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另设无肝炎的2型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组)及单纯戊型肝炎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3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中,50~69岁年龄段的患病人数较多(占65%)。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 HbA1C)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8.0±1.8)%比(8.4±2.0)%](P<0.01),但2组间比较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的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低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单纯戊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这3组间比较的肾功能、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患者的HbA1c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其余血糖指标没有差异;与单纯戊型肝炎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戊型肝炎组患者的肝功能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本院门诊1 100名中老年体检者的资料,将其中26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836例非糖尿病体检者纳入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维生素(A、B1、B6、B12、叶酸、C、E)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研究分析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的维生素水平的异同情况;并将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观察HbA1c与其体内维生素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维生素B12水平偏低[(408.82±163.53) pg/mL 比(437.49±206.8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生素(A、B1、B2、B6、叶酸、C、E)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的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30±172.92 pg/mL 比(372.89±129.68) pg/mL, 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各种维生素水平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偏低,而且其中血糖控制欠佳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糖代谢紊乱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01例老年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测定其空腹、餐后1 h、2 h血糖及HbA1c。颈动脉测定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直径,同时记录斑块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 (1)餐后2h血糖达标者55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2例,占21.8%,未达标者46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21例,占45.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9,P<0.05);(2)HbA1c达标者54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1例,占20.4%,未达标者35例,颈动脉斑块3分以上16例,占45.7%,两者相比有差异(χ2=6.454,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餐后2 h血糖及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相关(P<0.05)。结论餐后2 h血糖和HbA1c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与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2010年糖尿病新标准诊断的初诊T2DM患者82例,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A组45例(HbA1c均〈6.5%)和B组37例(HbA1c均≥6.5%).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两组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C组)双侧颈总动脉IMT、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 A、B组颈总动脉IMT均高于C组(P 〈 0.05),且B组IMT高于A组(P 〈 0.05).B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均高于A、C组(P 〈 0.05),且A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颈总动脉血流参数PI和RI均稍高于C组(P 〈 0.05),且A、B组间PI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可准确评估初诊T2DM患者颈总动脉IMT、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对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有关因素,指导临床进一步控制血糖.[方法]收集13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和平素就诊医院的级别,并检测HbA1c,分析其与HbA1c控制的关系.[结果]13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bA1c为(7.3±1.9)%,其中HbA1c<7.0%的比例为15.7%.根据病程分组,病程5~ 10年组HbA1c明显高于病程小于5年组.平素在三级医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bA1c最低.不同BMI者相比,BMI≥24 kg/m^2组HbA1c控制较BMI< 24 kg/m^2组差.血压、血脂和HbA1c均达标者仅3 %.[结论]病程、就诊医院的类别及BMI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进行血糖管理的使用效果。方法 将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C1组,54例)、空白+电话提醒组(C2组,58例)、APP组(T1组,55例)、APP+电话提醒组(T2组,59例)4个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时收集4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血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干预后统计血糖监测频次。结果 4组患者干预后HbA1c、BMI较基线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组HbA1c达标率高于C1、C2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存在组间差异(P<0.05),T1、T2组收缩压低于C1组,T2组收缩压低于C2组,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降低了收缩压(P<0.05)。C2、T2组自我血糖监测患者比例高于C1、T1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有提高HbA1c达标率的趋势、降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数字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检测105例因胸痛疑似AMI就诊患者的血清H-FABP,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和心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I,cTnI)。根据最终的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对照组),并对2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诊断效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05例疑似AMI患者中,最终诊断为AMI患者45例,其余60例排除AMI诊断作为对照组。AMI组的H-FABP、cTnI、MYO、CK-MB平均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49.32±10.29) ng/mL、84.4%,(1.62±0.76) ng/mL、44.4%,(156.14±54.23) ng/mL、82.2%,(13.01±6.08) ng/mL、42.2%,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H-FABP阳性率与MYO阳性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cTnI及CK-MB的阳性率(P<0.05)。H-FABP与CK-MB诊断AMI的特异度相似(P>0.05),但低于cTnI(P<0.05),高于MYO(P<0.05)。H-FABP与cTnI的阳性预测值相似(P>0.05),均高于MYO、CK-MB(P<0.05)。在阴性预测值方面,H-FABP与MYO相似(P>0.05),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4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合分析,H-FABP+ cTnI、H-FABP+ CK-MB、H-FABP+ MYO、H-FABP+ cTnI+MYO、H-FABP+ cTnI+CK-MB、H-FABP+ cTnI+MYO+CK-MB诊断AMI的灵敏度均为100.0%,特异度分别为82.0%、72.0%、61.2%、59.3%、68.1%和56.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nI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AMI早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6例,按照血糖、HbA1c情况分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HbA1c未达标组和达标组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6.95%、62.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糖控制未达标组和达标组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7.5%、57.8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且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组较达标组有更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抗酶原颗粒膜糖蛋白2(zymogen granule membrane glycoprotein 2, GP2)抗体和抗带状疱疹透明带样结构域蛋白1(CUB and zonapellucida-like domains-containing protein 1,CUZD1)抗体检测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的诊断效能,并分析2个抗体与CD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表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28例CD患者、82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GP2和抗CUZD1抗体。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抗体表达情况,根据抗GP2和抗CUZD1抗体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以评价其单项及联合检测时对CD的辅助诊断效能。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GP2抗体、抗CUZD1抗体表达情况与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表型间的关系。