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2.
孙大志  秦志丰 《中医杂志》2003,44(2):155-156
“知常达变”在望、闻、问、切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现以紧脉为例加以探讨。紧脉,脉数而弦急,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主寒证,痛证。李时珍日:“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云:“胁下  相似文献   

3.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4.
何成刚 《四川中医》2004,22(11):7-8
通过学习钻研《医经秘旨》,对明代医家盛启东的医学思想有所体会。本分别从“遵前贤——贵在知常还需达变”、“辨气火——倡导阳有余阴不足”、“分标本——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知病源——脉证相参治有奇验”等四个方面就盛氏的学术要旨给予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6.
“八法”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辨证论治,不断总结出来的八种治疗方法,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现实意义。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八法”已不能概括临床常用的方药,故前人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说法,就是说既要知常,还要达变,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较明确提出“八法”的是清代程钟龄,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现就《金匮》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分别加以论述。一、汗法:《金匮》对汗法的运用,较为广泛,主张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令大汗淋漓,导致耗气伤津的不良后果。如《湿病  相似文献   

7.
由于《伤寒论》脉法在脉理、主病等方面颇具独到之处,目前研究文章不少。本文仅就平脉辨证的几个特殊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一、常脉与变脉的主病不同虽然六经病脉象主病有主次常变之分,一脉可主数病,一病亦可见数脉,但其中自有一定规律可循。这说明了脉象主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必然性,是指每一脉都必然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9.
对《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中“数”脉的解释,许多医家认为因数脉主热,不宜用辛温的麻黄汤治疗,因而释“数者急也.即紧也”(柯韵伯),“脉数即浮紧之变文”(黄坤载)。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试述于后。一、浮数之脉多见于里热,亦可见于表寒。数脉是以至数言,紧脉是以形状论,二者  相似文献   

10.
妊娠脉法在祖国医学中早已不乏记载,象《素问》就有“阴搏阳别”《经脉》“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再比较突出的,如陈自明的“寸微关滑尺数,流利往来如雀啄。……”等。后来有关妊娠的脉法多以此为根据,象《济阴纲目》《叶氏女科》……等等。王《金鑒》的妊娠脉法,似乎是“取法乎上”它是“少阴动甚知有  相似文献   

11.
精读和泛读     
习医者不可不读书,因为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登山之梯、入室之门。中医书籍已逾万种,仅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就达七千六百七十一种,真可谓“浩瀚书海,茫若无涯”。人一生的精力实属有限,不可能读尽医籍,这就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多选用此方。他在上焦篇里先论白虎之治,其主证为“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等。后立白虎之禁四条:①“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②“脉沉者不可与也”,③“不渴者不可与也”,④“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河北盐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前两条不可与加以肯定,对后两条不可与提出非议,列举了一些病例并引用《伤寒论》原文作为佐证。这样一提,就引起许多治温病学者的争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吴氏立论,乃言其常,张氏所说,是言其变,天下事物,不能说有常就没有变,在临床上,更不能执常法以应其变,亦不可用  相似文献   

13.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4.
一、朗读:初学中医者,应先从朗读入手。古来师授,多倡朗读。《濒湖脉诀》、《汤头歌诀》、《药性赋》等押韵歌诀,均是通常值得朗读的。读时朗朗有声,抑扬顿挫,别有风龙。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的反复朗读,渐可背诵如流。从朗读到背诵,这是初学中医者炼好基本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医入门与其它专业所不同,并独具特色的读书方法。二、览读:运用览读法甚为重要,而且切实易行。览读,就是快速地、粗略地浏览和翻阅所获医著,充分利用己知的认识,善  相似文献   

15.
读了您刊“亦谈虚寒证可见数脉”一则(1982年第5期“读者园地”),系援引1981年第10期关于叶显纯氏“论数脉”之作。我亦曾研究“数脉”,对数脉的看法,不仅非实非热,当求责其反面,即亦虚亦寒。虽然,抑且更须缜密以求,始臻全貌也。尝读清·郭治(元峰)《脉如》一书,论载数脉颇详,不敢掠美,愿原章以录,仅供读者参考可耳。数脉息脉辐辏,按举有力,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主阳盛燔灼,侵剥真阴之病,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疽,此病随脉见  相似文献   

16.
数脉属阳主热,已成公论。如《内经》“数则烦心”;《难经》“数则为热”;崔氏《脉决》“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濒湖脉学》“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虱热”等等。然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数脉不尽主热。数脉有主表寒之时《伤寒论》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两条原文,都是论述外感疾病风寒在表之脉象变化。是脉之  相似文献   

17.
诊法,是收集临床资料的手段,也就是诊断疾病的方法。《内经》的诊法学说,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知常达变”、“从外知内”等理论为基础,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及其与自然界周围事物的联系进行推理反证,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内容是望、闻、问、切四诊,并强  相似文献   

18.
张从正治疗方法独特 ,《儒门事亲》医案大多为疑难杂证。从四个方面论述 ,即 :脉证合参 ,详察病机 ,析误纠错 ,逆向思维 ,不囿陈说 ,综合图治 ,整体观念 ,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9.
重读《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深感《条辨》辨证精湛,用药妥贴。追迹仲景,补《伤寒》之未备;师承人士,使叶氏经验规范化。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谓:“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签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本文试对《条辨》的知病、识脉、达药,略作探讨,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鉴于古人论脉言简意赅,学者不易通晓,特介绍管玉衡《诊脉三十二辨》以助于初学者。该书前十三辨构建了从脉象分类体系到诊脉辨证体系的脉学系统观。在脉象分类方面,管玉衡主张以简驭繁,宗滑伯仁六脉统象,结合脉象的阴阳五行分类;在诊脉辨证方面,管玉衡主张知常达变,先定纵横脉位,识胃气与五脏平脉,后辨太过不及、五脏五邪,断病症决死生。管玉衡的脉学系统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初入岐黄者若熟读此脉学力著必用功少而获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