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2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0 d、术后1年行颌面部CT三维重建,以测量咬肌最大横截面积;同时进行咀嚼效率测定。结果全部26例患者术后10 d咬肌最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最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略减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 d咀嚼效率相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咀嚼效率相比术后10 d明显增大(P0.05),和术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的颞肌变化。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7年5月接受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共1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2年进行颜面部三维CT重建,测量喙突平面颞肌的横截面积,并同时测算咀嚼效率。结果术后2周患者颞肌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年颞肌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P0.05);术后2周咀嚼效率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2年咀嚼效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颧骨颧弓联合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2年患者的颞肌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参考指导.方法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例下颌角截骨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在不同姿势下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该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结果 (1)重建的咬肌三维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咬肌纵向长度变短,角区咬肌呈圆弧形,且较术前明显变薄;(2)术前咬肌体积平均值为(25.480±7.113)cm3,术后6个月时咬肌体积平均值为(18.222±3.028)cm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动态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角区,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咬肌及观察咬肌活动方便快捷,对人体无损伤,利于重复,是一种观察测量咬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影像学与肌电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做自身前后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以CT和肌电仪动态检测术侧咬肌的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电压峰值。结果:术后咬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峰值均减小,这些变化在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但在术后12个月时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下颌角截除术使咬肌的形态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与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山羊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变化,为临床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0只成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骨咬肌剥离术,各实验组另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各组山羊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小节长度.结果 A组术后1、2、3、6个月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1个月时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咬肌肌小节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B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时咬肌肌小节长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结论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对于轻、中度下颌角咬肌肥大者,无需去除部分咬肌,既可达到术后美容效果,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敏  归来  黄绿萍  李慧超  田博文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I0010-I0011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下颌角截骨术后山羊咬肌再附着过程,并与正常咬肌附着进行比较,探讨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下颌骨再愈合过程对口腔咀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16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A、B、C、D四组,每组4只。A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 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外板取出术;D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嚼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6月于各组咬肌再附着区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膜厚度测量。结果:术后3个月前,各实验组界面愈合有一定差别,恢复程度依次为咬肌剥离组,去下颌骨外板组,去下颌角组,去下颌角及咬肌组,术后3个月后各实验组肌骨界面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术后6月各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于正常咬肌附着。骨膜厚度测量结果,咬肌剥离组在术后2月时基本恢复正常厚度,其余实验组在术后6月时恢复正常厚度。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2个月,咬肌-下颌骨附着初步重建,术后3个月,建立较牢固的肌骨附着,术后6个月,肌骨附着基本恢复正常。间接说明下颌角截骨术后3月,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咀嚼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颧骨颧弓缩小联合下颌角截骨术前、术后颞颌关节和咬肌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颧骨颧弓及下颌角肥大者80例,于术前、术后10天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颜面部进行三维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颧骨颧弓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0°指标及60°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指标及180°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宽度及厚度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骨颧弓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短期内颞颌关节上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发生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值较小,颞颌关节的改变仍在其代偿范围内;由于术中部分骨质的去除及咬肌被剥离附着位置发生改变再加上手术操作对咬肌的损伤,咬肌的形态随之改变,短期内咬肌宽厚度较术前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方法治疗后的咬肌厚度变化,评价不同方法在减少咬肌厚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13例下面部缩窄整形患者,于术前应用B超检查,术后12周、24周测量咬肌厚度。结果下颌角截骨、下颌角截骨+咬肌部分切除及下颌角截骨+咬肌注射A型肉毒素三种治疗方法,术后24周,咬肌厚度平均减少2.637%、30.286%和36.878%。结论下颌角截骨+咬肌注射A型肉毒素比下颌角截骨+咬肌部分切除或单纯下颌角截骨手术能更有效地减少咬肌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组织学与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 将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切取咬肌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和NADH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咬肌发生一定程度萎缩,以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12个月时有明显恢复;术侧咬肌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和构成百分比均明显减小.Ⅱ型肌纤维的构成在术后各个时期均明显增加,其横截面积在术后3个月时,明显小于对照侧,但在术后6和12个月时,与对照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与镜下组织结构会发生适应性改建.