率很低,配合中医针灸首先提出打开胸腔直接按压心脏,进而给予中药回阳救逆。由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原因,积极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有效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结果:中医药治疗心源性猝死疗效较好,中医药预防心源性猝死效果更佳。结论:心源性猝死的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由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积极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就能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麝香保心丸作为临床常用中成药,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麝香保心丸可起到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心脏功能等诸多作用,现就其在心肌梗塞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