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由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方法:分别测量20个半骨盆标本髋臼前、后缘到髂前下棘、骼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确定和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并测量各断面上各进钉点的安全进钉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结果:髋臼前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降起和耻骨结节的距离分别为(25.4±1.4),(11.8±0.7),(37.4±1.5)mm,后缘到骼前下棘和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15.5±0.9),(29.1±1.6)mm.在各断面距离骨盆界线0.5cm点、1.0cm点和1.5 cm点上螺钉的安全进钉角度的最大值分别为(8.2±2.2)°,(14.9±3.4)°和(26.1±4.5)°.结论:在前柱髋臼区使用钢板内固定时,可以采用3种方法避免螺钉穿入关节内.第1种方法是使用短螺钉,螺钉方向随意:第2种方法是使用长螺钉(长度5 cm)内紧贴骨盆界线进钉,方向平行于四方区:第3种方法为根据不同的进钉点选择不同的进钉角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髂骨前方植入骶髂螺钉(SIS-FI)固定的解剖可行性和仿真植入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中80例(男、女各40例)成年正常骨盆CT扫描数据资料。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SIS-FI固定,测量螺钉通道解剖参数。以髋臼后上缘2点或10点钟位置向后6 mm处为进针点,以S1上关节突基底与横突水平中位线交点为出针点,利用瞄准器控制下在40具3D打印(1∶1)骨盆模型两侧分别植入直径6.5、7.3 mm和长度均为90 mm螺钉,观察螺钉植入情况。 结果进针点为距离髋臼后缘水平向后(5.78±1.35)mm、距离髋臼上缘垂直向下(2.48±0.50)mm处;进针方向:向上与S1上终板平行线成角(42.99±5.16)°、向内与躯干纵轴线成角(43.79±2.83)°。通道长度为(102.55±6.15)mm,最小横径为(16.55±1.77)mm,最小纵径为(18.78±1.44)mm。植入螺钉均未穿破钉道,但1例螺钉过长、穿出钉道后部少许。 结论国人骨盆可植入至少一枚直径6.5~7.3 mm、长度85~95 mm的SIS-FI。利用瞄准器植入SIS-FI的精确度高,但是其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何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角度和长度.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8-06/10在山尔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方法:在单螺钉技术中,测量进钉点O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P和垂直距离PQ的长度,测量螺钉长度.在双螺钉技术中,分别测量内侧螺钉的进钉点O1和外侧螺钉的进钉点O2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1 P1、02P2和垂直距离P1Q、P2Q的长度,分别测量内侧螺钉和外侧螺钉的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的角度α冠状面的角度β,将测量数抛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中螺钉的进钉点、角度和长度.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0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02P2长度(20.7±2.1)mm,P2Q长度(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为(62.2±5.8)°.结论:单螺钉技术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7 mm,冉甲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4 mm,长度约85 mm.双螺钉技术内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乖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4 mm,再平行丁后柱内侧缘向上26 mm,螺钉长度70 mm.外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20 mm,再平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1 mm,螺钉长度61 mm.拉力螺钉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所成的角度为123°左右,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的垂线所成的角度为62°左右.螺钉位置一定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透视证实.  相似文献   

4.