这种变化与术后咬肌附着位置和咀嚼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观察比较咬肌厚度变化。结果A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168±0.155)cm,术后平均值为(1.133±0.176)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15±0.178)cm,术后平均值为(1.108±0.210)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23±0.192)cm,术后平均值为(0.979±0.118)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咬肌厚度减少值平均为(0.244±0.121)cm,术前术后减少百分比平均为(19.22±7.78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近角区咬肌可发生明显萎缩,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可单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120例下颌骨截骨受术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头颅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软件平台设定合适的阈值范围,分割出咬肌组织.经过断层叠加创建咬肌的三维分割体,由软件输出咬肌体积等三维信息.再选定3处横截面,即A平面:过咬合平面水平,下颌升支前后缘中点的平面;B平面:A平面上1cm;C平面:A平面下1cm.在各横截面上测量咬肌的面积和厚度,观察咬肌在不同水平上的面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咬肌体积与横截面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体积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2.02%、77.00%和80.43%,术后各时期体积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A、B、C 3个平面咬肌面积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5.81%、78.86%和81.56%,B平面分别萎缩至术前的80.94%、75.03%和77.04%,而C平面近似原下颌角角区下降最多,分别为13.46%、11.48%和13.89%.各测量数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咬肌厚度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16.54%、15.85%、4.69%,术后12个月时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C平面在各随访时间的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使咬肌发生了自行萎缩,原下颌角角区(C平面)的咬肌萎缩最为明显.因此在下颌骨截骨的术前的预测中应考虑到咬肌的萎缩,以更好地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下颌角切除术前、后颅面骨骼和咬肌CT影像的三维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前、后颅面骨性结构和咬肌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下颌角肥大者18例,于术前、后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颅面结构进行三维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下颌角角度增加(15.96±4.39) °、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减少(7.72±1.83) mm、升支长度减少(8.01±2.92) mm、下颌角间距减少(4.35±1.94) mm、下颌角外翻角减少(8.76±8.02)°、下颌骨扩展角度减少(3.91±1.86)°、咬肌厚度减少(2.99±1.07) mm、咬肌宽度减少(2.65±1.73) mm、咬肌长度减少(6.23±2.29) mm、角区面宽度减少(5.29±2.01) mm,上述测量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颅面骨骼三维测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有萎缩现象,因此术中一般不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masseter muscle after curved osteotomy of the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 and to supply guidance for resection of the mandibular angle. Methods Ultrasonography was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masseter muscle after curved osteotomy for 10 patients (20 hemimandibles) at the 6-month following-up assessment.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both relaxing and maximal clenching positions through three cross sections of the masseter muscle (planes A, B, and C). Plane A contains the line from the mouth angle to the ipsilateral ear lobe. Planes B and C are parallel planes above and below plane A with a distance of 1 cm between them.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hicknesses of the masseter muscle for planes A and B (p > 0.05) was found,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for plane C. The postoperative thickness of the masseter muscle in plane C was reduced by 0.244 ± 0.121 cm in the relaxing position and by 0.244 ± 0.142 cm in the clenching position,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19.22% ± 7.785% and 15.404% ± 7.648% of its original thickn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raction amplitude of the masseter muscle under maximal clenching (p > 0.05) for any of the three cross section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The masseter muscle around the mandibular angle becomes atrophied but without functional defect after curved osteotomy. Patients with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s can be treated simply with curved osteotomy instead of masseter exci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术式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分型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将16只成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行单侧下颌骨外板去除术,D组行单侧下颌骨咬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后1、2、3、6个月观察各组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分型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结果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I、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Ⅰ、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6个月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A组、B组、C组Ⅰ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增多,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少。结论在不同截骨术式下咬肌再附着界面恢复顺序依次为:C组,A组,B组,间接说明术后恢复咀嚼活动及其他口腔活动的快慢,提示B组术后肌骨再附着较慢,临床中应针对下颌角肥大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截骨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半分钟咀嚼效能、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采用OXFORD双通道肌电诱发仪采集两组紧咬位、大张口运动的MML、MMR、TAL、TAR肌电值;计算相应部位的咀嚼肌活动量指数(AcI)。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的MML、MMR、TAL、TAR及AcI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各功能运动中AcI指标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但部分指标仍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前的咀嚼肌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行BSSRO后咀嚼肌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