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epimedium pubescens flavonoids,EF)能否抑制己烯雌酚(diethylstibestrol,DES)刺激子宫不良反应,及对DES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影响。方法:50只4个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组(OVX组);己烯雌酚组(DES组);淫羊藿总黄酮组(EF组);联合用药组(EF+DES组)。实验12周,通过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湿重分析用药对子宫的刺激作用,测量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荧光周长百分数(%L.Pm)及破骨细胞数量(Oc.N)反映骨量、骨形成及骨吸收的变化。结果:DES组与OVX组比,子宫湿重及内膜厚度都显著增加,%Tb.Ar增加,%L.Pm、Oc.N减少;EF组与OVX组比,子宫湿重及内膜厚度、%Tb.Ar、Oc.N均无显著性差异;EF+DES与DES组比,内膜厚度显著降低,%Tb.Ar增加;与假手术组比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可有效抑制己烯雌酚对子宫内膜刺激作用并增强其防治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PF级8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淫羊藿组、女贞子组、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组(配伍组)、雷洛昔芬组。对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造模,术后1周开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至术后13周结束。运用酶免法检测血清TGF-β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IF)检测骨组织中TGF-β1、p-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骨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和Smad7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女贞子配伍组能增加大鼠血清TGF-β1含量(P<0.05),上调骨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的mRNA表达和TGF-β1、p-Smad2/3的蛋白表达(P均< 0.01),下调骨组织中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P均< 0.01),且配伍组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淫羊藿或女贞子单用。结论 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可以调节PMOP大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调节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otalflavoneofepimedium,TFE)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二次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4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20只,行假手术处理),去卵巢纽(OVX组,20只,切除卵巢后不给予淫羊藿处理),淫羊藿组(TFE纽,20只,切除卵巢后给予淫羊藿灌胃)。所有大鼠术前及术后4周以DEXA骨密度仪检测L4骨密度变化(若BMD下降〉20%,则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模型建立后TFE组大鼠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浓度30mg/ml,10ml/kg,1次/d)灌胃4周。所有大鼠处死前再行DEXA骨密度检测,过量麻醉法处死后取其股骨下部,切片匀浆提取骨组织中RNA,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骨组织护骨素(osteoprotegrin,OPG)、护骨素配体(0PGL)mRNA的表达。结果:①TFE组大鼠切除卵巢4周后,腰椎BMD均值降至(0.084±0.020)g/cm^2,降幅〉20%证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TFE灌胃4周后其腰椎BMD提高至(0.112±0.009)g/cm^2,与给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FE组大鼠骨组织中OPGmR—NA的表达较OVX组相比,明显增强,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OPGLmRNA表达促进作用不明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E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OPGmRNA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探讨龙胆苦苷(GENT)对骨质疏松(OP)大鼠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7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OP组)、雌二醇组(E2组,0.05 mg/kg)、龙胆苦苷低(GENT LD,30 mg/kg)、中(GENT MD,60 mg/kg)、高剂量组(GENT HD组,120 mg/kg),除Sham组外大鼠均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构建OP大鼠模型。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CBF-α1、CTX-Ⅰ、PINP、OCE2)和炎性指标(IL-6、TNF-α、IL-1β)含量;三点弯曲测试评估右股骨机械强度;Micro-CT扫描大鼠右侧股骨观察股骨远端骨微结构变化;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分析骨表面的破骨细胞数量(N.Oc/BS);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RANKL和MAPK通路相关蛋白(JNK、ERK1/2、p38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OP组大鼠血清E2、骨代谢相关标志物、股骨最大负荷和断裂挠度、BMD、骨小梁微结构参数BV/TV、Tb.N、Tb.Th显著降低(P<0.05),炎症因子、Tb.Sp、N.Oc/BS、骨组织RANKL、p-JNK/JNK、p-ERK1/2/ERK1/2、p-p38/p38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骨皮质厚度和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且骨小梁出现断裂,排列疏松;经GENT治疗后大鼠血清E2、骨代谢相关标志物、股骨最大负荷和断裂挠度、BMD、BV/TV、Tb.N、Tb.Th明显升高(P<0.05),炎症因子、Tb.Sp、N.Oc/BS、骨组织RANKL、p-JNK/JNK、p-ERK1/2/ERK1/2、p-p38/p38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态相对完整。