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临床药物》2012,(10):I0004-I0005
1商品名Firdapse2发与上市厂商本品为由BioMarin公司开发的钾通道阻断剂,2010年4月首次在英国上市。3适应证本品为一种钾通道阻断剂,适用于有兰伯特一伊顿肌无力综合征(LEMS)症状成年患者的治疗。4药理4.1作用机制本品可阻滞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从而延长细胞突触前膜去极化。动作电位延长后将激活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增加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随着神经末梢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引发末梢中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该作用可增强胞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递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GRM1)表达于神经元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并通过触发释放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经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最终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可塑性以及参与神经递质释放  相似文献   

3.
突触前受体的存在及其生理功能已被充分研究。突触前膜上的受体能调节递质的生物合成和释放,起负反馈作用。近年来对多巴胺(DA)系统突触前受体调节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DA神经原生物合成的调节有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机理。前  相似文献   

4.
GABA_B受体对牛磺酸调节突触体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牛磺酸 (Tau)调节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Asp、Glu、GABA的释放的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从GABA受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方法 将 phaclofen、biculline、baclofen加入悬浮有突触体的KRB液中 ,氨基酸测定采用Dans Cl柱前衍生 ,高效液相测定。结果 Tau对GABA释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被Phaclofen所拮抗 ,而它们对GluAsp的释放均无影响。结论 Tau抑制去极化引发GABA的释放是通过激发突触体前膜GABAB 受体而起作用的 ,同时还作用于Asp、Glu神经末梢的突触体前膜 ,从而抑制去极化引发的Asp、Glu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 (EAAT)位于突触前膜、突触囊泡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它们对于兴奋性氨基酸的再循环 ,兴奋性信号的终止以及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兴奋性毒性损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EAAT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结果为神经络末突触前部内突触小泡显 著减少并靠近突触前膜,线粒体肿胀并嵴脱落呈变性空泡;ChE组化染色早期无改变,晚期活性降低;轴浆内Na~+减少,Ca~(2+)增加;神经纤维中cAMP增加,cGMP及游离CaM减少。表明1-烯丙基氯-3可致轴浆内Ca~(2+)增加。Ca~(2+)增加,一方面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结合;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牛磺酸(Tau)调节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Asp、Glu、GABA的释放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GABA受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方法 将phaclofen、biculline、baclofen加入悬浮有突触体的KRB液中,氨基酸测定采用Dans-C1柱前衍生,高效液相测定。结果 Tau对GABA释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被Phaclofen所拮抗,而它们对Glu Asp的释放均无影响。结论 Tau抑制去极化引发GABA的释放是通过激发突触体前膜GABAB受体而起作用的。同时还作用于Asp、Glu神经末梢的突触体前膜,从而抑制去极化引发的Asp、Glu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胡刚  秦伟 《药学学报》1997,32(4):241-244
用蔗糖-Ficol梯度不连续离心法制备大鼠纹状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研究多巴胺(DA)受体对突触前和突触后膜Na+,K+-ATP酶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DA(10-8~10-5mol·L-1)显著抑制突触后膜Na+,K+-ATP酶的活性,单独用选择性D1(SKF38393)或D2(LY171555)受体激动剂均无抑制作用,而当二者合用时则产生与DA相似的抑制效应。DA对Na+,K+-ATP酶的抑制效应可被单独用选择性D1(SCH23390)或D2(spiperone)受体拮抗剂而逆转。相反,DA却能显著激活突触前膜Na+,K+-ATP酶的活性,单用spiperone即可逆转此激活效应。结果提示,突触前和突触后DA受体对Na+,K+-ATP酶的调节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的不同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化学传递学说的基本概念: 左旋多巴(L-DOPA;下简称多巴)治疗震颤麻痹症(巴金森氏病)是化学传递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按照化学传递学说,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衔接处称突触(Synapse),它可分为三部分:即突触前部分和突触后膜以及它们之间宽约150~200埃的突触间隙。已经证明,信号从同一神经细胞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是靠电的,但从一个神经细胞传向另一个神经细胞则需要一种化学物质来作媒介,这种物质称为介质(图1)。它们由突触前末梢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  相似文献   

