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食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食道异物的64层螺旋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结果 37例食道异物位于颈段30例,胸段7例。其中CT检出35例(鱼刺20例,禽畜类碎骨13例,硬币1例,肉团1例),漏诊2例;另外,CT还发现8例(鱼刺7例、禽类碎骨1例)食管壁肿胀及周围渗出,其中2例伴咽食管右后壁脓肿。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周围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便捷、无痛苦,可作为食管异物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然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38例食道异物中食道吞钡棉絮检出29例(76.3%),漏诊9例,64层螺旋CT检出37例(97.4%),包括鱼刺22例,禽畜类碎骨13例,图钉1例,肉团1例,CT还发现4例异物引起食道穿孔.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食道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走行、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快速、无痛苦,可作为食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慧玲 《当代医学》2014,(3):109-1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食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误吞骨性异物的患者接受MSCT检查,其中6例平扫,10例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完后将薄层重建的图像送工作站行MPR、VR等重建并分析。结果13例异物位于食道第一狭窄处,3例位于食道第二狭窄处。12例异物位于食道内,未穿破食道壁,其中2例合并食道壁炎症,4例食道异物穿破食道壁引起食道周围脓肿。异物为条状、弧状、小片状或不规则状,异物在食道内走向多为斜向,其次为纵向或横向。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地显示异物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走向以及异物与食道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可疑为气道异物的78例气道异物患儿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CT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肺透明化重建(VR)及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显示气道异物后,再经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结果:73例显示气道异物的患儿,MPR及CPR直接显示异物69例,4例根据间接肺部征象改变明确异物。VR明确异物52例(占71.2%),CTVE明确异物55例(占75.3%)。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气道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并发征象,能明显提高气道异物的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对食道异物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食道异物的双源螺旋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喉镜手术证实。结果 30例食道异物位于颈段29例,胸段1例。CT检出30例(鱼刺6例,禽畜类碎骨15例,枣核6例,硬币1例,肉团1例,玻璃1例),漏诊0例;另外,CT还发现6例(鱼刺2例、禽类碎骨4例)食道壁肿胀及周围渗出,其中2例伴咽食道右后壁脓肿。结论双源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食道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有无并发症,并且检查便捷、安全、无痛苦,可作为食道异物最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20例经食管镜、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通过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NIP)、容积再现(VR)与X射线平片、食管镜检等,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0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骨、鸭骨、鱼骨片、鱼刺等;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对异物形态、大小、长度、边缘锐利度能清楚显示,且定位准确.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较X射线平片、食道镜检高,同时可评价食管损伤程度、有无并发症等,全方位展示异物与食道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MiflIP)结合CT仿真内窥镜(CTVE)对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拟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分析64层螺旋CT MillIP结合CTVE等多种重建技术对支气管异物显示情况,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朵60例患者中,MinIP结合CTVE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39例,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敏感性为94.35%,特异性为95.54%,诊断准确率92.86%:两种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比较其差异县有统计学意义(x00.174,P=0.676〉0.05)。结论MinIP结合CTVE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方法,大大提高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与普通X线检查在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纤支镜和手术证实,具有完整影像检查资料的82例呼吸道异物患者,对比分析64层螺旋CT扫描与普通X线检查对异物的检出率和征象显示。结果普通X线检查对异物的检出率为68.29%,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中以MPR对异物的检出率最高达100%,以透明肺技术的检出率最低为81.7%。64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阻塞征象显示明显高于普通X线检查。结论多层螺旋CT加后处理技术对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气管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54例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支气管异物的小儿均经常规X线检查和64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对照,比较2种检查方法在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病例发现异物位于气管者6例,左主支气管16例,中间段支气管6例,右中叶外侧段4例,右主支气管20例,左下叶背段2例。常规X线检查只能发现间接征象44例,难以直接显示异物,检出率89%;螺旋CT直接显示异物,发现54例,检出率100%。结论常规X线检查对位于气管内的异物的诊断是盲区,螺旋CT扫描对小儿支气管异物检出率高,其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判断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相应支气管的关系,并可清晰显示伴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志萍  邢伟  元虎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15-216,27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小儿气道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气道异物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其术前CT表现及术后结果。结果 24例患者经轴位图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全部检出,表面阴影显示法及支气管重建可以精确显示异物位置及气道狭窄程度,曲面重建图像可以显示患者气道狭窄处管径大小。结论 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方法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气道异物的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永新 《中外医疗》2012,31(22):180-18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主动脉增宽36例(100%),显示内膜片36例(100%),同时可清晰显示由内膜瓣分开的真假两腔、主要破口位置及累及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可以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2.