结论 GENT可改善OP大鼠的骨微结构,对OP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减少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淫羊藿总黄酮对摘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75-300mg/kg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3个月,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现观面密度(W/LD)和骨密度(BM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s-E2)水平,并有提高骨Ca、骨P的趋势。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s-ALP)降低,股骨骨密度升高。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TRS%)和形成表面百分率(TFS%)等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体积百分率(TBV%)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淫羊藿黄酮干预对被动吸烟大鼠骨量与骨形态学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2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D、E和F 6个组,经实验干预完毕后,测定或观察:①股骨和腰椎骨密度;②胫骨上段松质骨骨形态计量学静态指标中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③胫骨上段松质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计数;④分析骨密度与骨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股骨和腰椎骨密度A、D、E、F组较B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的骨密度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上段松质骨骨形态计量学静态指标中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目中A、C、D、E、F组较B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较A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骨小梁分离度中A、C、D、E、F组较B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C、D组较A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成骨细胞计数和破骨细胞计数中A、C、D、E、F组较B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和成骨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734、r=0.701、r=O.72l及0.706,P<O.05;r=、0743、r=O.708、r=O.712及O.717,P<O.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骨小梁分离度和破骨细胞计数呈明显负相关(r=-0、734和-0.706,P<O.05;r=-0.743和-O.707,P<.05).结论 淫羊藿黄酮干预可明显改善被动吸烟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形态学指标,且骨密度与骨形态学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去卵巢新西兰白兔不同部位骨中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 (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H19、DANCR/ANCR(anti-differentiation ncRNA)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48只新西兰白兔(7月龄)制作骨质疏松组模型,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模型组(OVX)和淫羊藿苷治疗组(OVX加治疗)。淫羊藿苷治疗组于术后第4周开始采用淫羊藿苷[20 mg/(kg·d)]灌胃给药,去卵巢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每天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8周。术后12周通过μ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来评价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以及股骨的BV/TV、Tb·Th、Tb·N、BS/BV、Tb·Sp等的变化;术后12周时通过qRT-PCR检测股骨、椎骨、颅骨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H19、DANCR的表达水平以及Runx2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股骨石蜡切片中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去卵巢模型组相比,淫羊藿苷通过降低长链非编码RNA MEG3、H19和DANCR的水平提高了骨质疏松兔股骨的骨小梁体积,其对椎骨中三种lncRNA的影响表现为使MEG3的表达水平降低了(P0.05),对颅骨的影响集中在DANCR的表达变化方面。接受淫羊藿苷治疗的兔的股骨,BMP2的表达情况最高。结论研究淫羊藿苷对lncRNA的影响,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淫羊蕾对肾阳虚雄性大鼠肾脏和股骨BMP-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淫羊藿在醋酸泼尼松所致的肾阳虚雄性SD大鼠肾脏和股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表达,探讨淫羊藿的抗骨质疏松机制中BMP-7的作用.方法 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肾阳虚模型组和淫羊藿组,灌胃给药90 d后,ELISA检测血清BMP-7含量,RT-PCR检测肾脏和股骨BMP-7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肾脏和股骨BMP-7的表达部位及数量.结果 醋酸泼尼松致肾阳虚大鼠血清BMP-7含量下降(P<0.05),肾脏和股骨BMP-7 mRNA和BMP-7的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淫羊藿能提高血清BMP-7的含量(P<0.05),并在mRNA水平(P<0.05)和蛋白水平上增加肾脏(P<0.05)和股骨BMP-7的表达.