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浸泡生物羊膜在兔青光眼模型中的应用,评价其对兔青光眼模型的抗瘢痕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72只右眼采用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的方法建立青光眼模型后随机分为0.5%PFD+生物羊膜组、单纯生物羊膜组、丝裂霉素C(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均行小梁切除术,其中0.5%PFD+生物羊膜组在巩膜瓣下放置0.5%PFD溶液浸泡的生物羊膜,单纯生物羊膜组在巩膜瓣下放置生理盐水浸泡的复水生物羊膜,MMC组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MMC的棉片3 min后立即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空白对照组制作巩膜瓣后不放入任何植入物。评估眼压、滤过泡及毒副作用和并发症情况,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滤过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小梁切除术后14、21、28 d各组眼压比较,0.5%PFD+生物羊膜组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和透明质酸钠(Healon)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18例143眼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62例74眼和对照组56例69眼。治疗组术中使用MMC和Healon,而对照组常规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不使用MMC和Healon。结果治疗组术后2周眼压≤21mmHg72眼(1kPa=7.5mmHg),占97.30%;而对照组≤21mmHg61眼,占88.41%.术后浅前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眼和18眼,术后I V型滤过泡分别为3眼和13眼。结论本术式联合MMC和Healon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中,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9例(48只眼),分为羊膜组(22只眼)和丝裂霉素组(26只眼)。羊膜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丝裂霉素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浓度为0.25 mg/ml,时间2分钟,术后随访3-9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 ,寻找抗滤过泡瘢痕化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施行标准的小梁切除术 ,将 3 0例 ( 5 0只眼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 ( MMC)组各 2 5只眼 ,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 ,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 MMC,浓度 0 .2~ 0 .4mg/ ml,时间3 m in,随访 6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 :羊膜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84%和 96% ,MMC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60 %和 80 % ( P <0 .0 1)。功能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羊膜组为 88% ,MMC组为60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术后视力 :MMC组术后视力下降者 12只眼 ( 48% ) ,羊膜组则只有 4只眼 ( 16%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术后并发症 :羊膜组眼部的副作用小 ,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 ;MMC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持续性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白内障等。结论 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 ,并能有效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 ,且并发症较 MMC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与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0例(57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32眼和丝裂霉素组25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浓度为0.2~0.4g/L,时间2~4min,随访1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术后1~2wk内MMC组视力下降者占45%,而羊膜组视力下降者仅占1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羊膜组眼部的副作用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性脉络膜脱离。结论:生物羊膜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应用MMC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F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40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成以及眼压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随访3~24个月.结果 滤过泡:Ⅰ、Ⅱ型滤过泡34眼,Ⅲ、Ⅳ型滤过泡6眼;眼压: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3.2±2.7)mmHg,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15.6±3.1)mmHg.,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在高眼压兔模型青光眼滤过术中的抗增殖作用。方法20只(40眼)健康同种系新西兰大耳白兔后房注入160Uα-糜蛋白酶诱导建立高眼压模型。随机选10只兔,一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另一眼行小梁切除+单层生物羊膜植入术(单层羊膜组);另10只兔一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4×103g.L-1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的棉片3min(MMC组),另一眼行小梁切除+双层生物羊膜植入术(双层羊膜组)。分别在青光眼术后1d、3d、7d、14d、21d、28d空气栓塞法处死兔1~2只,取滤过泡周围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在眼球壁手术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及手术区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数。结果术后1d、3d单层及双层羊膜组炎症细胞较其余组多,7d后开始减少,各时间点单层与双层羊膜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MMC组手术区炎性细胞数较单层、双层羊膜组及小梁切除组少(均为P<0.05)。术后1d、3d4组手术区成纤维细胞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d后单层及双层羊...  相似文献   

8.
羊膜对兔眼滤过道成纤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细胞增殖指标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研究兔眼滤过道成纤维细胞(Fb)增殖规律及羊膜的抗增殖作用,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模仿人眼滤过手术方式行兔眼巩膜瓣下巩膜咬切术,切开前房前巩膜瓣下植入5mm×6mm大小的羊膜,术后1,2,3,4wk取兔眼滤过道标本,作AgNORs及HE染色,比较羊膜眼和对照眼FbAgNORs染色颗粒数量、眼压、滤过泡变化。结果:不同手术区羊膜眼FbAgNORs颗粒数显著低于对照眼,羊膜抑制率为10.8%~59.5%,羊膜眼眼压低于对照眼,术后3,4wk差异有显著性;羊膜眼滤过泡保持时间1~4wk,对照眼为1~2wk。结论:羊膜可以有效抑制滤过道Fb的增殖活性、延长眼压下降和滤过泡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9.
