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仲景使用大枣共计65方补中益气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和解之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和解中焦之剂,方中皆用大枣。薯蓣丸用大枣一百枚,亦取大黄补中益气之能。养血安神如《金匮要略》之甘草小麦大枣汤(又名: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调和药性功同甘草,"和百药",如《十枣汤》(《伤寒论》方,葶苈大枣汤(又名: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泻心汤类主方,为中虚痞塞,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伤寒论》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国际经方培训班(第一期)于2017年6月9日至11日在南京成功举办。此次培训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主讲。他分别就"柴胡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荆芥连翘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苓汤、柴归汤)和"半夏类方"(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四场讲座。  相似文献   

4.
杨晓虹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5-675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它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 ,特别适合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因该类病证患者多病程日久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机阻滞 ,很适合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剂加减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慢性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方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合称为柴胡类方。此类方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作用,在外感和内伤杂病应用颇多,多用于肝胆郁热而气机失畅之证。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能清肝胃痰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疏肝和胃安神,柴芍六君汤能疏肝健脾和胃,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能泻热通腑化瘀,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泻心汤能疏肝温脾散寒,小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能清肝利胆和胃。  相似文献   

6.
介绍柴胡泻心汤的组方特点及用其治疗慢性胃炎的临证思路。柴胡泻心汤由《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化裁而成,根据《伤寒论》少阳病和痞证各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少阳病柴胡证误下后的病机演变过程,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少阳枢机不利兼胃虚气痞是慢性胃炎的病机之一。应用柴胡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是扩大经方运用范围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党参组成。原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如《伤寒论》154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俱,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曰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另在《金匮要略》中又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  相似文献   

8.
马运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78-1281
《伤寒论》中“去滓再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剂煎煮方法,对于其内涵的探讨研究须结合原文及临床实际操作,分为“柴胡汤类方”与“泻心汤类方”分别分析。“柴胡汤类方”由于柴胡用量为“半斤”,体积较大,需加大量水方可有效煎煮,去滓再煎意为浓缩药液;“泻心汤类方”去滓再煎目的在于减轻生半夏之毒性,去其毒性,而存其效用。对于张仲景学说的研究要从原文及临床实际出发,不可臆度揣测,方可了解张仲景原意,提高临床使用经方之疗效。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云飞 《新中医》2007,39(12):64-65
半夏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创立,《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哕下利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原文讲:“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方《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五六日,邪传于里,实为柴胡汤证,但是医者误用下药,而出现心下满而不痛,或兼寒热错杂、呕吐、肠鸣的痞证。《伤寒明理论》“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柴胡汤类方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而来,都包含柴胡、黄芩药对。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汤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汤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汤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应用柴胡汤类方辨治肝癌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柴胡汤类方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15.
综述寒热并用经典名方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寒热并用方剂,如泻心汤类、柴胡汤类、承气汤类等。临床实践表明,寒热并用的中医经典名方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可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联合化疗可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李艳蓉 《河南中医》2006,26(8):10-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干姜、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处方用芩、  相似文献   

17.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用治柴胡汤证误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证。黄海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行医二十余载,学贯中西,临床辨  相似文献   

18.
何者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病者,此为痞,柴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原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口腔溃疡、泄泻、呕吐、消化功能紊乱等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是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心下痞”“胃脘痛”等消化道疾患的主要方剂之一。现就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作用机制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自19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