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肉瘤3例(巨块结节型2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内部见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巨块结节型主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弥漫多结节型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持续向心性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条带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另1例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CT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且向中央扩展,延迟期肿瘤均匀强化且程度降低.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1例44岁女性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RO患者,继X线胸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后又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RO的CT表现是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的。结果CT平扫证实,在右肾下极背侧实质内有一大小约2.4cm×2.2cm的低密度区,边缘清楚,边缘密度高于中央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心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病灶边缘密度仍较低,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填充并呈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结论RO虽然具有某些CT强化特征,但确诊需依据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尚文  陈自谦  钱根年  钟群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6-509
目的:总结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CT表现。结果:CT平扫21个病灶中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14个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19个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1个中等不均匀强化、1个轻度不均匀强化,6个病灶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影;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10个病灶呈略高密度,6个病灶呈等密度,5个病灶呈略低密度。平扫显示7个病灶伴有中央星状疤痕者,多期增强CT显示15个病灶有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强化。结论:CT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FNH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赵国礼  程红岩  龙行安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20-1222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I表现,提高对SNN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行螺旋CT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检查,2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发现11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CT平扫示病灶均呈低或稍低密度,6例中央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延迟期4个病灶有边缘强化。MRT1WI示23个病灶均为低或稍低信号,10个病灶中心见点状、星状更低信号;T2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8个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8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边缘强化。16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区均未见强化。结论:CT平扫和动态增强及MRI能较好地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对SN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中央瘢痕的CT及MRI表现,探讨中央瘢痕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经CT和(或)MRI检查的173例肝脏肿瘤,其中具有中央瘢痕者59例:肝血管瘤1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2例、纤维板层型肝癌(FLHCC)11例、肝细胞肝癌(HCC)和肝转移癌各1例。结果含中央瘢痕的血管瘤和FLHCC通常直径5cm,FNH直径多数5cm。FNH中央瘢痕较小、典型表现呈"星芒状",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FLHCC中央瘢痕大而宽、可达病灶边缘,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MRI各序列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延迟强化;巨大血管瘤中央瘢痕形态多样,平扫:CT表现为更低密度,MRI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HCC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无强化;转移癌的中央瘢痕类似液化、坏死,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中央瘢痕的不同形态及特征性强化方式结合瘤体主体的强化特征对肝脏肿瘤的定性和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对腹壁韧带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 6例中5例单发,1例多发有3个肿块.病变发生于腹直肌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腹内斜肌1例.6个病灶呈梭形,2个呈类圆形,肿块最大截面1.7 cm×3.6 cm~3.0 cm×6.3 cm,平均3.1 cm x4.8 cm,长径4~8 cm.平均6.2 cm.肿瘤边缘规则,但与肌肉无分界.平扫肿块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肌肉,7个密度均匀,1个密度欠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腹壁韧带样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