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是在近代人工关节成功应用于患者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能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疾病,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倒刺缝合线:一种新的缝合材料,由于本身材料结构的特殊性,可以提供持续免打结缝合。 背景:在临床上新型的倒刺缝合线在一些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较少,其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倒刺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提供证据。 方法:2名研究员独立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倒刺缝线和传统缝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检索其余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使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有8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共计1 004例膝关节;②结果表明,倒刺缝合可以明显缩短伤口缝合时间[MD=-5.17,95%CI(-6.26,-4.09),P < 0.000 01],减少伤口关闭总成本[SMD=-1.66,95%CI(-2.58,-0.75),P=0.0004],降低伤口缝合时针刺伤发生率[RR=0.14,95%CI (0.03,0.78),P=0.02];③2种缝合方法在术后并发症[RR=0.96,95%CI(0.65,1.42),P=0.85]、缝线断裂情况[RR=4.58,95%CI(0.16,128.29),P=0.37]、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MD=−0.74,95%CI(-4.19,2.71),P=0.67]、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MD=−0.30,95%CI(-2.62,2.02),P=0.80]和术后6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0.22,95%CI (-3.10,2.66),P=0.88]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在术后3个月倒刺缝合组获得了较好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MD=-2.04,95%CI(-3.92,-0.15),P=0.03];④提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倒刺缝线缝合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并且低成本的缝合办法,值得临床使用,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ORCID: 0000-0003-4504-6101(张文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冷疗:指用低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将致冷物质作用于人体,使局部或全身温度一过性降低,从而达到治病和增强体质目的的方法。冷疗法与冷冻治疗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利用致冷物使人体降温,但两者温度不同,人体组织的反应也不一样,临床应用的目的和适应证并不相同。冷疗法所用的温度一般高于0 ℃,降温缓慢,不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冷冻治疗所用的温度明显低于0 ℃,降温急骤,使组织细胞产生冰晶而被破坏。 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其结构和功能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者。膝退行性骨关节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严重膝骨关节病需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膝关节置换可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并获得长期稳定。 背景:应用冷疗来促进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冷疗是否可以减少出血、减轻疼痛、促进早期活动度恢复依然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冷疗在减少术后出血、减轻疼痛及促进活动度恢复等方面是否具备有效性。 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等数据库,查找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冷疗与其他康复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效应值。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包括1 070例患者,试验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冷疗,对照组应用其他康复疗法;②Meta分析显示:与其他康复疗法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冷疗可改善术后疼痛[MD=-0.75,95%CI(-1.29,-0.21),P=0.006]、减少血红蛋白降低[MD=-12.11,95%CI(-17.66,-6.56),P < 0.000 1],但不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MD=0.01,95%CI(-0.15,-0.16),P=0.92]、改善关节活动度[MD=6.58,95%CI(-0.54,13.70),P=0.07];③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冷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术后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但对于减少阿片类镇痛剂的应用及改善活动度无显著疗效。 ORCID: 0000-0003-4247-0513(刘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临床路径:患者住院后治疗计划,详细地列举了实现最佳效率所需的一系列措施,临床路径采用多种格式,作为具有文档空间的多页表单或作为日常项目清单的单个页面合并到每日医院进度记录中。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已在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且手术量逐年增加,手术方法及技巧已发展至瓶颈,所以推广临床路径是目前提升髋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的:系统评价髋膝关节置换应用临床路径与传统方法效果的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 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比较进入临床路径与接受传统医疗护理方法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符合研究设计标准的临床试验17篇,其中13 篇半随机对照试验,4 篇随机对照试验;②传统方法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路径组[OR=0.63,95%CI(0.53,0.74),P < 0.000 01];③目测类比疼痛评分[MD=1.49,95%CI(0.69,2.85),P=0.001]、术后Harris 髋关节评分[MD=19.31,95%CI(-13.98,-4.92),P < 0.000 1]、5年假体生存率[OR=0.59,95%CI(0.36,0.98),P=0.04]临床路径组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2组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线平均偏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00,95%CI(-0.14,0.14),P=0.99];⑤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进入临床路径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能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更少,术后关节功能更佳。 ORCID: 0000-0002-4655-6659(董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氨甲环酸:是一种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的抗纤溶药物,它可以可逆性的阻断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点从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与赖氨酸结合点从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最佳证据来源之一,是临床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统计学概念及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针对于某个概念,找出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计算,弥补一般文献综述的研究不足。 背景:接受全膝关节或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可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量,氨甲环酸有多种给药方式,目前对于氨甲环酸的最佳使用途径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目的:对比评价口服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治疗全膝关节及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9年5月,收集以口服及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对纳入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9篇文献纳入研究,共1 080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术后总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1.43,95%CI(-40.02-42.88),P=0.95],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03,95%CI(-0.11-0.05),P=0.45];③口服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术后输血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91,95%CI(0.55-1.49),P=0.70],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43,95%CI(0.11-1.64),P =0.22],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00,95%CI(-0.03-0.03),P=0.93];④结果表明,口服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有着类似的功效和临床价值。