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引起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依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将158 例CMV 感染患儿分为听力正常组(n=117,BAEP ≤ 35)和听力异常组(n=41,BAEP>35)。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尿液及乳汁病毒拷贝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导致BAEP 异常的CMV-DNA 病毒载量;采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对尿CMV-DNA拷贝数与听力损害程度、血小板计数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听力异常组血小板异常率、肝功能异常率和尿CMV-DNA 拷贝数均高于听力正常组(P<0.01)。ROC 分析结果显示,当尿CMV-DNA 拷贝数为1.415×106/mL时,预测病毒载量导致听力损伤的敏感性为46.3%,特异性为9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损害的程度随着CMV-DNA 拷贝数的增加而增高(r=0.382,P<0.01);血小板计数和尿CMV-DNA 拷贝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233,P=0.003)。结论 尿CMV-DNA 病毒载量可能与CMV 感染导致神经性听力障碍相关;当CMVDNA载量达到1.415×106/mL 时,更易出现听力损害。存在血小板减少的CMV 感染患儿,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3.
背景 出血-坏死性肝炎(HNC)是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识别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并发HNC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HNC提供依据。设计 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比较HNC组和无HNC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HNC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结局指标 HNC发生率、病死率和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8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HNC组32例(29.6%),无HNC组76例。HNC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起病日龄均低于无HNC组(P<0.05)。HNC组孕母有可疑感染史比例高于无HNC组(P<0.001)。HNC组病死率高于无HNC组(46.9% vs 2.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母可疑感染史(OR=7.04,95%CI:2.20~22.55)及起病日龄(OR=0.903,95%CI:0.819~0.996)是HNC独立影响因素。HNC死亡亚组AST峰值和INR峰值均高于存活亚组(P分别为0.016和0.009)。HNC死亡亚组合并心肌炎比例高于存活亚组(P=0.008)。死亡亚组血浆、白蛋白、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增高。17例HNC存活患儿中,11例完成随访,均未报告听力障碍、失明、癫痫、脑瘫、智力低下等远期不良预后。结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HNC的发生率较高。孕母可疑感染史和患儿起病日龄小与发生HNC显著相关;HNC患儿病死率高,尤其是严重肝损伤、并发心肌炎者,但存活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头颅磁共振(MRI)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化疗前后颅脑损伤的变化。方法 对2014 年3 月至2015 年6 月期间62 例ALL 患儿化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 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化疗前头颅MRI 提示,33 例(53%)颅骨骨髓浸润,其中WBC<20×109/L 者(16 例,42%)明显少于WBC ≥ 20×109/L 者(17 例,71%),P<0.05;高危组颅骨骨髓浸润发生率(71%)明显高于非高危组(44%),P<0.05。脑萎缩4 例(7%),感觉传导束异常信号2 例(3%)。28 例患儿化疗3 月后复查,新出现脑萎缩3 例(11%),1 例脑萎缩加重;11 例颅骨骨髓浸润消失。结论 ALL 患儿化疗前头颅MRI 提示有颅骨骨髓浸润、脑萎缩和感觉传导束异常信号等,以颅骨骨髓浸润为主,治疗后部分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TAPVD患儿,分为事件组(发生终点事件)和非事件组(未发生终点事件)。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TAPVD患儿纳入分析,心上型65例,心内型44例,心下型19例和混合型10例,手术年龄中位数50 d,<6月龄123例(89.1%),<1月龄60例(43.5%)。事件组42例,非事件组96例。术前存在肺静脉梗阻(PVO)患儿63例(45.7%),术后发生PVO患儿41例(29.7%)。心下型、混合型、手术年龄、术前存在POV、需要急诊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下型(P=0.005)、混合型(P=0.014)、术前存在PVO(P=0.020)、手术年龄<1月龄(P=0.009)及体外循环时间长(P=0.024)是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上型是最常见的TAPVD类型,心下型、混合型、术前存在PVO、手术年龄<1月龄及体外循环时间长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TAPVD患儿,分为事件组(发生终点事件)和非事件组(未发生终点事件)。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TAPVD患儿纳入分析,心上型65例,心内型44例,心下型19例和混合型10例,手术年龄中位数50 d,<6月龄123例(89.1%),<1月龄60例(43.5%)。事件组42例,非事件组96例。术前存在肺静脉梗阻(PVO)患儿63例(45.7%),术后发生PVO患儿41例(29.7%)。心下型、混合型、手术年龄、术前存在POV、需要急诊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下型(P=0.005)、混合型(P=0.014)、术前存在PVO(P=0.020)、手术年龄<1月龄(P=0.009)及体外循环时间长(P=0.024)是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上型是最常见的TAPVD类型,心下型、混合型、术前存在PVO、手术年龄<1月龄及体外循环时间长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流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25(OH)D 水平的差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住院治疗且双份血培养阳性的60 例血流感染患儿为血流感染组,另选取60 例同年龄段同时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 水平,比较两组儿童不同水平25(OH)D 的构成比。结果 血流感染组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流感染组维生素D 正常(8%)、不足(22%)的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5%、43%,P<0.05),而缺乏(42%)、严重缺乏(28%)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8%,P<0.01)。结论 维生素D 不足在儿童中普遍存在,血流感染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常见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1 例支气管炎、418 例支气管肺炎和83 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疾病组,同期健康婴幼儿235 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支气管炎组总T 淋巴细胞、CD3+CD8+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总T 淋巴细胞和CD3+CD8+ 细胞低于对照组、Th 和CD4/CD8 高于对照组,且Th 比例高于支气管炎组;与轻症肺炎组相比,重症肺炎组总T 淋巴细胞降低而B 淋巴细胞升高(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Th 细胞和CD4/CD8 高于对照组、CD3+CD8+ 细胞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3 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B 淋巴细胞增高、NK 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以及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参与了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变化程度与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1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0例、病毒性脑炎30例,以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患儿30例作对照组。