贺长斌  李林 《微创医学》2013,8(4):431-4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低剂量MSCT轴扫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的价值。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5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鸭骨、鱼骨;7例钡棉透视、5例食管镜检阴性;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均清楚显示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高,可清楚地评价异物形态、位置、食管损伤程度、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并发症等,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晓刚  王治民 《甘肃医药》2009,28(5):341-34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肾输尿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6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51例行CT增强检查。将原始图像薄层重建后传至AW4.2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结果:146例患者均获明确诊断。肾输尿管结石95例,肾输尿管肿瘤25例,肾输尿管结核16例,肾输尿管先天畸形10例。MPR清晰显示了肾输尿管结石及结石的形态、大小与位置,与手术切开取石或体外碎石排石结果一致。VR和MIP清晰显示了肾输尿管肿瘤的位置、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示了肾输尿管结核的范围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与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相符。VR和MIP清晰显示了肾输尿管先天畸形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可增加图像立体感和透明度,使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可为肾输尿管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立体的解剖概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为原发性肝癌的30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计算机容积重组(computed volume reconstruction,CV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进行重组,观察肝癌肿块本身及淋巴结、血管的显示情况,并与临床检查和手术病检或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PR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如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胆道系统的侵犯情况等,也能清楚显示相邻器官如膈、胃、胆囊及胰腺等情况;MIP能较好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及肿瘤供血动脉;CVR能较好显示淋巴结情况;VR能够直观地了解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肝癌病灶、血管、淋巴结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具有更全面、直观、准确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应用64层螺旋CT诊断及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胆胰疾病患者共90例,入院后行64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后期三维成像处理,全方位观察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手术分析。结果 2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三维成像均显示门静脉主干清晰,侧支循环良好。35例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压迫邻近血管共10例,门静脉系统癌栓、动静脉瘘各1例,其余23例肿瘤组织未侵犯正常组织。肝内外胆管结石共22例,胆管癌共5例,胰腺癌共4例,胆道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结石和肿瘤显影明确,依据影像学检查拟定手术方案,门静脉高压症、肝癌及胆胰疾病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探查结果符合率均较高,分别为100%、97%、100%。结论消化系统脏器众多,影像结构复杂,行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全方位立体显示病灶及各个脏器结构,准确判断病变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对76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或怀疑结肠癌的患者进行低剂量64-MSCT容积扫描和增强扫描,获得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将诊断和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低剂量平扫和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肠腔及肠壁的病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有无受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64-MSCT低剂量检查对所有患者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CT影像学分期与病理Duke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学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A期88.9%,B期76.5%,C1期88.2%,C2期86.7%,D期100%。结论低剂量64-SCT能对结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并可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检查剂量。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小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小儿呼吸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患儿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最小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和CT仿真内窥镜等方法重建图像,显示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及临近结构病变,并与手术所见对比。结果确诊为呼吸道异物21例,其中气管异物3例,左支气管异物8例,右支气管异物10例;合并肺气肿5例,肺不张2例,局限性肺脓肿1例。所有确诊为呼吸道异物的病例均行支气管镜检及异物取出术,顺利取出异物,异物位置、形态及气管、支气管内病变均与CT所见符合。结论 64层螺旋CT成像技术有效提高了术前支气管镜检查的确诊率和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并可发现更多隐匿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 对78例泌尿系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以及延迟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③结果 64层螺旋CT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能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及周围结构.④结论 64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的图像清晰,对泌尿系疾病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食管异物传统的检查方法是做胸透或食管吞服钡棉检查.对于透X线异物,以上两种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不但能明确异物的大小及位置,而且可以清楚显示异物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共52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52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6例总计154段,检出率为24%(126/526).其中79例(63.0%)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壁冠状动脉近端血管粥样硬化多于远端.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更直接的显示心肌桥的位置及厚度、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及血管腔粥样硬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