结果:① 抗GP2抗体在CD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3%、11.0%和0,CD组与U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7.12,P<0.01),C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2,P<0.01)。抗CUZD1抗体在CD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9.5%、14.6%和0,CD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2,P<0.01);但CD组与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P=0.36)。② 抗GP2抗体、抗CUZD1抗体单项检测时,诊断CD的灵敏度分别为45.3%、19.5%,特异度分别为93.7%、91.5%,AUC分别为0.695、0.555。抗GP2抗体与抗CUZD1抗体联合检测时,其诊断灵敏度为58.6%,特异度为90.1%,AUC为0.744,显著高于抗GP2、抗CUZD1单项检测的AUC值(Z=4.44,2.57,P<0.01)。③抗GP2抗体阳性与合并肛周及肠外病变、穿透型疾病行为及病变部位为回结肠呈正相关(P<0.05);抗CUZD1抗体阳性与男性、狭窄型疾病行为及回肠末端病变呈正相关(P<0.05)。结论:抗GP2抗体和抗CUZD1抗体是CD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CD的诊断效能。抗GP2抗体及抗CUZD1抗体与CD患者的临床特征、表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复杂的疾病表型,可能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及生物制剂使用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初发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瑞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856-6856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196例彩超观察颈动脉,分动脉硬化及非动脉硬化2组,测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初发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41例,血糖、HbA1c、TG、LDL、血压影响颈动脉硬化发生。结论大血管病变在初发2型糖尿病中常见,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益于预防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PAH)营养风险与运动耐量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标准(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以下简称NRS), 对96例IPAH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46)及无营养风险组(n=50), 2组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及心肺运动试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IPAH有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而有营养风险组患者的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显著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1)。肺功能检测, 有营养风险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均<0.05), 而2组间其他指标[一秒率(FEV1/FVC)、深吸气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总比(残气量/肺总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肺运动试验检查, 有营养风险组的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峰值通气量、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 均<0.05), 而2组间的峰值氧脉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IPAH患者的NRS评分与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35和-0.342, P均<0.01), NRS评分与峰值公斤摄氧量呈负相关(r=-0.213, P<0.05)。结论:有营养风险的IPAH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降低更显著, 运动耐量下降更明显,而NRS评分可反映其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僵硬度与踝臂指数(ABI)对评价外周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3月,应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和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4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僵硬系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ABI及动脉斑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β增高、PWVβ增快、ABI降低及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可导致IMT增厚、动脉僵硬度增高、PWVβ增快、ABI降低及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参数可以预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动脉硬化检测仪可以较容易得到这些参数,是评价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一种简便、易行,有临床实际意义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刘红  林小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30-2432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49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HUA(n=98)及血尿酸正常(NUA)组(n=151)。全部对象记录病程、大血管病变史(大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具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3项任1项以上),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L)、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血尿酸、血脂谱: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清hs-CRP水平;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血管多普勒检测肱踝指数(ABI)。结果①T2DM合并 HUA组患者BMI、WL、SBP、DBP、TCH、TG、LDL-C及hs-CRP均高于NUA组(P< 0.05);②与NUA组比较,T2DM合并 HUA组患者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P均< 0.05),而ABI明显降低(P< 0.05)。结论 T2DM合并 HU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代谢紊乱及炎性反应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能CT对肿瘤总碘含量的量化测定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建立基于肿瘤碘含量测定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经活检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晚期NSCLC病例,在非手术治疗的第一疗程前、后行双能CT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测得30枚靶病灶的最大径、CT值及总碘含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Choi标准及双能CT标准分别对30枚靶病灶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病灶最大径、CT值及碘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差异,Kappa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检查结果与RECIST、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并采用配对χ2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标准评估的部分缓解率与RECIST标准、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差异。结果:靶病灶的最大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小,平均变化率仅为缩小[(-3.45±15.76)%(P>0.05)];CT值的变化率亦不明显,平均变化率为减低[(-4.80±25.00)%(P>0.05)]。靶病灶总碘含量的平均变化率为减低[(-10.47±23.34)%(P<0.05)],较最大径及CT值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RECIST评估结果相比的一致性(Kappa=0.302, P<0.05),双能CT标准与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更好(Kappa=0.718, P<0.05);双能CT评估的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RECIST标准(P<0.05),而与Choi标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能CT测定的病灶碘含量较最大径、CT值在治疗前后变化更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碘含量能更早地反映NSCLC肿瘤对药物的应答。相较于RECIST,采用总碘含量结合最大径测量建立的双能CT标准的评估结果与兼顾肿瘤血供的Choi标准间的一致性更好,因此双能CT标准评估化疗疗效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 γ, 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 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①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 (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②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 P<0.01)。③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呈负相关(r=-0.532, 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 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 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 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沈静  ;刘长萍 《华西医学》2009,(6):1458-1460
目的:通过踝肱指数(ABI)检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血管多普勒诊断仪对12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测定,ABI〈0.9为PAD组,ABI≥0.9为非PAD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代谢参数。结果:检出ABI〈0.9者31例,占总例数的25.8%。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 h血糖、SBP、DBP、TG、LDL-C、HbA1c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年龄、病程、高LDL-C、高TG、高血糖、高血压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