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结果(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Ⅰ、IGF-Ⅱ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及对照组(P<0.01);(2)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Ⅱ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r=0.821,P<0.05),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r=-0.742,P<0.01);(3)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Ⅰ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IGFs参与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参与了脑脊液中葡萄糖和蛋白质的代谢。脑脊液中IGF-Ⅰ、IGF-Ⅱ的浓度可作为鉴别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的一项辅助指标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了解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深圳市6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 829例1~12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CMPA可疑病例,然后进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以确诊CMP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婴儿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 829例患儿中,82例确诊为CMPA(4.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食物过敏(OR=4.91,95% CI:2.24~10.76)、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OR=3.18,95% CI:1.32~7.65)、开始添加辅食月龄小于 < 4个月(OR=3.55,95% CI:1.52~8.27)是CMPA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而纯母乳喂养(OR=0.21,95% CI:0.08~0.58)和 > 6个月添加辅食(OR=0.38,95% CI:0.17~0.86)是CMPA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小于4月龄添加辅食、母亲食物过敏、母孕期使用抗生素是婴儿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ICU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病原与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有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诊断为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共191例,其中男108例,女83例.36个月以内婴幼儿167例(87.4%),50例(26.2%)有基础疾病,休克40例(20.9%),其中脓毒性休克33例.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73.3%, 140/191).191例患儿中死亡41例(21.5%),肺炎链球菌为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的首要致病菌(19.9%,38/140).结论 PICU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多集中于36个月以内婴幼儿,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最常见的5类细菌为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所有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致患儿病死率最高,合并基础疾病、休克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Bacteremia in childhood canc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affects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children who are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cancer. The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is bacteremia and sepsis related to it in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All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of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 Cerrahpasa Medical School,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January 2001 were reviewed. Cultures grew 159 micro-organisms, 95 (60 per cent) of which were Gram-positive bacteria, 56 (35 per cent)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eight (5 per cent) were fungi.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63, 40 per cent) and S. aureus (8, 5 per cent) were the most frequent Gram-positive pathogens. Klebsiella, E. coli, Enterobacter and Pseudomonas infections were the primary Gram-negative pathogens. Twenty cases were lost because of sepsis: in 11 cases (55 per ce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eight cases (40 per cent)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in only one case a fungus were the causative organisms. Although vancomycin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the mortality rate of Gram-positive bacteremia was 8 per cent. In Gram-negative bacteremia it was 20 per cent. Gram-negative pathogens, which were resistant to multiple antibiotics, caused the mortality. Drug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due to micro-organism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febrile neutropenia protocols are prepar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将患儿分为单纯尿路感染组(29例)和复杂尿路感染组(79例),对比两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1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77.59%),革兰阳性菌26株(22.41%)。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在10%左右;对呋喃妥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在20%左右;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其含酶抑制剂耐药率在30%~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在0~20%。