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MRI征象,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及椎管等变化,并与X线平片及CT片进行比较。结果:椎体结核早期.MRI上可见椎体形态正常,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椎体终板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可见囊状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或少量脓肿形成。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MRI对病变椎体病理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MRI可清晰最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及受累椎管狭窄程度.并有助于与椎体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X线平片(n=18)、CT(n=20)和MRI(n=10)表现。结果 X线平片正确诊断15例,CT正确诊断18例,MRI正确诊断8例。X线平片、CT和MRI均能显示关节周围及关节内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游离体;X线平片和CT均可显示游离体的钙化;MRI可显示早期软骨游离体;CT和MRI可发现关节腔积液。结论 X线平片、CT及MRI均能诊断本病,CT和MR检查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检出的病灶和征象。  相似文献   

3.
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体肿瘤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对较典型的椎体转移瘤,根据X线平片及CT扫描常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对推体骨质破坏同时软组织受累者需与结核相鉴别。我院1989年6月至1996年5月有8例经临床诊断为推体肿瘤,而CT扫描诊断为结核。作者将其X线及CT征象做了分析,着重探讨脊椎肿瘤,尤其是椎体转移瘤与椎体结核在CT扫描上的鉴别要点,并强调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的必要性。至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附表。1.2X线检查8例在CT扫描前均做了X线检查,5例椎体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2例椎体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间或有斑点样致密外观,1例是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70例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纽约标准分级。结果70例中,0级0例;l级X线平片4例,CT 11例;Ⅱ级X线平片10例,CT 15例;Ⅲ级28例;Ⅳ级16例(Ⅲ、Ⅳ级病变X线平片和CT分级相同)。结论X线平片、CT在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在早期病变发现、分级和疗效判断方面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X线、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X线发现病灶188例,其检出率94%(188/200),CT发现病灶200例,其检出率100%(200/200).脊柱结核X线及CT表现一致,即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冷脓肿形成.CT尚可观察X线难以现察的椎管、脊髓受累情况.结论: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其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不难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特点。[结果]由于病理上骨组织成分的不同,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和CT上可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丝瓜络样、磨玻璃样密度的改变。[结论]大多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X线片可显示病变的整体观,但CT可从横断面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比邻组织的关系,同时可测量CT值,在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1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椎骨的溶骨性、虫蚀样、斑片状碎骨片样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状钙化寒性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累及椎管,韧带下型等是脊柱结核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结论脊柱结核CT诊断优于X平片,可直观显示椎旁脓肿及椎间盘等改变。脊椎骨质破坏形态多样,但仍有其典型CT影像特征,须与脊柱其他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要点。[方法]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诊断为新鲜骨折23例(64%),陈旧骨折13例(36%)。椎体前高降低(或楔形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在X线片、CT上,陈旧的骨折椎,常有终板硬化、骨质增生;新鲜骨折椎,可观察到骨折线。在核磁共振检查上,新鲜骨折椎表现为T2高信号,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67%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鉴别出新鲜或陈旧骨折;33%病例,需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进行鉴别。[结论]椎体楔形变基础上伴骨硬化、骨质增生,提示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有外伤史,伤后胸、腰背疼痛,且局部叩、压痛与影像检查发现的骨折水平相符时,应高度怀疑新鲜骨折;从X线片或CT上观察到清晰的骨折线,核磁共振上观察到T2脂肪抑制相高信号,可确认为新鲜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平片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及胸椎X线平片表现。结果生理曲度改变,椎体侧摆及侧弯共84例;脊柱不稳13例;胸椎棘突旋转偏歪13例;椎间隙变窄28例;椎体及小关节退变19例。结论X线平片检查是一种简便、直观的方法,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正确诊疗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35例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结果 多层螺旋CT扫描对局限性线样骨折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平片,而且三维重建可以更全面、立体地观察骨折全貌及伴随病变的特征,弥补了X线平片和轴位CT扫描的不足. 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特征,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6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方法与结果  6 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1~ 8年。 58例出现 10 9项并发症 ,以疼痛最多 (58例 ) ,假体松动 (2 6例 ) ,髋臼磨损 (9例 ) ,人工股骨头术后脱位 (3例 ) ,切口感染 (3例 ) ,关节周围骨化 (3例 ) ,及其它。结论 认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手术操作、金属假体质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并对防止或减少这些并发症提出一些手术经验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mm和30.0±2.1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mm和16.0±1.4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行前路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21例(42侧)C1和C2成人骨标本,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 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 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 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路经枢椎体至 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 AAOJ)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后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32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行寰枢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与AAOJ内固定的相关指标,并观察寰枢椎部件固定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安全空间.结果 寰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L)为(21.5±3.7) mm,寰椎部件固定螺钉外倾角(d)为(12.9±4.8)°,寰椎部件固定螺钉下倾角(δ)为(3.0±1.2)°.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长度(S)是(28.6±3.7) mm,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外倾角度(β)是(22.6±4.3)°,枢椎部件固定螺钉的下倾角度(θ)是(15.8±2.6)°.结论 固定人工寰齿关节寰枢椎部件的螺钉通道与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受解剖结构之间有安全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订并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以降低髋膝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方法 建立多学科团队,参照相关诊断指南构建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包括术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筛选去定植,备皮器具选择及皮肤准备流程优化;术中手术环境与植入物管理,伤口冲洗与体温控制,止血与输血管理;术后引流管留置、夹闭时机控制,伤口预警管理。选取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住院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6例和观察组251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结果 观察组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为0.40%,对照组为1.77%;观察组住院时间(11.86±5.58)d ,对照组为(12.20±6.8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7 d行走训练疼痛指数为(2.72±0.99)分,对照组为(3.59±1.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的构建,融入了多项护理应对策略及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行走训练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Acta orthopaedica》2013,84(2):252-255
Seven partients have been operated for significantly reduced motion in a knee. A standardized operative technique is described. Excision of scar tissue in the recessus superior, patellofemoral joint and anterior part of the tibiofemoral joint was necessary in all cases. But most important was the release of the retinacula and the sliding mechanism o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side of the joint. the mean gain in motion was 76°. the result was excellent in three patients and good in four. There were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吻合血管的跖趾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足部跖趾及指间关节移植修复手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1993年4月至2010年11月,分别对4例掌指关节及5例近位指间关节和3例掌指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跖趾关节、近位趾间关节或同一足趾的跖趾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移植进行修复. 结果 12例关节移植均全部成活,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时间为5~ 10周,术后随访时间为4~ 28个月.移植关节均无明显骨及关节的退变.其修复后的掌指关节伸屈活动为0°~70°,近位指间关节的伸屈活动10°~90°,参照关节活动度TAM/TAF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其愈后功能恢复比较满意,关节活动能达到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足趾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关节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足趾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关节功能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对14例18个手指创伤性关节强直采用吻合血管的不同术式足趾关节移植修复病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足趾关节和手指关节解剖结构的差异、移植关节禾建立完整的动力和稳定系统、术式的选择与操作不妥、关节固定时间过长等是影响重建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本组病例随访1.06-5.10年,平均2.94年。全部移植关节均骨性愈合,除2例关节半脱位、2例掌骨向背侧稍凸起外,余关节形态、结构均正常,外观与长度亦正常。关节活动度平均伸为9°,屈为79°。结论 熟悉供体关节与手指关节解剖结构的异同点、移植关节结构和功能单位的完整建立、改良手术方法、供体小关节神经的携带与修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