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析微型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抽丝钢针法治疗和微型锚钉修复治疗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断端恢复时间、优良率、住院时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8.00%)、住院时间(21.36±2.58)d、手术时间(34.05±5.47)min、断端恢复时间(19.34±4.52)d、总不良事件发生率(2.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型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6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钢丝抽出止点重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恢复时间分别为(28.4±3.2)min、(5.4±2.1)d与(40.8±5.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41.4±4.2)min、(8.6±3.3)d与(51.2±5.8)d。观察组仅出现1例肌腱松弛。对照组出现2例指腹压疮、2例肌腱松弛及1例钢丝脱落。Dargan功能评定法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2%。结论应用微型骨锚钉联合克氏针重建手指伸肌腱止点手术过程安全简单快速,术后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且顺应性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8年6月,采用强生公司的微型快速固定可吸收锚钉修复新鲜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30例31指。结果:本组30例患者26例获随访,时间13~25周,平均17.5周。手指功能良好,畸形完全得到矫正。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优2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_3%。结论: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手术方法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伸指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给予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肌腱再次断裂,手指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根据Dargen功能评定标准,50例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患者预后的优良率达96.0%.结论 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断裂临床操作简便,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患者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微型骨锚钉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②方法对28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微型骨锚钉(微型Anchor钉)植入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可吸收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③结果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17例,良11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钉松动、脱落。④结论微型骨锚钉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Mircro Arc Bone Anchor(微型锚钉)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 全层切开远侧指间关节(DIP)背侧皮肤至肌腱,轻度背伸位克氏针固定DIP,钻孔后临时植入锚钉,将钉尾自带的4~0肌腱线与伸肌腱吻合,再做适当加强缝合,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功能锻练.结果 15例患者均得到回访,随访6~14个月,平均8.2个月.按国际通用Dargan功能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 使用微型锚钉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性损伤,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其中锚钉组30例患者接受缝线锚钉修复术,钢丝组26例患者接受传统钢丝缝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钢丝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锚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锚钉组(P<0.05);术后2个月随访,X线检查显示锚钉组患者均未见锚钉迁移、退出和异位骨化等现象.跟腱功能评定锚钉组患者优良率为86.7%(26/30),优于钢丝组的61.5%(16/26)(P<0.05).结论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经末节指骨骨隧道钢丝环扎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足显微修复重建病区收治的锤状指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 采用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 对照组(17例)采用微型骨锚钉法。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 Patel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结果 本研究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9.4个月。术后两组病例应用 Crawford 等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组: 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 微型骨锚钉法: 优11例,良3例,差3例,优良率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组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微型骨锚钉法组2例出现线结反应,取出线结后换药二期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组手术时间短,手术费用低;微型骨锚钉法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骨隧道钢丝环扎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远指间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型骨锚钉治疗锤状指畸形恢复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的18例锤状指患者,均采用微型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治疗。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8~28岁,于远侧指间关节背侧做"и"形切口,显露伸指肌腱,将断端间疤痕切除,用1枚1mm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于末节指骨基底背侧钻孔后安装微型锚钉,将锚钉尾部携带的肌腱缝线与伸指肌腱近断端缝合以加强缝合强度。6周后拔除克氏针开始功能练习。结果:随访时间为4~8个月。按Dargan方法评定主动活动范围:优1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使用Anchor钉重建伸肌腱止点手术治疗锤状指,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对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应用可吸收微型骨锚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6年至2018年诊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群体为分析对象,随机抽取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可吸收微型骨锚进行重建治疗,对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资料采取回顾性方式分析后归纳该治疗手段的临床价值。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在术后对其进行平均为6个月时间随访。末次随访中对患者应用Dargan功能判断治疗效果,治疗优良率为93.3%。患者完成手术后8周时间内指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骨科临床手指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选择可吸收微型骨锚方案治疗能够保障患者功能恢复,消除手指活动受限情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80-82+86
