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煨用及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煨用及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包醛氧淀粉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BUN、Scr、24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85.00%,而对照组为55.00%。结论中药煨用及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结合中药制剂静滴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中药灌肠结合黄芪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口服尿毒清颗粒。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灌肠结合中药制剂静滴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臭氧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臭氧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臭氧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于本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进行治疗的36例结肠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中药口服进行治疗的35例结肠炎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不同分度及治疗1个、2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1个、2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度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本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生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耳穴贴压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采用抗生素口服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耳穴贴压治疗,均以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8%,对照组为67.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耳穴贴压的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 例CPID 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66 例给予替硝唑片口服及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点治疗,治疗组66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妇炎康软胶囊口服及中药灌肠方法治疗,2 组均以10d 为1 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PID 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辨证施治给予汤剂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联合甲硝唑灌肠治疗。治疗28d(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痊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3%、46.2%,对照组分别为71.8%、15.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65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益肾补血汤口服联合灌肠方保留灌肠。2周为一疗程,两个疗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四周后临床症状改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提高,血肌酐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补血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尿毒康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衰竭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毒康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肾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单纯爱西特口服;治疗组口服爱西特加用尿毒康灌肠液120ml,每日1次高位保留灌肠。观察治疗4周前后两组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功能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可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延缓肾衰进展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宁水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宁水汤。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对照组总有效率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血红蛋白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红蛋白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水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孙颖  南海燕  陈静  宋静  黄祎玮 《河北中医》2014,(10):1501-150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 DN)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0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予中药灌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5例予单纯西药缬沙坦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0 d后观察疗效和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 P<0.05);治疗组治疗后Cr、BUN、24 h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 P<0.05)。结论中药灌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DN能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一体化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控制诱因,对照组同时加服包醛氧淀粉,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肾康注射液静脉滴注及肾病治疗仪刺激肾区特定腧穴。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肾功能疗效及BUN、Scr、尿NA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65.0%;组间。肾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BUN、Scr、尿N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的中西结合、内外兼治的综合疗法,能改善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 10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 54例和对照组 52例。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24h尿蛋白(24hUT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4hUPE、BUN、Scr水平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 24hUPE、BUN、Scr水平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对照组有效率为 71.2%,治疗组有效率为 8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24,P<005);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1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且能减少蛋白尿,改善患者肾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苏钊 《河南中医》2014,(3):499-50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并随证加减。结果:对照组2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2.7%,治疗组38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功能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健脾益肾活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小革 《河北中医》2010,32(8):1134-1135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活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0例加用健脾益肾活血降浊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包醛氧淀粉酶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磷(P)及血红蛋白(Hb)指标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清Cr、BUN及P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Hb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BUN及P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Hb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应用健脾益肾活血降浊法治疗CRF,能改善CRF肾功能指标,有效保护肾功能,防止肾衰竭。  相似文献   

17.
王刚  胡金焕  高艳  王亚 《河北中医》2011,33(2):177-180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合黄葵胶囊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RN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肾方合黄葵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24 h尿蛋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肌酐(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9%,对照组总有效率67.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TC、TG、Cr及BUN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Alb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TC、Cr及BUN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健脾益肾方合黄葵胶囊治疗RNS疗效确切,且能减少复发,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滋阴解毒方。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TG、A/G、Scr、β2-M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尿蛋白、Scr、TG、A/G、血β2-MG、尿β2-MG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24h尿蛋白、尿β2-MG、尿β2-MG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肾小管和肾小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槐肾气汤加味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黄槐肾气汤加味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肝功能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1%,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Cr)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血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C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槐肾气汤加味联合西医治疗CRF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实施中西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组在基线治疗基础上应用α酮酸进行治疗,临床组在基线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固元健肾散进行治疗。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照两组疗效及主要肾功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组总有效率为86.3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1.90%(P<0.05)。两组治疗前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及24h尿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及24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临床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实施中西结合疗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