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英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75-147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患侧脸部穴位及健侧合谷穴配以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痊愈率及痊愈患者的疗程。结果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朱琏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选用相同穴位,朱琏针法组采用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朱琏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治疗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更高(P0.01),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具有优势;其中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朱琏针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其余各型两种针法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均能取得满意疗效,而朱琏针法兴奋Ⅱ型手法对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程爱军 《新中医》2015,47(8):243-245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经筋刺法。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7%,对照组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经筋刺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李世昌  赵黎 《四川中医》2012,(5):113-114
目的:观察雀啄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瘫154例,分为治疗组88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用雀啄刺法,对照组用传统平补平泻法。结果:表明经4个疗程治疗,治疗组在痊愈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雀啄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短,见效快,痛苦少,方便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合闪罐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2.79%,对照组为44.19%,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为(10.092±2.421)次,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为(11.078±1.683)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对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且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配合微调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30例和温通针法配合微调手法组33例,两组分别用温通针法和温通针法配合微调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温通针法配合微调手法组100%,温通针法组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配合微调寰椎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统计和分析治疗后的的临床疗效.结果: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电针,穴位注射及中频脉冲电疗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穴位注射及中频脉冲电疗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疗法。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观察组痊愈时间14.3天,对照组痊愈时间25.4天,两组治愈率与痊愈时间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注射及中频脉冲电疗等综合疗法在疗程与疗效上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不同针灸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5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针治疗,穴取翳风、完骨、下关、牵正、太阳为主;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穴取翳风、阳白、下关等,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6.0%、总有效率100.0%,优于对照组的48.6%、86.1%(均P<0.01).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针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吕凤立  杨建 《河南中医》2015,35(2):410-411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推拿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未能坚持治疗者,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试验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选择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一Braekmann(HB)分级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组间H-B分级量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各组疗法均有效。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H-B分级改善及痊愈率[92.5%(37/40)]优于对照组[82.5%(33/40)]。结论: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以风池穴为主穴,运用温通针法并配合局部及远端取穴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急性期面瘫22例,治愈率达100%。结论: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手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现察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贝尔(Bell)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主穴取患侧风池及健侧合谷,均运用温通针法施针,配穴施常规手法治疗;对照组35例,主穴配穴均施常规手法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比较2组治愈患者所用疗程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所用疗程数及平均治疗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Bell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确切,既可以扶助机体正气,驱邪外出,又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标本兼顾,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6.
郭殿增  赵琳 《河南中医》2012,32(1):91-9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儿采用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结果:35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率为85.71%,有效率为94.29%。结论:针刺配合闪罐、穴位注射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按摩、TDP治疗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与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及疗程。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观察组)36例,Bell麻痹(对照组)36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针刺配合按摩、TDP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糖尿病标准化治疗。5次/周,1周为1疗程,8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4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25.00%;对照组愈显率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8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3.33%;对照组愈显率94.4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个疗程后临床痊愈患者平均疗程分别为6.86、4.50个,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针刺配合按摩、TDP治疗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与Bell麻痹二者疗效确切,但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恢复的疗程明显较Bell面瘫的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腺苷钴胺穴位注射配合面瘫膏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11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选用传统针刺及闪罐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配合面瘫膏外敷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瘫均有明显的疗效,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及外敷面瘫膏疗效优于一般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78例之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分为中西医治疗组和传统对照组,治疗组除针灸、中药外另用Vit B12注射液、Vit B1注射液和氢溴酸加兰他敏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 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痊愈率为58.9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痊愈率为41.03%,总有效率为94.6%;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提高了痊愈率,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慧峰  李成国 《山西中医》2008,24(12):27-27
目的: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穴位疗法。方法:将82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治疗组)41例,与针刺组(对照组)41例,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100%,对照组87.8%,两组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