目的观察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断裂修复术后应用对手指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屈指肌腱Ⅱ区断裂并行手术修复的47例(共81指)患者,按照来院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19例,共34指)和对照组(28例,47指)。治疗组肌腱修复术后给予动力型支具固定,并在术后第1天开始在支具保护下行手指主动伸指和被动屈伸手指锻炼,对照组给予静力型支具固定,两组支具均固定在相同的位置。两组患者均支具固定至术后3周,并在术后4周、6周、12周按TAM法评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结果通过TAM法评定优良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4周、6周、12周TAM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个优势于术后4周、6周更为明显。结论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断裂术后应用能较早的获得较好的手指主动屈伸活动度,利于屈指肌腱Ⅱ区损伤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手指伸肌腱Ⅰ区止点断裂[1]在临床较为常见,2003年8月~2012年9月我们对5例手指伸肌腱I区止点断裂患者采用止点远移修复止点断裂,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br〉 1资料与方法〈br〉 1.1一般资料本组5例5指,男2例2指,女3例3指;年龄7~52岁,其中2例为切割伤,3例为闭合性损伤。中指2例,小指2例,拇指1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小时,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急性跟腱断裂是常见的肌腱损伤,带线锚钉较传统修复方法具有简化手术操作、生物力学性能较优的特点。评估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急性新鲜跟腱断裂患者30例,断裂平面距离止点平均3.0 cm,随机分为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手术组和单纯Krackow缝合法修复手术组。术后小腿石膏固定6周,后期进行功能训练,进行临床疗效随访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6个月内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手术组较单纯Krackow缝合法修复手术组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术后1年)患者满意率前者也较优(P<0.05)。结论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肯定,具有肌腱修复可靠、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保护好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指深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78例指深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西医功能训练及局部理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手指肌力变化、并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观察组治疗后握力、侧捏力、三点捏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腱粘连、肌腱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深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屈指肌腱功能,提高手部握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弹性外固定支具在治疗新鲜指伸肌腱断裂过程中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治疗的50例新鲜指伸肌腱断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早期采用弹性外固定支具对其进行辅助恢复;对照组患者采用的辅助恢复方式均是常规的"夹板式"固定法。治疗后随访5个月,观察患者的肌腱恢复的时间,手指的屈伸活动幅度以及关节处有无畸形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恢复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2±0.6)个月与(3.4±0.2)个月;观察组的手指屈伸活动幅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近侧与远侧活动幅度均分别高于对照组10度与5度左右;对照组出现3例关节轻微畸形,而观察组不存在关节畸形的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出现新鲜指伸肌腱断裂时,对其采用弹性外固定支具辅助恢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伸指肌腱在末节指骨止点附近与菲薄的关节囊结合在一起 ,手指戳伤 ,伸肌腱在止点处断裂 ,使手指末节不能主动伸正 ,而指深屈肌腱牵拉末节屈曲 ,形成锤状指。我院应用注射器针头将远侧指关节固定于过伸位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36例 ,男 30例 ,女 6例 ,年龄 2 5~ 5 0岁 ,手指戳伤致锤状指。2 治疗方法消毒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 (7号至 9号即可 )。由指尖部纵行沿指骨髓腔方向旋转针头 ,将远侧指关节固定于过伸位 ,固定 6周 ,6周后取出针头 ,功能锻炼 ,36例均治愈 ,效果良好。3 讨论锤状指常由戳伤引起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钻孔缝合法治疗伸指肌腱止点切断伤的体会。 方法 对28例急诊伸指肌腱止点切断伤患者,用0. 8mm克氏针于伸指肌腱止点处钻孔,并用肌腱缝线缝合固定断裂的肌腱,术后克氏针固定。 结果 术后无一例再度断裂, 2例远侧指骨间关节(DIP)僵硬,其他26例的DIP背伸5°~10°,屈曲30°~45°,平均关节活动度31. 4°。 结论 采用钻孔缝合法治疗伸指肌腱止点切断伤,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指伸肌腱止点重建的改良固定方法。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0例锤状指患者,术中采用直径1.0 mm克氏针将远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10°~15°,远端预留约2 cm并向掌侧弯曲成一钩状,用细钢丝横穿伸肌腱止点经指腹抽出固定于折弯的克氏针上,6周后拔除克氏针及钢丝进行远指间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20例用改良后的方法行伸肌腱止点重建,术后没有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和肌腱再断裂,术后随访3~6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法:优17例,良2例,尚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改良后的指伸肌腱止点重建技术有效避免了局部组织坏死,重建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损伤在不同时间段锚钉和骨道壁之间的愈合情况。方法使用深低温冷冻(-80℃)的成年羊胫骨皮质骨制成肩袖缝合锚钉,试验动物选用6只山羊。术中直接取肩关节正中切口,解剖分离出冈上肌腱,于止点处锐性切断,使用锉刀在肌腱止点原附着点进行磨挫直至出现新鲜骨面。将皮质骨锚钉缓慢植入预钻孔内,使用锚钉所带缝线将离断的冈上肌腱组织缝合至新鲜骨面。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三个时间点取材,进行放射学、大体形态和组织切片检查,观察冈上肌腱的腱-骨愈合情况及骨锚钉的组织学转归。结果术后第12周固定处冈上肌腱与骨面形成牢固的腱骨愈合,放射学显示骨锚钉在各个时间点逐步与周围骨质融合。HE染色检查显示在第12周时骨锚钉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结论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可达到牢固的腱-骨愈合目的,术后皮质骨锚钉与周围骨质融合,没有出现锚钉脱出、骨缺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治疗手部肌腱韧带止点撕脱损伤的疗效.方法 15例手部肌腱韧带止点撕脱损伤患者采用2mm微型骨锚固定,并进行随访,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对患手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类甲等愈合,术后2周拆线.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受伤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日常生活自理,恢复受伤前劳动能力.术后患指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67%.结论 采用微型骨锚治疗手部肌腱韧带止点撕脱损伤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系统康复锻炼,患者伤手的功能可以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