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从云南省怒江州捕获的两组卵形硬蜱和一高热患者血中分离到3株病毒,对乳小白鼠和鸡胚敏感,并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上增殖产生病变。能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血凝最适pH为6.2和6.6。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0~62nm.不耐酸,不耐乙醚,属RNA病毒。保护力试验表明森林脑炎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株有保护作用,经交叉血抑试验、交叉中和试验鉴定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蜱媒脑炎亚组中的森林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 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 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病原的基因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活蜱保存或液氮冻存;采用BALB/c小鼠与BHK-21细胞进行蜱传脑炎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FE和西伯利亚型S特异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出16株蜱传脑炎病毒株,通过对扩增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明确其中13株为远东型,3株为西伯利亚型。结论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分离到远东型和西伯利亚型蜱传脑炎病毒,该地区为两种亚型病毒共存的蜱传脑炎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1992-1993年,我们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调查。选择南,北,中三个方位,共捕蜱982只,分离到3株森林脑炎病毒(编号9302,9305,9308)。并从可疑森脑死亡者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森林脑炎病毒(93H)。从而证实内蒙古大兴安岭为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蜱媒脑炎包含森林脑炎(远东亚型)、西方蜱媒脑炎(中欧亚型)及双波脑膜脑炎.它们是虫媒病毒(Arboviruses)中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蜱媒脑炎群(tickborne encephalitis complex)中抗原上极其近似的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silvestris Zil'her,1937年)、西方蜱媒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occidentalis Zil'ber,1945年)及双波脑膜脑炎病毒(Diphasic febrile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Smorodintsev,1947-1949)分别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见脑膜型,脑膜脑炎型重症病死率高及急性发病或慢性迁延性感染经过为特征.西方蜱媒脑炎则以蜱媒兼具消化道途径感染、轻症多、病死率低、无后遗症为特征.双波脑膜脑炎以兼有消化道感染、症状轻、唯脑膜受累征候突出而愈后良好为特征[1、3、4].  相似文献   

7.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是一种经蜱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该病起病急,发展快,症状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多遗留明显后遗症[1].目前缺乏特异的抗森林脑炎病毒药物,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1995年起开始应用森林脑炎患者的恢复期免疫血清治疗重型森林脑炎,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森林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脑炎病毒(Tick—bro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血清亚组成员。TBEV根据系统发生学分为欧洲亚型、远东亚型、西伯利亚亚型三个亚型,前者主要经蓖籽硬蜱传播,后两者主要经全沟硬蜱传播。TBEV流行于欧洲、前苏联、日本、中国,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及云南、新疆均有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存在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反应性,用云南株森林脑炎病毒(YH株)皮下感染恒河猴,观察其发病情况、病毒血症、特异性抗体消长和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恒河猴呈轻型感染,病毒血症期约一周,抗体效价高达1:640,脑组织病理改变较轻。表明恒河猴对云南株森林脑炎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0.
据医学空间网4月11日报道,俄罗斯研究人员最近研究发现,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病毒会导致人体产生异常的自体抗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街毒株N、G基因结构特征,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科学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06-2010年10株狂犬病街毒株N、G基因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已知国内外代表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所研究的10个云南毒株与Ⅱ、Ⅲ、Ⅳ、Ⅴ、Ⅵ、Ⅶ型代表毒株N、G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1%~78.5%、58.4%~71.0%,与基因Ⅰ型毒株序列同源性为85.2%~90.1%、82.7~99.6%,云南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3%~99.2%、86.0~99.6%。云南10个毒株均为基因Ⅰ型和血清1型毒株,分为2个进化分支,除YNTC06与GXN119和HM88单独属于分支Ⅲ外,其余云南毒株均分布在分支Ⅰ上,且进一步分为3个小亚分支。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各毒株氨基酸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YNTC06在360、369、375等多个NP抗原位点存在变异;云南毒株在GP330、333位毒力决定位点未发生变异,均为强毒株。结论云南狂犬病毒属于基因Ⅰ型,存在2个分支;云南狂犬病毒NP和GP存在特异性氨基酸变异位点,其基因结构及变异、亚组群划分与地理位置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1年8月采集的从老挝输入的登革热病人急性期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以找出病原学证据。方法用C6/36白纹伊蚊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有细胞病变的标本进行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及型别,对PCR产物测序,进行比对分析和进化树分析。结果从8例输入登革热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4株能引起细胞病变的病毒,均为登革病毒1型,与泰国毒株的同源性99%。结论云南省首次从输入登革热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病毒1型,为云南省登革热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五种虫媒病毒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引进的 5种虫媒病毒 :马雅罗病毒 (MAY) ,西门利克病毒 (SFV) ,墨累谷脑炎病毒 (MVE) ,伊利乌斯病毒 (ILH)和布尼安姆韦拉病毒 (BUN)进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方法 乳鼠脑内接种传代及致病性观察 ;制作电镜标本进行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病毒的理化试验 (核酸型、耐乙醚、耐酸试验 ) ;进行病毒的空斑试验和血凝试验 ;采用 5种虫媒病毒 (MAY ,SFV ,MVE ,ILH ,BUN)及CHIK ,WN ,JBE病毒抗血清与 5种虫媒病毒血凝素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 ;结果与结论 发现 5种病毒具有典型虫媒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脑内接种后 ,乳鼠死亡时间及症状不同。病毒均为有包膜的球形RNA病毒 ,在细胞浆内增殖 ,对酸和乙醚敏感。 5种病毒形成不同大小的空斑和具有不同的血凝特性 ,同组内的病毒可以发生交叉血凝抑制反应。  相似文献   