背景: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时,螺钉穿入关节面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预防该并发症,对前柱钢板技术髋臼区安全置钉的定量解剖学测量非常有必要。 目的:为前柱钢板髋臼区安全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40例男性、40例女性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软件的切割工具制作前柱髋臼系列断面。使用软件测量工具,对各断面上不同进钉点的安全进钉方向及长度进行测量。将数据输入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后缘、前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男性(56.63±2.05) mm,(12.30±1.51) mm;女性(49.07±5.07) mm,(16.93±1.74) mm;髋臼后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为男性(45.46±3.44) mm,女性(33.72±6.85) mm。螺钉在矢状面与髂骨板的夹角为男性(72.17±0.93)°,女性(81.05±0.92)°。B、C和D各断面,斜冠状面上螺钉与髂骨板的最大夹角分别为男性(53.88±3.01)°,(43.22±1.86)°,(54.60±2.97)°;女性(49.54±1.81)°,(39.10±1.22)°,(47.91±2.23)°。提示利用三维模型测量前柱髋臼区解剖特点,对于前柱骨折钢板置入内固定过程中避免螺钉进入关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的解剖学及临床微创术应用效果.方法取成人男尸体标本骨盆及模型10个分成20个半髋,测量前柱骨折骨隧道内螺钉固定的进针点与耻骨联合面及耻骨上支上缘的距离,测量进钉方向与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计算每个半髋臼所截出的截骨面中最小的圆圈直径(R),然后在临床进行应用.结果进钉点与耻骨联合面及耻骨支上缘的距离分别为(17畅43±0畅33) mm和(20畅88±4畅08)mm,每个半髋臼所截出的截骨面中最小的圆圈直径为(8畅23±0畅18)mm.螺钉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角度平均为45畅18°±0畅80°、33畅11°±0畅81°、25畅36°±0畅36°.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 ml.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微创螺钉固定术可以在髋臼前柱有效应用,且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移位髋臼骨折治疗的金标准,累及髋臼后柱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但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髋臼后柱骨折较为适宜尚无定论.目的: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比较髋臼后柱骨折钢板内固定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成年防腐半骨盆标本20个,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内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组,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比较两种固定方式骨折断端的水平位移和剪切刚度.结果与结论:钢板内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组骨折断端的水平位移分别为(1.64±0.17)mm和(1.70±0.20)mm;剪切刚度分别为(392.40±41.22)N/mm和(386.33±50.07)N/mm.两组间水平位移以及剪切刚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可用于评价髋臼后柱骨折不同内固定的稳定性,髋臼后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融合术中髂骨螺钉入路。方法随机抽调进行过CT骨盆扫描的男女成年患者图像各20份,将其64排CT薄层图像重建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选取可以进钉的螺钉入点O,从O点分别向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髋臼上缘最高点处切割骨盆,得出3个切割平面(OX、OY、OZ),测量每个平面的钉道长度及宽度。结果 3个切割平面(OX、OY、OZ)在最窄横径超过7 mm的条件下,均可以置入髂骨钉。钉长范围为:男性OX平面为(101.0±22)mm,OY平面为(122.3±6.5)mm,OZ平面为(110.8±9.0)mm;女性OX平面为(92.9±23.9)mm,OY平面为(113.0±11.7)mm,OZ平面为(110.6±11.2)mm。统计结果同时表明,螺钉钉道的尾向偏角及外向偏角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通过骨盆的3个切割平面(OX、OY、OZ)均可以置入髂骨钉;通过进钉点"O"指向髂前下棘走向的骨盆平面(OY)是理论上稳固性较好的腰椎骨盆固定术置入髂骨螺钉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CT三维重建测量技术对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入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影响置钉的解剖结构因素.方法 从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头颈部未见异常者305例,利用其CT影像数据进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钉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并分析寰椎后弓交叉螺钉固定的解剖限制性因素.结果 寰椎后结节中央高度值为(9.53±1.67)mm,其中小于7mm的占6.2%,距中线5mm、10mm、15mm处后弓高度分别为(8.53±2.05)mm、(6.91±1.82)mm、(4.53±1.45)mm,其中小于3.5mm的分别占4.4%、11.5%、18.9%,寰椎后结节中央宽度为(7.51±1.82)mm,距中线5mm、10mm、15mm处后弓宽度分别为(7.03±1.53)mm、(6.51±1.27)mm、(6.63±1.05)mm,其中小于3.5 mm的分别占4.3%、5.7%、5.2%.寰椎后弓交叉螺钉置钉点位于后中线旁开左侧为(2.98±0.65)mm,右侧为(3.07±0.88)mm,理想钉道长度左侧为(17.78±2.65)mm,右侧为(17.37±2.48)mm,钉道的外展角为左侧(27.65±7.36)°,右侧(26.84±7.64)°.不同性别和身高层次之间长度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道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寰椎后弓高度和宽度为后弓交叉螺钉固定的主要解剖限制性因素,钉道长度小于15mm有利于避免螺钉穿破后弓骨皮质,减少对椎动脉的损伤,术前应通过CT测量获得准确的个体化置钉参数.  相似文献   

9.