人羊膜与丝裂霉素C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羊膜与丝裂霉素C (MMC)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施行同一标准的小梁切除术 ,将 2 6例 (4 2眼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和MMC组各 2 1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 ,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 ,浓度为 0 2 5mg/ml ,共 5分钟。随访 6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 :羊膜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86 2 3 %和 96 68% ,MMC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5 8 79%和 79 5 6% (P <0 0 1)。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羊膜组为 86 2 6% ,MMC组为 5 1 3 3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视力 :MMC组术后视力下降者 10眼 (4 7 6% ) ,羊膜组则只有 2眼 (11 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并后并发症 :羊膜对眼部的副作用小 ,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 ;MMC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术后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前房出血、持续性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结论 :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 ,并能有效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 ,且并发症较MMC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抗滤过通道瘢痕化的作用.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68眼)随机分为羊膜组和MMC组各34眼.羊膜组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MMC组在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一次性应用MMC,浓度为0.3 mg/ml,时间3 min.术后随访10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羊膜组的总成功率(包括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为94.02%,完全成功率为82.09%;MMC组则分别为81.05%和62.0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03,P=0.238;x2 =2.101P =0.210).术后并发症:羊膜组的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浅前房(6眼)、白内障(2眼)、前房积血(2眼)及薄壁滤过泡(2眼);MMC组的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浅前房(8眼)、白内障(7眼)、前房积血(9眼)、薄壁滤过泡(9眼)、持续性低眼压(9眼)、滤过泡渗漏(6眼)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6眼).结论 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能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且并发症较应用MMC者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在初次小梁切除术中分别应用丝裂霉素C(MMC)、5-氟尿嘧啶(5-FU)或生物羊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1例(49只眼),随机分为3组,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应用抗代谢药物者,在完成板层巩膜瓣后接受结膜瓣下放置浸渍浓度为0.2 mg/ml的MMC棉片3min,或25 mg/ml的5-Fu棉片5 min,取出后用200 ml生理盐水冲洗结膜下及巩膜瓣下。应用生物羊膜者,在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分别置单层羊膜。其他步骤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随访半年以上,3组病例在眼压控制及手术成功率上均未见显著差异。MMC组滤过泡以微囊型为主(68.8%);5-Fu及羊膜组以弥漫扁平型占优(分别为53.3%和61%),但羊膜组较易发生包裹型滤泡倾向。MM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主要为浅前房、结膜瓣渗漏、低眼压和黄斑水肿。结论三种方法均可应用于首次小梁切除患者,但需注意应用MMC者并发症较多;使用羊膜者需注意滤过泡的无功能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8例(35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成、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滤过泡形成情况:I型滤过泡21眼.Ⅱ型滤过泡9眼,Ⅲ型滤过泡2眼和Ⅳ型滤过泡3眼;其中,功能型滤过泡占85.7%(30/35),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4.3%(5/35)。眼压情况:术后第3个月,平均眼压(13.1±2.6)mmHg;术后第12个月,平均眼压(15.4±3.1)mmHg。手术总有效率为94.3%(33/35),主要并发症为前房渗出性反应5眼,前房有少量积血1眼(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在1周内消退。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临床收治的55例(73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33只眼)和丝裂霉素组(40只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2~0.4 mg/ml,时间2~4min,随访3月至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术后1~2周内羊膜组视力下降者仅占20%,而丝裂霉素组视力下降者占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性脉络膜脱离.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生物羊膜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泡瘢痕组织的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羊膜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羊膜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影响。 方法对12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l眼于巩膜和巩膜瓣间放置6mm×4mm的羊 膜植片,另一眼作为对照。术后1周、2周、3周检查滤过泡形态和功能,光镜下观察滤过泡下巩膜 表面瘢痕形成情况。 结果实验组术后1、2、3周滤过泡轻微隆起弥散,有较好的滤过功能,对照组术后2、3周滤过泡 区瘢痕形成,滤过功能差。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实验组滤过泡未形成瘢痕,成纤维细胞少,但有炎性 细胞浸润;对照组滤过泡区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成纤维细胞丰富。 结论羊膜能改善滤过泡功能,减少瘢痕形成。眼科学报2000;1673-7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建立长期有效的兔眼滤过手术模型.方法:对18只36眼家兔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其中右眼植入单层生物羊膜,左眼植入双层生物羊膜,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结果:家兔术后巩膜瓣修复快,滤过通道难以长期有效维持,易导致造模失败.术中植入双层羊膜,可明显延长有效滤过通道的维持时间,部分模型有效滤过可维持14~30d.双层羊膜组眼压控制也较理想.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术中植入双层羊膜,可以提高滤过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Leakage from a conjunctival break created during trabeculectomy may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hypotony, and a flat bleb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refore, careful handling of the conjunctiva with a nontoothed forceps is essential. However, thin conjunctiva is susceptible to mechanical injury and is difficult to repair with suturing, especially when the point of leakage is close to the scleral flap. In 3 consecutive cases in which a small break in the thin conjunctiva adjacent to the scleral flap was created during trabeculectomy, sodium hyaluronate 2.3% (Healon5) was intraoperatively injected into the bleb. The break was successfully closed with an intraoperative injection of Healon5 into the bleb. This procedure appears to be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closure of a small conjunctival brea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