14.
掌握昆明市啮齿动物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于2000年6月在该市西山区和安宁市捕获鼠类13种531只,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肺组织中该病毒抗原,结果西山区和安宁市鼠类带毒率分别为4.19%(7/167)和7.97%(29/36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证实该地存在着以家鼠型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存在和流行情况。方法2005年8月,在云南省勐海县采集蚊虫,蚊虫标本经研磨后,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以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蚊虫标本9400只,其中分离到一株对BHK-21细胞能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MX10)。该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提示为甲病毒。用甲病毒属特异引物和Sindbis病毒E1基因特异引物对MX10病毒的RT-PCR扩增为阳性,经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序列与Sindbis病毒泰国分离株(AF492770)同源性最高,为90.0%;与1987年分离自云南发热患者的YN87448株和1991年新疆按蚊分离株XJ-160的同源性分别为73.1%和72.0%。结论本次从勐海县蚊虫分离到的MX10病毒株为Sindbis病毒,并可能是Sindbis病毒的新亚型或新株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云南省2015年5株登革4型病毒(DENV-4)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RT-PCR法扩增新分离DENV-4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astalX1.83和MEGA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2015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5株DENV-4(本地病例2株,来自缅甸腊戍和南坎市输入性病例3株)。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这5株DENV-4的全基因组序列(10 661nt),其开放读码框(103-10 264)编码3 386个氨基酸。全基因组或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云南分离株间高度同源并聚集为一个进化支,并与泰国不同年代DENV-4基因I型(G-I)流行株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和较高的同源性,同属G-I。云南株和泰国株均与同基因型的DENV-4原型株(H241,1956年菲律宾)和中国广州1990年B5株亲缘性和同源性都较低。云南株与H241株在结构蛋白或非结构蛋白中分别存在21和45个氨基酸位点差异。结论首次获得云南省DENV-4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发现它们与近期东南亚DENV-4G-I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首次证实云南省存在DENV-4本地流行,传播来源为相邻缅甸北部边境地区。云南分离株某些氨基酸位点的改变是否与其抗原性和毒力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云南首次从患者体内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告1987年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97份急性发热期病人血中分离到一株基孔肯雅病毒,并在分离到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查到中和抗体,指数为316。首次证实云南有基孔肯雅轻型病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蝙蝠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离病毒。方法 采集84只云南地区蝙蝠,经解剖后收集肠道组织,混合为3个样本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使用RVA自动分型工具进行分型。采用MA104细胞分离培养病毒株。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1个样本库中存在A组轮状病毒相关的序列。随后成功分离该蝙蝠轮状病毒并扩增获得全长或接近全长的11条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分型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属于G3-P[3]-I8-R3-C3-M3-A9-N3-T3-E3-H6基因型,命名为CHYNC82。序列分析表明,CHYNC82的4条基因片段(VP1、NSP2、NSP3和NSP4)与蝙蝠病毒株MYAS33和MSLH14亲缘关系近且进化树聚为一支;VP2与人09US7118株和猿猴TUCH株进化距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树枝;VP6和NSP1与已知病毒同源性较低,但与蝙蝠和人来源轮状病毒具有共同进化起源;而剩余4条基因片段(VP7、VP4、VP3和NSP5)与人类病毒株包括CMH222株和MS2015-1-0001株具有最高同源性,且处于同一进化树枝。结论 推测CHYN...  相似文献   

19.
Mosquito-borne diseases in Yunnan, mainly consist of malaria (Plasmodium vivax and Plasmodium falcipurium )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JE). No clinic dengue fever and filariasis patients were reported in Yunnan. But in neighboring region Guangxi, these two diseases occur. In Yunnan, some Aedes mosquitoes such as Aedes albopitus have been detected carrying dengue virus.  相似文献   

20.
1990年4月下旬我们在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荒漠地区,从采集的亚洲璃眼蜱(Hyalomm asiaticum asiaticum)中分离到2株可引起乳鼠发病和在细胞培养中复制的病原。经血清学鉴定,包括交叉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和抗新疆出血热McAb(14B_7株)致敏血球的RPHA和RPHI试验证实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并采集了在荒漠牧场中放牧的羊群血清148份及放牧人员血清21份。用新疆出血热McAb RPHI法从羊血清中查到抗体阳性血清107份(72.3%)人群血清抗体阳性者2份(9.5%)。 上述结果首次证实了新疆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地带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是北疆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和石油工业的新开发区,也是北疆主要的冬季牧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