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鲁军  赵巧华  刘小红 《内科》2008,3(1):33-34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分型、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为脑分水岭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单侧脑分水岭梗死16例,双侧2例;皮层前型6例,皮层后型5例,皮层下型7例;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结论 血流动力学变化造成的低血压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而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的狭窄或闭寒伴血流动力学异常亦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降压不当与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因过度降压治疗后出现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过度降压后出现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81%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惠者要完善颅内外血管检查,以防过度降压导致脑分水岭梗死.  相似文献   

3.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有较高的发病率,但目前对小脑型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小脑型分水岭梗死加以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小脑型分水岭梗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和(或)MRI特征。结果分水岭梗死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影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结论分水岭梗死病因复杂,最主要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  相似文献   

5.
脑分水岭梗死(CWI)指脑内相邻两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发生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我科自1994年-2002年CT确诊CWT5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降血压不当致脑分水岭梗死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降血压治疗不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降血压治疗不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压降低幅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及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结果:脑分水岭梗死与过度降血压、利尿及脱水治疗导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等相关。结论:急性快速过度降血压治疗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降低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于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发生于大动脉和皮质动脉之间、皮质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又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1],是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症。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复杂,主要为血管阻塞/狭窄、低血压、微血栓三项因素。本研究对62例前循环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血管异常情况与梗死灶之间的规律,发现狭窄/闭塞血管与梗死灶存在明显不匹配,认为“颅内盗血”在CWI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其中外分水岭梗死患者43例,内分水岭梗死36例,混合分水岭梗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PND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分水岭梗死[分别为36.1%(13例)、50.0%(5例)、16.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8例(31.5%)患者90 d预后不良,90d mRS为(3.4±1.0)分。预后不良患者梗死类型与预后良好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中,以内分水岭梗死患者较多,占50.0%(14例),而预后良好患者中,以外分水岭患者较多,占57.4%(35/61)。预后不良患者PND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1%(16/28)比14.8%(9/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OR=6.969,95%CI:2.451~19.869;P0.01)。结论相比于脑外分水岭梗死,梗死部位累及内分水岭的患者较易发生PND,且PND与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随着影像学的进展,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梗死并非少见。脑干梗死的病因较多,损害部位的不同,发生梗死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有相当一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收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4月住院治疗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对其诊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根据MRA/CTA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178例患者中42例符合小脑分水岭梗死;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起病时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0.5%,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74.3%);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未发现狭窄4种血管病变类型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分别占14.3%,52.4%,23.8%,9.5%,在小脑非分水岭梗死中则分别为33.8%,16.2%,24.3%,25.7%。结论尽管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着更为良性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但大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分水岭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梗死、低血流梗死等,是指相邻脑动脉末梢交接区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国内有报道指出其发病率为2.6%~16.6%。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与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对脑分水岭梗死的认识日益深入,在病因病机、分型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组织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国内报道为2.6%-16.6%,60%的老年人常见。有资料为55.6%。我国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提示该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其诊断主要靠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现将我院收治的CWI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分水岭梗死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区边缘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之间的梗死灶,称作称皮层分水岭梗死。二是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及表浅穿支之间或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表浅分支之间边缘带的梗死灶,称作皮层下分水岭梗死(IWI)。本研究应用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来确定颈动脉系统的急性IWI病灶,并探讨其与相关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D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静脉闭塞性血管病,除累及脑深静脉系统外,常常伴有广泛的静脉窦血栓形成。DCVST患者多存在血栓形成倾向的病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CT或MRI显示双侧丘脑、基底节对称性梗死,易合并出血;静脉期血管造影发现深静脉系统闭塞可确诊。早期诊断、尽早抗凝和溶栓治疗是减少出血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或交界区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近年来,脑分水岭梗死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为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1,2].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与CWI的关系,并研究颅内外血管狭窄在CWI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脑分水岭梗死(WSI)的概念在19世纪被首先提出,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的、≥2条的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等原因导致的交界区严重局限性缺血所致的脑梗死。早期尸体解剖检查显示,WSI占全部脑梗死类型的10%。1 WSI的分型与定位WSI的分型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公认的是将WSI分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CWI)和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后者即内  相似文献   

18.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分水岭区域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14例经头颅CT或/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发生在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病因多样的病理过程。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标志物主要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在相关研究中,可部分量化其中一些影像标志物来进行分析。根据病因,可将脑小血管病进行分型,文章简述其中几个临床常见脑小血管病的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治疗的发病72 h内的脑分水岭梗死病人共107例。评定病人入院时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是否存在低灌注,记录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等,3个月后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上述观察指标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ASL提示患侧低灌注、气虚证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P0.05)。气虚证[OR=4.530,95%CI(1.382,14.849),P=0.013]、入院时的NIHSS评分[OR=1.857,95%CI(1.408,2.499),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气虚证、NIHSS评分是脑分水岭梗死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气虚证的治疗,治疗原则为益气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