单纯尿路感染组与复杂尿路感染组中的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耐药情况的改变,可能需要改变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呋喃妥因可以作为轻症患儿经验性应用的推荐,既往可能低估了单纯尿路感染病原耐药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该院NICU 1 173例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的痰液标本经分离培养,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07株,阳性率为60.3%。其中革兰阴性菌521株,占73.7%;革兰阳性菌106株,占15.0%;真菌80株,占11.3%。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为主,较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第四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丁胺卡那霉素,肠杆菌的敏感谱与之相似,但敏感率较低。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CN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100%,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结论: 该院NICU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分布变化及耐药变迁趋势。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送检时间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分析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的差异。结果共检出病原体2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9株(67.7%),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61株(26.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6.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3年组和后3年组革兰阴性菌(68.8%vs 66.9%)、革兰阳性菌(29.2%vs 23.7%)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年组缓症链球菌(5.8%vs 0.0%)和真菌(9.4%vs 2.1%)比例较前3年组增高(P<0.05),两组间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缓症链球菌和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临床需重视。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婴幼儿重症肺炎细菌学监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痰液细菌培养对婴幼儿重症肺炎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PICU270例重症肺炎婴幼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负压吸取下呼吸道痰液,将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痰培养检出细菌167株,阳性率为61.8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1株(48.50%),革兰阴性杆菌79株(47.31%),真菌7株(4.19%);以化脓性链球菌[41株(24.55%)]和肺炎克雷伯杆菌[39株(23.35%)]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4株(14.37%)。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耐药率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率低。痰培养阳性和阴性组年龄、性别、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升高例数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痰培养革兰阳性球菌组与革兰阴性杆菌组比较,胃肠功能障碍和微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a<0.05)。入院时所用抗生素根据痰培养结果按敏感、未查药敏、耐药分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a<0.01)。抗生素治疗疗效差患儿,据痰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82.6%患儿3d后病情好转。结论对严重肺部感染,特别是入院前选用三代头孢治疗无效患儿,可首选亚胺培南,必要时选用万古霉素;并胃肠功能和微循环障碍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能性大;重症肺炎从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X线特征等难以区分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痰液细菌培养检出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肺部感染病原菌,是细菌性肺炎重要的病原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Febrile neutropenia (FN) is a common and dangerous consequence of myelosuppressive chemotherapy but can occur as part of the disease processes. Bacter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use of febrile neutropenia, with Gram-positive organisms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However, Gram-negative organisms are becoming more prevalent, with a worrying trend towards resistant organisms. When FN is prolonged, lasting for more than 5 days,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Prompt recognition, diagnosis and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re essential to avoid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 rapid progression to sepsis and possible death. This short article summarises the definition, causes, pathogenesis, applied 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N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儿复杂上尿路感染的因素及致病菌的耐药现状。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复杂上尿路感染患儿178例,分析其尿培养阳性的因素、致病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复杂上尿路感染患儿的年龄以≤1岁为主,占46.6%。致病因素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为主,占61.8%,40例肾瘢痕患儿中有92.5%存在反流。复杂上尿路感染致病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3%,但与单纯上尿路感染相比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01);克雷白杆菌与绿脓假单孢菌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上尿路感染所占比例(分别P<0.01,P<0.0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28%,以大肠埃希菌易产生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及第1、2、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均高,而ESBLs菌株交叉耐药情况更为严重。结论复杂上尿路感染以婴儿期多见,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复杂上尿路感染及肾瘢痕的主要因素,大肠埃希菌仍是其主要致病菌,但克雷白杆菌、绿脓假单胞菌比例明显上升,致病菌耐药性高,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