结论 醋酸泼尼松可导致肾脏和股骨BMP-7表达的减少,淫羊藿可通过上调肾脏和股骨中BMP-7的表达,增加诱导成骨作用,修复骨组织损伤,肾脏可能通过BMP-7的血循传送途径调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淫羊藿总黄酮(Total flavonoid extract of Eimedium sagittatum,TFE)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y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成骨性分化的影响。方法将TFE和含淫羊藿总黄酮大鼠血清(Serum of rats administered TFE,SES)分别以不同浓度加入大鼠MSCs培养液中,进行细胞增殖和成骨性分化的分析。细胞增殖分析采用MTT法,成骨性分化则检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钙盐沉积量等分化指标。结果TFE直接加入培养液对:MSCs增殖无明显影响,SES则强烈刺激细胞增殖,成倍增加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克隆数。TFE不影响MSCs的成骨性分化,但SES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分泌量和钙盐沉积量。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活性代谢产物强烈刺激MSCs的增殖和成骨性分化,是淫羊藿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葛根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细胞因子和骨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OVX组)、雌二醇组(OVX+E2组)、葛根素组(OVX+PUE组),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并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分别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指标和骨代谢指标,检测股骨BMD,观察骨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OVX组血清TNF-α、TGF-β、IL-6和IL-1较Sham组均显著增高(P0.05),OVX+E2组和OVX+PUE组血清TNF-α、TGF-β、IL-6和IL-1较OVX组均显著降低(P0.05)。OVX组血清Ca、P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5),OVX+E2组和OVX+PUE组血清Ca、P较OVX组均显著升高(P 0.05)。OVX组血清ALP、BGP、PICP、TRAP-5b、ICIP、CTX水平较Sham组均显著升高(P 0.05),OVX+E2组和OVX+PUE组血清ALP、BGP、PICP、TRAP-5b、ICIP、CTX较OVX组均显著降低(P0.05)。OVX组较Sham组股骨BMD显著降低(P0.05),OVX+E2组和OVX+PUE组较OVX组股骨BMD均显著升高(P0.05)。OVX+PUE组骨皮质明显变厚,骨小梁数量增多增粗,排列较规则,髓腔明显缩小,骨细胞增多。结论葛根素通过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调节骨代谢骨矿化、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改善骨组织形态学结构,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组合方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 14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固定,对照组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治疗,治疗组给予淫羊藿总黄酮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治疗为期6个月,观察治疗后桡骨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及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患者双侧桡骨远端BM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淫羊藿总黄酮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显著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代谢,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EMF对OVX—OP大鼠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探讨BEMF对卵巢切除致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6个月龄雌性未孕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假手术组(Sham)、仿生电磁场治疗组(EM)、雌激素治疗组(E)。术后8周,E组苯甲酸雌二醇肌肉注射,0.5mg/kg,1次,2周。EM组大鼠暴露于仿生电磁场治疗,1h·次^-1·d^-1,OVX、Sham组不予以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左侧胫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治疗10周后,EM组大鼠%Tb.Ar、Tb.Th、Tb.N较OVX组显著增加(P〈0.01),Tb.sp显著降低(P〈0.01),与E组变化相似。E组、EM组大鼠成骨细胞数(%L.Pm)低于OVX组(P〈0.01);EM组、E组仍高于Sham组(P〈0.01);EM组高于E组(P〈0.01)。E组、EM组破骨细胞数(N.Oc)低于OVX组(P〈0.01);EM组、E组仍高于Sham组,(P〈0.01);EM组高于E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EMF具有增加骨量、改善骨结构的作用;与雌激素的治疗作用存在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醋酸泼尼松和淫羊藿对大鼠胫骨近端上段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股骨组织形态学和股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探讨淫羊藿预防糖皮质激素致骨损害的BMP-7机制。方法 3月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模型组和淫羊藿防治组,灌胃给药90 d。测量胫骨近端上段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股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法检测股骨BMP-7的表达。结果醋酸泼尼松可导致大鼠胫骨近端上段标记周长百分数(%L.Pm)和骨形成率(BFR/TV、BFR/BV和BFR/BS)减少(P0.05);股骨骨小梁钙化减少,成软骨化,纤维组织增生,骨小梁变窄、数量减少;股骨BMP-7表达减少(P0.05)。与泼尼松组比较,淫羊藿组胫骨近端上段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和骨形成率(BFR/BS)增加(P0.05),股骨无明显病理损害,股骨BMP-7表达增多(P0.05)。结论淫羊藿能通过上调骨组织BMP-7的表达,预防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损害。  相似文献   

15.
