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对颈胸段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4例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全脊椎切除术,同时对患者脊柱予以重建。结果 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伤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延期愈合、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者。术前VAS评分(7.68±1.23)分,术后(2.69±0.54)分;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手术前后相比,P<0.05。随访至今,无局部复发,内固定无松动,CT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可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全脊椎切除术,实施合理的脊柱重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的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应用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植骨椎体重建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肿瘤9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除,5例不完全截瘫患者平均恢复1.4(Frankel分级)级,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恢复,1例远处重要脏器转移死亡,所有随访达6个月的病例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能有效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腰椎肿瘤术中稳定性重建的价值和重建方式的选择,提高对脊柱肿瘤稳定性的认识和稳定性的重建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1997年胸腰椎肿瘤术中重建稳定性者126例,其中椎体瘤前路切除后行椎间植骨融合术7例,椎间植骨与椎体打固定术14例,椎间骨水泥填塞与椎体钉固定36例,人工椎体置换术7例;椎弓肿瘤切除后路Luque环固定术24例,Harrington棒与推板下节段钢丝固定21例,经根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7例。椎体与椎弓肿瘤后路切除Harrington棒与Luque环和推板下段钢丝固定各3例,前方椎间植骨,后方Harrington棒或CD棒固定术4例,平均随访5.3年,通过临床与影像学等检测脊柱重建的稳定性。结果:脊柱稳定性良好者108例(857%),其中无瘤生存37例,带瘤生存9例,死亡62例;稳定性丧失18例(14.3%),其中内固定器松动移位9例,内固定器折断7例,植骨块移位2例。结论: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性可缓解症状、增加活动、预防和改善瘫痪,提高生活质量,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治疗措施.前、后路手术用不同内固定器重建脊柱稳定性都各有其适应证和局限性,前路手术推荐椎体钉和椎体钢板,后路手术推荐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CD棒加节段钢丝。重建稳定性的丧失与肿瘤复发、内固定器选择不当、安放不妥  相似文献   

4.
郭洲  黄益  郝群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46-2747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动脉栓塞钛笼植入治疗胸腰椎肿瘤的疗效。方法:行肿瘤切除钛笼植入治疗胸腰椎肿瘤13例。结果:13例术后均获得7~36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满意,钛笼植入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肿瘤椎体切除,采用钛笼植入可重建脊柱支撑,术前节段性腰动脉栓塞可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脊柱是骨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因骨质破坏,继发椎体病理性骨折,往往导致脊柱的进行性不稳。我们自1986年起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手术方法,作瘤椎切除和神经减压的同时,重建脊柱,以维持整体的稳定性。共治疗7例脊柱恶性肿瘤,行8次手术。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7岁-55岁,平均42岁。肿瘤位于T_3、T_8和T_(10)各1例,L_1 3例,L_5 1例。 1.1 临床表现:①胸背部剧痛7例,一般止痛剂无效,夜间加剧。②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脊柱单节段、多节段椎体粉碎性骨折、脊柱多节段间不稳定、椎间盘突出等手术的稳定性重建,对于脊柱肿瘤、结核病变清除后缺损部位的填充与支撑是困扰脊柱外科发展的难题之一.以往采用自体髂骨块植入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但是植骨块不稳定、植骨块吸收、以及取骨部位的并发症一直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为此自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对18例不同患者经前路做单个或多个病损椎体的切除或次全切除,钛网融合器植入(美国枢法模公司产品),锁定钢板或TSRH内固定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手术切除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桑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脊柱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在WBB系统的指导下,24例患者椎体切除23个节段,16例患者后弓切除10个节段,12例患者脊椎完全切除12个节段,4例其他。患者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96.15%,高于术前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级、B级、C级比例较术前减少,D级、E级比例较术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随访时SF—36评分为(60.3×1.3)分,高于术前的(38.3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2例患者中总复发率为7.69%(4/52),均无脊柱不稳、内固定松脱等情况。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板还纳技术在椎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板还纳技术进行椎管重建6例,其中,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2例,并随访3~8个月观察效果。结果:患者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无椎管狭窄和脊柱畸形。结论:本术式创伤小,韧带破坏少,切下的棘突再植后基本恢复椎管解剖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患者常见截瘫,可出现明显角状后凸畸形,本文采用病灶清除的同时,行椎体间立柱工嵌入植骨重建脊柱稳定性,但植骨融合,需时较长,若术时选用Harrington(哈氏)棒撑开内固定即可重建脊柱的稳定,从而纠正脊柱角状后突和侧弯畸形。为便于病灶清除和顺利上哈上棒,我们改用“L”形肋骨模突切除切口为“ζ”形棘突旁弓背形切口。  相似文献   