骶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钉道参数的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正确地选择进针点、进针方向和骶髂螺钉长度,以及对S1椎弓根形状和骶髂关节毗邻结构解剖的了解成为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成败的关键。目的:通过对成人骨盆后环的CT测量,为临床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并探讨钉道参数的变异性相关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10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完成。对象:选择100名健康成人,男女各50人,年龄23~56岁,平均32岁,无骶髂关节疾患。方法:用CT对100名健康成人骨盆进行扫描成像,测量S1椎弓根宽、高;S1到髂骨翼的投影点中心(即进针点)至相应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至相应椎弓根中心的距离;进针点与坐骨切迹和髂后上、下棘的距离;S1的轴线(即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和冠状面所成的角度,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分别对不同性别、左右侧别的钉道长度、进针方向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身高、体质量等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以泊松相关分析研究各因素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结果:10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1椎弓根宽平均(25.8±2.5)mm,高平均(21.2±2.7)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4.5±4.56)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5.9±6.5)°,与矢状面夹角为(22.2±5.6)°;进针点与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38.5±4.3)mm,与髂后下棘的距离(39.2±6.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43.9±7.6)mm。②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体质量、身高各因素对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在消除体质量及身高因素的影响后,性别对钉道长度及椎弓根宽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右侧别相比,钉道长度、进针角度及椎弓根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质量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进针角度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经骶髂关节骶骨钉的钉道参数具有较大变异性,不同个体有显著不同;体质量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髋臼四边体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 以交通事故最多,常为股骨头撞击所致,且涉及关节面,为不稳定性骨折,需要手术放置内置物固定治疗.由于髋臼四边体特殊的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特点,控制内固定植入位置及方向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对四边体骨折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就髋臼四边体骨折内固定技术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所有固定颈椎的技术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提供最大稳定性,但如进钉角度不正确易伤及颈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目的: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螺钉置入角度。设计、时间及地点:以正常人颈椎为对象的对比观察,于2004-12/2008-05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42.9±18.9)岁;女30例,平均(42.2±14.9)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CT下画经过椎弓根内外侧2条平行线与中线分别成50°和25°角,测量2条平行线间的垂直距离。方法: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电流200~250mA。主要观察指标:测量C3~C7椎弓根外径、内径和内壁皮质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椎弓根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及椎弓根螺钉的有效距离。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1.3~3.3mm,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宽度在女性C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1mm,女性为6.6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1.9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33.7mm,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40.6°~49.6°,颈椎弓根钉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2~23.7mm。椎弓根螺钉的有效距离(与中线成50°角)平均值3.8~6.6mm,最小值2.2mm,与中线成25°角的平均值2.8~4.4mm,最小值1.4mm。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进钉时保持向内的倾斜角度,防止损伤脊髓和椎动脉。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mm,高为(19.1±2.9)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结构及模型建立的临床意义,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本国的成人防腐标本,事先除去软骨组织,男性9具,女性5具。先进行骨质疏松筛选,而后建立模型。采用CT扫描、X线射片和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载荷水平位移、剪切刚度,检验内固定情况。结果载荷为本标本体质量3倍时,水平位移分别为(1.71±0.11)mm,(1.73±0.12)mm。而剪切刚度分别为(384.74±39.22)N/mm和(390.34±42.39)N/mm,两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模型对内固定技术治疗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和临床价值,值得引起相关医师的重视,同时螺钉内固定技术仍需深入探讨,在治疗骨折、改善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更优方法方面亦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及减少髁间窝撞击风险的可能性。方法以猪膝关节(30例)作为实验样本。参照Meyers分型,将其制成Ⅲ型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双头空心加压螺钉)、B组(空心拉力螺钉)及C组(缝线),每组10例。通过检测初始位移和失效负载(峰值负载及屈服负载),观察螺帽埋入骨块情况及失效类型,以探究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该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A组的峰值负载(443.10±8.54)N与C组(457.00±26.53)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大于B组的峰值负载(361.70±18.76)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屈服负载明显大于B组的屈服负载(P0.05),但明显小于C组的屈服负载(P0.05)。A组样本的初始位移(1.38±0.14)mm均明显短于B、C两组(1.94±0.12)和(3.98±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样本的螺帽均埋入骨块内,B组样本的螺帽均明显突出于ACL实质。结论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生物力学强度明显优于空心拉力螺钉及缝线固定,且与空心拉力螺钉相比不易造成髁间窝撞击。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82-3783