淫羊藿不同提取物对去势大鼠PINP、NTx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PINP、NTx指标的变化研究淫羊藿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去卵巢方法诱发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不同提取物进行灌胃,检测PINP、NTx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淫羊藿抗骨质疏松的疗效。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2、PINP含量明显降低(P0.001),NTx水平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不同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提高去势大鼠E2水平(P0.05),提高PINP水平(P0.05),降低NTx水平(P0.05);淫羊藿水煎液各组PINP和NTx含量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淫羊藿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不同提取物均可改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发现淫羊藿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均有骨代谢调节作用,临床研究亦发现采用淫羊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药理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破骨细胞内Ca2+浓度,影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增加骨护骨素(OPG)mRNA的表达,提高成骨细胞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骨形成;通过升高人成骨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增加骨形态生成蛋白2的生成刺激人类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通过抑制TNF-αmRNA和促进TGF-β1mRNA的表达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产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进而阻止骨髓基质中破骨细胞的生成,减少骨质丢失;淫羊藿总黄酮增加骨桥蛋白(OPN)mRNA和Ⅰ型胶原的表达促进骨的生成;淫羊藿苷可通过选择性上调下丘脑和海马ERα,ERβmRNA的表达,降低骨组织中IL-6的表达,从而减少骨吸收;淫羊藿总黄酮可通过抑制DKK1蛋白的表达,调控去势雌性大鼠BMSCs成骨和成脂分化平衡调节骨代谢;淫羊藿苷通过上调Cbfal、BMP2和BMP4mRNA的表达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淫羊藿总黄酮可显著改善雄性生殖系统和生殖内分泌功能,促进性腺的分泌,产生类雄激素样作用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笔者从多个层面对淫羊藿黄酮类成分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提出今后在此研究基础上尚需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淫羊藿总黄酮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该药对骨质 疏松症中医证侯及主要症状的疗效以及该药对骨量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5月3日至2008 年4月12日参与研究淫羊藿总黄_胶囊疗效各中心试验病例48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分为治 疗组36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给予淫羊藿总黄酮胶囊,对照组给予骨松宝胶囊治疗。观察治疗 前后,两组病例骨质疏松症中医证侯及主要症状的疗效以及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中医总疗效分 析:淫羊藿总黄酮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0, 83%;对照组总有效率75. 00%。组间比较总疗效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000)。骨密度疗效:淫羊藿总黄酮胶囊组总有效率为47.38%;对照组总有效率 34.23%。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3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2)。结论淫羊藿总黄酮胶囊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疗效,且能改善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侯及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淫羊藿次苷Ⅰ及淫羊藿次苷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BMP-2/Runx2/Osx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BMS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转化液组、抑制剂组、淫羊藿次苷Ⅰ组及淫羊藿次苷Ⅰ+抑制剂组、淫羊藿次苷Ⅱ组及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剂组。通过茜素红染色,对各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进行药效学评价; ELISA法检测各组ALP活性、BGP、COL-Ⅰ、BMP2蛋白分泌量;RT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ALP、BGP、Osterix和Runx-2 mRNA基因表达。结果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淫羊藿次苷Ⅰ组及淫羊藿次苷Ⅱ组均可明显观察到大量的矿化结节的形成;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次苷Ⅰ及淫羊藿次苷Ⅱ均能明显促进ALP细胞活性及BGP、COL-Ⅰ、BMP-2蛋白分泌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作用强度均已达到阳性转化液组的80%以上。同时,淫羊藿次苷Ⅰ对ALP活性、 BGP蛋白表达均明显强于淫羊藿次苷Ⅱ,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OL-Ⅰ、BMP-2的蛋白表达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淫羊藿次苷Ⅰ及淫羊藿次苷Ⅱ均可显著上调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BGP、RunX2,并进一步调节其下游基因Osterix的转录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液组比较,淫羊藿次苷Ⅱ对ALP、Osterix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淫羊藿次苷Ⅰ与淫羊藿次苷Ⅱ组比较,淫羊藿次苷Ⅱ对Osterix 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淫羊藿次苷Ⅰ,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LP、BGP、RunX2 mRNA的表达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淫羊藿次苷Ⅰ和淫羊藿次苷Ⅱ均能促进BMSCs定向成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BMP/Runx2/Osx信号通路有关。淫羊藿次苷Ⅰ和淫羊藿次苷Ⅱ作用差异可能与淫羊藿次苷Ⅰ在体内生物转化为淫羊藿次苷Ⅱ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对去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防治作用。方法对股骨头组织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应用淫羊藿总黄酮治疗的大鼠骨小梁拱桥形结构有明显改善,骨小梁拱桥形结构恢复其圆形或卵圆形,骨小梁间的距离变小、骨小梁直径增粗、骨表面较平整光滑。与用尼尔雌醇(E3)的治疗效果相似。结论从骨组织形态上证明淫羊藿总黄酮确具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高糖诱导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渗透浓度对照组、高糖组、高糖+EPO(5 U/ml)组和高糖+EPO(10 U/ml)组。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蛋白2(Smad2)及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TGF-β1及α-SMA的蛋白表达。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高糖组细胞α-SMA、TGF-β1、Smad2、ILK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1)。细胞免疫化学也显示,高糖组TGF-β1和α-SMA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 < 0.01),而高糖+EPO(5 U/ml)组和高糖+EPO(10 U/ml)组上述指标的表达均显著低于高糖组(均P < 0.01)。 结论 EPO能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与其抑制TGF-β1、Smad2及IL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