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比较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15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患者随机分为2组,52例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为改良组;63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为标准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一直是神经外科疾病中的治疗重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后,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笔者进一步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应用于临床的解剖学基础以及减压效果,并证实该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1例(治疗组)与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治疗同样的患者65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治疗组良好(5分)21例,中残(4分)19例,重残(3分)24例,植物生存(2分)5例,死亡(1分)12例(P<0.01),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49%(P<0.05),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51%;对照组良好(5分)12例,中残(4分)9例,重残(3分)22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19例,预后较好占32%,预后较差占68%.治疗组并发术后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认为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有效方法,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比较具有皮瓣设计更合理,减少了外减压的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张沛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77-1078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一定的治疗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2月治疗的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组)49例及对照组(传统治疗组)4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颅内压平均为(20.1±2.5)mmHg、术后5天颅内压平均为(18.2±2.2)mmHg、术后7天颅内压平均为(15.9±2.3)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半年恢复良好率为46.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上具有并发症少、患者存活率高、颅内压降低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常规骨瓣组,将2014—2018年收治的50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大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生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果常规骨瓣组和大骨瓣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的脑梗死、切口疝、癫痫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大骨瓣组恢复较好患者比例高于常规骨瓣组,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骨瓣减压术被认为是一种降低颅内压效果确切、易于开展的方法,在基层医院中被广泛应用到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但去除大骨瓣后也会造成某些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本科2008年8月- 2010年8月共有42例老年外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死率高达42%-70%[1].急诊开颅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主要的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由江基尧等[2]最先引进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又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近年来已经在国内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科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1例,并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晞  刘科  许毅  肖虹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7-110
目的 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的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治疗经验和疗效,探讨提高其手术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10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经验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常规去骨瓣减压手术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抢救成功率,手术中加用人...  相似文献   

10.
分析总结9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治疗效果。认为对重型脑损伤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较传统开颅手术能显著降低死亡率,但同时致残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同侧脑室颞角开放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4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其中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及侧脑室颞角开放85例(A组),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90例(B组),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70例(C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瞳孔大小、CT表现、血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糖等临床资料和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根据GOS分级,比较A、B、C三组之间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A、B、C三组存活者6个月后GOS良好或轻-中度残疾的比率分别是23.5%、20.0%、20.0%,GOS重度残疾或植物生存的比率分别是50.6%、47.8%、40.0%,A、B、C三组的死亡率分别是25.9%、32.2%、40.0%。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经Ridit分析显示:F=3.37,P=0.037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及侧脑室颞角开放优于标准大骨瓣减压并颅内血肿清除或额极颞极切除和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但没有明显提高6个月后良好或轻-中度残疾的比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各种干预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9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63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63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伤因是:交通伤421例(66.72%);坠落伤123例(19.49%)。非手术组240例,死亡101例(41.91%),主要死于原发脑伤过重;手术组391例。死亡82例(20.99%),主要死于延误手术时机。结论 早期气管内插管,尽早清除颅内占位性病灶,合理使用内外减压术,积极进行脑保护,及早促醒,积极防治并发疽等综合治疗是目前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残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1~42岁;平均(32.15±7.2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大骨瓣减压术,n=37)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n=38),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植物生存、重中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OS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OS为(12.16±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3-2009-07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入院初始甲状腺水平为分组依据,将入选对象分成低甲状腺素水平组(32例)及正常甲状腺素水平组(48例),比较两组病人GOS预后评分的差异。结果:入选对象中,低甲状腺素水平组病人平均GOS评分低于正常甲状腺水平组(t=-2.115,P=0.041〈0.05)。结论: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低甲状腺素水平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加不良的预后,提示重型颅脑损伤后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具有预测该类病人临床预后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17例;年龄16~65岁,平均38.2岁。其中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18例,合并血气胸、创伤性湿肺、多发肋骨骨折及心脏挫伤12例,合并骨盆骨折11例,合并严重口腔颌面部损伤9例,合并四肢骨折15例;GCS≤8分,ISS≥16分。结果 65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0例(46.2%),轻度残疾12例(18.5%),重度残疾8例(12.3%),植物生存状态及自动出院6例(9.2%),9例死亡(13.8%)。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伤情重且复杂,病死率及致残率高,采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及损害控制外科原则,优先处理重型颅脑损伤,结合重症综合治疗,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西南军医》2011,13(4):610-612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组(治疗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对照组),每组38例。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者(良好+中残)25例(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例(36.8%)(P<0.05)。治疗组的颅内压下降程度和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术方式,能够降低病死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pathological finding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etween autopsy and ante-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 second aim was to identify changes in these findings between the primary posttraumatic CT and the last follow-up CT before death.Methods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linical radiology and forensic medicine, 45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investigated. These patients had undergone ante-mortem CT as well as autopsy. During autopsy, the brain was cut in fronto-parallel slices directly after removal without additional fixation or subsequent histology. Typical finding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autopsy and radiology. Additionally, these finding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primary CT and the last follow-up CT before death.ResultsThe comparison between autopsy and radiology revealed a high specificity (≥80%) in most of the findings. Sensitivity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high (≥80%) in almost half of the findings. Sixteen patients had undergone craniotomy with subsequent follow-up CT. Thirteen conservatively treated patients had undergone a follow-up C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imary CT and the last ante-mortem CT revealed marked change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finding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quiring decompression craniotomy.ConclusionThe main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clinical ante-mortem CT examinations and autops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imary CT after trauma and the last ante-mortem CT revealed marked changes in the finding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ence, clinically routine ante-mortem C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autopsy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