但是由于纳入文献量较少且质量有限,尚需方法科学的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进一步验证。 ORCID: 0000-0003-3987-4904(林杰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效果欠佳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极为有效的术式之一。目前,改进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和机械结构设计仍是研发重点。研究主要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长柄与短柄两种不同假体的治疗效果,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Meta分析:应用统计学概念及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针对于某个概念的众多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及计算,找出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比较计算,弥补一般文献综述的研究不足。文章基于Meta分析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了长柄和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背景:短柄人工髋关节系统具有创伤小、假体稳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更好的保留骨量等特点,但是目前短柄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并不广泛,人群具体受益情况仍不清楚。 目的:评价长柄及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e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集关于长柄及短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9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747例患者,其中长柄假体组383例和短柄假体组364例;②Meta分析显示:短柄假体组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长柄假体组[MD=5.74,95%CI(3.20,8.27),P < 0.05;MD=4.16,95%CI(2.36,5.97),P < 0.05],术后WOMAN指数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10.37,95%CI(5.71,15.03),P < 0.05],术后NRS疼痛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0.54,95%CI(0.18,0.90),P < 0.01];两组切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OR=0.40,95%CI(0.13,1.22),P > 0.05;MD=-0.02,95%CI(-0.08,0.03),P > 0.05;MD=-0.10,95%CI(-0.16,0.04),P > 0.05];③结果表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可缓解疼痛、尽早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ORCID: 0000-0003-2405-476X(刘长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术中外侧滑车截骨面覆盖不全与下肢对线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KA-TKA手术治疗的48例(54膝)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57~85(69±6.7)岁。23例(23膝)使用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手术,25例(31膝)使用常规器械测量截骨工具。通过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膝关节CT、术中测量等方法获取患侧的髋-膝-踝(HKA)角、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关节线汇聚角(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髁上轴角(TEAA)作为自变量,采用CT、术中测量等方法测量外侧股骨滑车中间和下方两水平的裸露截骨面宽度(分别记为MIDcover和INFcover截骨面宽度)作为因变量,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4膝中有37膝(87%)存在不同程度的外侧滑车截骨面覆盖不全,MIDcover 和INFcover截骨面宽度[M(QR)]分别为2.8 mm(2.6 mm)和2.3 mm(2.5 mm),两者与mLDFA均呈负相关关系(rs=-0.839、-0.691, P值均<0.05),与HKA亦均呈负相关(rs=-0.574、-0.585,P值均<0.05),而与TEAA和MPTA无相关性(P值均>0.05)。进一步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DFA对MIDcover 和INFcover的截骨面宽度影响更大,回归系数分别为-0.703(R2=0.708)和-0.473(R2=0.489)。结论 当使用传统假体实施KA-TKA时,术中滑车外侧截骨面覆盖不全非常普遍。股骨远端关节线的外翻角度越大,外侧滑车截骨面覆盖不良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是通过手术将人工关节假体置入患者膝关节部位,以替代原有的病损关节,达到缓解疼痛、恢复下肢力线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对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等膝关节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晚期累及膝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300例患者(337膝)的资料,其中男62例,女238例,平均(65.61±8.40)岁。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并存疾病、术前检查、手术信息、住院其他信息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相关资料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结论:①共9例患者在术后30 d内出现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33%;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患者手术时间、年龄、病程和术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并发症组患者手术时间大于无并发症组(OR=1.023,95%CI:1.001-1.045,P=0.037),年龄大于无并发症组(OR=1.163,95%CI:1.025-1.319,P=0.019),病程大于无并发症组(OR=1.110,95%CI:1.031-1.195,P=0.006),术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大于无并发症组(OR=31.736,95%CI:4.053-248.517,P=0.001);④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年龄、病程及手术时间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30 d内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865,0.685。 ORCID: 0000-0003-2279-2742(沈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指利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根据人体膝关节形态、受力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将假体植入人体内。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最佳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肢体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夜间手术:大部分膝关节置换患者是在三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但由于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快速增多,以及医院的手术房间、外科医生、麻醉医师数量的限制,部分患者会在夜间(18:01-7:59)接受常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背景:对于夜间行手术治疗是否会影响患者安全及预后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白天与夜间手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与预后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71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615例在白天(8:00-18:00)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97例在夜间(18:01-7:59)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试验获得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LW2016013。 