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收集诊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术后1年的Cobb角、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治疗前Cobb角为(23.11°±11.24°)、椎间隙前缘高度为(-3.29±0.61)mm,椎间隙后缘高度为(1.90±0.84)mm,术后1年Cobb角为(0.15°±1.36°)、椎间隙前缘高度为(10.39±4.82)mm,椎间隙后缘高度为(9.43±4.68)mm,治疗前和术后1年Cobb角、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分析与徒手置钉相比,运用3D打印的个体化置钉导向板是否可以增加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颈椎4~6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徒手置钉组(A组)和3D打印导板置钉组(B组),每组各6例。A组采用传统徒手置入侧块螺钉,B组患者术前行颈椎薄扫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输入MIMICS软件,生成颈椎3D模型,在模型上设计出理想的个体化置钉入点、角度和深度。以此数据运用3D打印机制备个体化颈椎侧块螺钉置钉导向板。术中A组采用徒手置钉,B组采用3D打印导向板辅助置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颈椎CT扫描。通过CT平扫+重建记录每枚螺钉入点、置钉轨迹、冠状位外倾角(α角)、矢状位头倾角(β角)等。通过各个螺钉置入角度、轨迹和并发症情况对螺钉进行评分和分级。结果 A组和B组患者间年龄[(63. 50±4. 04)岁vs.(56. 33±10. 78)岁]、手术时间[(161. 25±16. 52) min vs.(171. 67±19. 41) min]、出血量[(375. 00±50. 00) ml vs.(300. 00±89. 44)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临床症状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8. 45±5. 91)%vs.(50. 45±6. 01)%]。在螺钉置入角度上,α角A组平均(21. 88±2. 88)°,B组平均(23. 69±2. 3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 675,P=0. 001),特别是在门轴侧螺钉差异更加显著[(21. 25±3. 11)°vs.(24. 55±1. 34)°,t=-4. 014,P=0. 000)]。β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33±4. 08)°vs.(24. 39±2. 14)°,t=-1. 308,P=0. 196]。根据我们制定的螺钉分级评分系统,A组螺钉评级得分(6. 08±1. 56)分,而B组平均(7. 56±0. 9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 622,P=0. 000)。A组螺钉优良率也显著低于B组(55. 56%vs. 94. 4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3D打印的个体化置钉导向板辅助进行颈椎侧块螺钉置钉,方法简单有效,可以显著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优良率。3D打印导向板辅助置钉螺钉置入轨迹优于徒手置钉,特别是在门轴侧螺钉置入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探讨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结果与结论: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髋臼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mm。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mm。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探讨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结果与结论: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髋臼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 mm.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 mm.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648-264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在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拟经寰椎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患者35例,全部采用多层螺旋CT寰椎成像检查、三维图像重建后处理及计算机数据测量及钉道设计技术测定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安全置钉区域。结果左侧与右侧椎弓根宽度、最大内倾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最小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宽度)、安全置钉区域(进钉角度、内外侧界点距离、内外侧界与寰椎后结节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安全容纳3.5mm螺钉,为安全进钉区域。本组寰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CT显示螺钉均位于安全置钉区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无螺钉固定松动、断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辅助下指导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内倾或外倾进钉方向,明确安全置钉区域,改善手术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应用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2004/200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治疗34例患者,固定前采用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钉角度和直径,固定中椎弓根钉入点为横突尖,进钉方向为平均向头侧倾斜10°~20°、与中线成角30°~40°,顺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固定后CT加密扫描观察螺钉周围的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否靠近节段血管、是否穿透皮质骨,评价置入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4例患者共置入160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CT加密扫描和X射线片观察到148枚(92.5%)螺钉置入准确,12枚(7.5%)螺钉发生错置。实验结果表明,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更宽的置入宽度,更长的螺钉长度,以及更大的内聚角度,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