10.
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腰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切除病理证实的腰椎管内肿瘤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 MRI是其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脊髓损伤,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椎间植骨一期内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总结66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椎间植骨的治疗效果。结果65例结核患者都治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7~12个月,脊柱畸形得到明显矫正。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效果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辅助脊柱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CT扫描,收集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病灶区域的脊柱模型,参考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预处理内置物,指导治疗.结果 22例均手术成功,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术中参照打印模型,做到了精确、完整的切除病灶区域.术后X线复查,可见内置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直观、全面的显示脊柱病灶区域的解剖毗邻关系,术者能够提前熟悉病灶,术中可以精确、完整的切除肿瘤,避免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预处理内置物材料,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多发性脊柱肿瘤患者18例,采用经前路切除肿瘤、经后路椎管减压、姑息性肿瘤切除、经椎弓内固定术等手术方法,同时利用骨水泥做椎体成形术.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83.3%)术后疼痛得到缓解,麻痹症状改善(9/12,75.0%),平均生存时间8.9个月(3~33个月);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主要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3椎,椎旁渗漏2例2椎,沿椎旁静脉渗漏和椎间盘内渗漏各1例.结论 对多发性脊柱肿瘤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椎体成形术,可以更好的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脊柱疾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0例,畸形2例,肿瘤7例,寰枢椎不稳定1例均得到正确诊治。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的诊断,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脊柱病变的形态、位置,明显减少脊柱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重建在脊髓肿瘤显微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脊髓肿瘤加切除骨再植26例,其中神经鞘瘤14例,脊膜瘤10例,蛛网膜囊肿2例,并随访3~18个月观察效果.结果:本组均行半椎板入路脊髓肿瘤切除椎板再植术.其中切除1个半椎板再植5例,2个半椎板再植18例,3个半椎板再植3例.患者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无椎管狭窄和脊柱畸形.结论:本术式创伤小,韧带破坏少,切下的椎板再植后基本恢复椎管解剖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半椎板入路脊髓肿瘤切除后椎板再植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重建在脊髓肿瘤显微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脊髓肿瘤加切除骨再植26例,其中神经鞘瘤14例,脊膜瘤10例,蛛网膜囊肿2例,并随访3~18个月观察效果.结果:本组均行半椎板入路脊髓肿瘤切除椎板再植术.其中切除1个半椎板再植5例,2个半椎板再植18例,3个半椎板再植3例.患者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无椎管狭窄和脊柱畸形.结论:本术式创伤小,韧带破坏少,切下的椎板再植后基本恢复椎管解剖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脊柱结核的治疗中,植骨融合术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病灶复发和后凸畸形加重,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但植骨融合的时机和方法尚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我院1980~1989年对47例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植骨、椎体间植骨、带蒂肋骨移植等方法行脊柱融合术,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本组47例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4~69岁、平均29.4岁,其中16岁以下11例,  相似文献   

18.
施卫东  许立  蒋定华  董天华  杨惠林  唐天驷 《江苏医药》2004,30(8):596-598,F009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23年(平均9.5年)。14例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或漏诊。死亡2例。7例行手术全切 重建脊柱稳定性,复发1例,神经症状恢复良好。9例行病灶内切刮,复发4例(其中1例死亡),2例因未作植骨内固定而分别于术后2年、2.5年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和截瘫。1例术中放弃手术,后死亡。结论脊椎骨巨细胞瘤较少见,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但只要重视本病,仔细分析X—ray、CT、MR征像,能提早发现病变,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对脊柱肿瘤的穿刺活检是值得推荐的一种诊断方法。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手术全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脊柱结核手术方式,用药方法,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107例脊柱结核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结论 手术时机适当,抗结核治疗方案合理,术前要考虑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除作为治疗椎管内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无争议。但作为手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需切除多个节段椎板以治疗大型椎管内肿瘤手术后对于远期脊柱稳定性的考量。我们从维持脊柱稳定性考虑,自2003年3月起,在显微条件下,采用单侧椎板入路手术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