结果与结论:①围术期:夜间手术组手术时间短于白天手术组(P < 0.05),术中出血量与术后24 h引流量多于白天手术组(P < 0.05);两组术后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感染率、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术后发热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预后:两组术后7 d、1个月、3个月、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夜间手术未增加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ORCID: 0000-0001-9160-451X(杜长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电针法(electro-acupuncture):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再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的两种刺激,激发调整经络之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主要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退变、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增生,进而引起滑膜炎症、半月板损伤、游离体形成及关节外组织炎症等一系列病变,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及活动受限为主。 背景: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备起效速度快、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当前电针治疗该病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 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法系统评价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及关节功能影响。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美国医学在线(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及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六大数据库中有关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6月,经筛选后提取纳入研究的文献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11篇文献被纳入研究,共72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采用单一电针疗法的治疗组366例,采用常规针刺或药物的对照组361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OR=3.22,95%CI(2.13,4.87),Z=5.53,P < 0.000 01]及治愈率[OR=2.73,95%CI(1.80,4.15),Z=4.72,P < 0.000 01],降低目测类比VAS评分[MD=-1.00,95%CI(-1.71,-0.30),Z=2.80,P=0.005]、WOMAC评分[MD=-7.69,95%CI(-10.31,-5.07),Z=5.75,P < 0.000 01]及ISOA评分[MD=-2.22,95%CI(-3.74,-0.70),Z=2.86,P=0.004]等5个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基于以上Meta分析证据表明,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确切,能够对患者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发挥积极效应且不良反应少。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及可能存在偏倚等因素,仍需更多更高质量的RCT研究来验证该研究的结论。 ORCID: 0000-0002-2201-5495(朱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mmonly involves stemmed components. If the diaphysis is engaged, this technique may be problematic for mechanical alignment (MA) in cases of tibial bowing, which are not infrequent (up to 30%).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an intra-medullary(IM) and extra-medullary(EM) alignment method. We hypothesized that IM technique and canal-filling stems may result more frequently in valgus MA. On the other hand, an EM technique could produce less valgus knees but is at risk of creating MA outliers.MethodA retrospective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revision TKAs was perform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to either the EM or IM alignment group and compared on the overall post-operative MA.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n standing, long leg x-rays: Hip-knee-Ankle angle (HKA), 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and 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MPTA).Results119 cases of revision TKAs were included (EM = 80, IM = 39).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M and IM group for the mean mMPTA (89.94° vs 90.92°, effect size = 0.45, p = 0.013) and HKA angle (1.64° vs 0.05°, effect size = 0.52, p = 0.0064).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M patients were in overall valgus alignment (16/39, 41%) vs EM group (16/80, 20%, p = 0.0134). Both techniques showed the same proportion of outliers, defined as HKA angle more than 5 degrees from neutral mechanical alignment (11/80 vs 5/39, p = 0.286).ConclusionThe extra-medullary alignment method with short cemented stems creates less valgus mechanical alignment than the intra-medullary technique with press-fit stems, without creating more MA outlie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 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分别应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自带的测量工具测量下肢机械轴,间隔2周重复测量1次。根据下肢全长X线片测得术后下肢机械轴偏离<3°和≥3°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偏离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测量方法之间下肢机械轴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名测量者自身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2和0.975,测量者之间ICC值分别为0.973和0.987,提示可靠性极佳。中立位组48例,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9.44°±1.68°,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结果为179.8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 P>0.05);偏离组通过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8.66°±2.91°,明显大于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176.4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2, P<0.01)。结论 当TKA术后下肢力线处于中立位时,术后短期随访可以使用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对下肢力线进行评估;而对于术后下肢力线偏离的患者,仍建议使用下肢全长X线片。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ROM技术:其原理是先固定股骨假体,然后安放胫骨假体试模而不固定,使胫骨假体试件在股骨假体的引导下进行旋转位置的自我调整,达到胫骨平台自然的与股骨假体结合并处于最合适位置的目的,该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定位胫骨假体旋转力线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据文献报道,该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力线可能存在误差。 膝关节置换:经历了150年的演变史,目前已经成为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根据膝关节置换部位可分为单间室置换(单髁置换)、双间室置换(膝关节内外间室)、髌股关节置换及三间室置换(内外间室及髌股间室)。国内运用最多的为膝关节双间室置换,常用的术式包括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双间室置换,多数文献认为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背景:ROM技术是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常用方法,但该技术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目前ROM技术可能的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运用ROM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61例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男18例,女43例,年龄55-78岁,术前均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手术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ROM技术确定闭合与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胫骨假体旋转轴线,同时定位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内侧缘连线(Akagi线)作为参考线,测量2种情况下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术中判断髌骨轨迹分型,从而确定髌骨轨迹分型及闭合内侧支持带与否是否为ROM技术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出现Ⅰ,Ⅱ及Ⅲ型髌骨轨迹时,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5±2.5)°,(-0.9±2.6)°及(-3.9±3.4)°;闭合内侧支持带时夹角分别为(0.6±2.3)°,(-0.3±2.2)°及(-1.5±2.9)°;② Ⅲ型髌骨轨迹可导致ROM技术确定的胫骨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明显偏内(P < 0.05);③对于Ⅰ,Ⅱ型髌骨轨迹,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对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轴线无明显影响(P > 0.05);对于Ⅲ型髌骨轨迹,闭合内侧支持带可明显减小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差异(P < 0.05);④结果提示,ROM技术对Ⅰ,Ⅱ型髌骨轨迹的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胫骨假体的旋转轴线,无需闭合内侧支持带;出现Ⅲ型髌骨轨迹时,无论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都可能造成胫骨假体过度内旋。 ORCID: 0000-0002-7360-1881(李叶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机械学对线(MA)-TKA手术前后下肢对线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残余内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TKA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82岁。TKA术中采用KA技术的18...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Hip-to-calcaneus (HC) view is a whole-leg standing view that can visualize the hindfoot in detai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ibiocalcaneal angle in HC view (H-TCA) by comparing it with that in long axial view (L-TCA). We also verified whether periarticular knee alignment parameters, measured conventionally in whole-leg standing radiography, could be measured in HC view.MethodSixty healthy volunteers and 61 patients with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included. H-TCA was measured by two examiners in the healthy group,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s) were evaluated. H-TCA and L-TCA were then measured in the healthy and osteoarthritis groups and correlated. Finally, we measured hip–knee–ankle angle, 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 ratio, 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and joint-line convergence angle in HC view and conventional whole-leg standing radiography to evaluat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ResultsThe intra-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ICCs were 0.86 and 0.76,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between H-TCA and L-TCA were r = 0.87 in healthy group and r = 0.81 in osteoarthritis group, indicating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both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articular knee alignment parameters between HC view and conventional whole-leg radiography.ConclusionsHindfoot evaluation in HC view showed high intra-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ies an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CA in long axial view. By using HC view before knee surgery, such a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ther necessary alignments can be evaluated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It is unclear why medial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 with postoperative valgus alignment causes adjacent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more often than 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 for moderate medial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with varus deformity. This study used a computer simulation to evaluate differences in knee conditions between UKA and HTO with identical valgus alignment.MethodsDynamic musculoskeletal computer analyses of gait were performed. The hip–knee–ankle angle in fixed-bearing UKA was changed from neutral to 7° valgus by changing the tibial insert thickness. The hip–knee–ankle angle in open-wedge HTO was also changed from neutral to 7° valgus by opening the osteotomy gap.ResultsThe lateral tibiofemoral contact forces in HTO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UKA until moderate valgus alignments. However, the impact of valgus alignment on increasing lateral forces was more pronounced in UKA, which ultimately demonstrated a larger lateral force than HTO. Valgus alignment in UKA caused progressive ligamentous tightness, including that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sulting in compression of the lateral tibiofemoral compartment. Simultaneously, patellofemoral shear forces were slightly increased and excessive external femoral rotation against the tibia occurred due to the flat medial tibial insert surface and decreased lateral compartment congruency. By contrast, only lateral femoral slide against the tibia occurred in excessively valgus-aligned HTO.ConclusionsIn contrast to extra-articular correction in HTO, which results from opening the osteotomy gap, intra-articular valgus correction in UKA with thicker tibial inserts caused progressive ligamentous tightness and kinematic abnormalities, resulting in early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into adjacent compar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