10.
氨酪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可以发挥生物学活性。突触间隙内的GABA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细胞间信号的传递。位于突触前膜上的γ-氨基丁酸转运体(γ-aminobutyric acid transporter,GAT)可以逆浓度梯度将GABA重吸收回细胞内,因此可以维持突触间隙内GABA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川楝素对大白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春生 《药学学报》1982,17(6):407-412
本实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鼠肌注川楝素后,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的改变。给药后3小时,在突触前看到明显的结构改变,主要是突触小泡数量显著减少。其次是长管形泡增多、自噬体样结构经常出现,以及线粒体较分散、较趋近于突触前膜等。川楝素对突触后结构的影响则不明显。仅看到部分神经肌肉接头在接头区有肌原纤维Z-线消失和Schwann细胞突起伸入突触间隙的现象。本实验可能为阐明川楝素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点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 JEM—120EX 透射电镜观察脑瘫患儿脑组织各部位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证明,脑干神经核、皮质、灰质团块的神经元结构有显著的溃变性改变。白质中可见神经纤维变性及髓鞘分离现象,电子密度不均呈节段性改变。前庭、下橄榄核、迷走神经核、上丘、基底节、桥脑、小脑、皮质运动区也有组织学改变。Ⅰ型突触多见,Ⅱ型突触少见,突触前突起中应有的细胞器少见,小泡减少,突触前、后膜电子密度不均。婴儿围产期的损伤导致脑出血、缺氧认为是脑瘫的原因,所见的组织改变为损伤性修复的结果,表现的均为膜性结构变化。此结果可供临床治疗脑瘫作为参考,并为将某些药物列入治疗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阻滞剂的作用机理,基本上是竞争性抑制。真正对心脏和血管疾病呈现疗效的阻滞剂,主要的只有突触后膜α_1受体阻滞剂、突触前膜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四种。各类阻滞剂间的差别很大,在化学结构上千差万别,在作用机理上也各有千秋,可是它们却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14.
在不均匀牵张的大鼠离体膈肌标本上,同时记录同一终板的小终板电位(MEPP),终板电位(EPP)和微电泳外源性乙酰胆碱(ACh)诱发的乙酰胆碱电位(AChP)。以AChP幅度为突触后膜兴奋性大小指标,对MEPP和EPP进行校正;以量子含量M和二项统计参数即刻可释放量子贮存n及平均量子释放机率P为突触前递质释放指标,定量观察了新霉素(neomycin)对突触前和突触后的作用。结果表明新霉素(30μmol/L,100μmol/L)作用20min,对AChP,MEPP无影响,M_l,M_x,n和P明显下降,串EPPs(50Hz)出现脱落现象,表明此浓度下的新霉素对接头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突触前诱发的递质释放,对自发释放的量子大小并无影响。其机理可能是新霉素拮抗Ca~(2+)内流,减小n和P,从而降低诱发的递质释放。  相似文献   

15.
<正> 1974年,Langer根据解剖部位,将α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_1和α_2两种亚型,即神经末梢突触后膜α受体称为α_1受体,突触前膜α受体称α_2受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又发现了除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以外,突触后其它外周组织也存在着α_2受体。最近有人提出在某些组织,部分突触前膜α受体可能属于α_1受体。可见在同一组织可能存在着两种α受体,仅以解剖部位来区分两种α受体较为混乱,不能确切地表示受体的特征。目前则是根据α受体对阻断剂及激动剂的相对活性和亲和力的异同,可分为α_1和α_2两种亚型。α受体对其兴奋剂及阻断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梭曼引起神经肌接头突触后膜持续性去极化(SD)的产生机制。方法 不均匀牵张肌肉标本上,采用传统的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 随着梭曼浓度(3.0-0.05)μmon/L的降低,在其所引起的SD过程中,小终板电位(mEPP)的出现逐渐提前,并且频率也逐渐增高。当梭曼浓度降到0.05μmol/L时,在SD的平台期、复极期及复极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频率显著增高的mEPP,反复给予膈神经短暂的串刺激或给予一个长时程的串刺激,当刺激落到SD的复极期,均可产生小幅度的终板电位(EPP)。结论 梭曼引起的SD过程中,突触后膜烟碱受体没有完全失敏,SD的产生可能主要与突触前递质翻译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AMG-1和腺苷对大鼠脑突触体谷氨酸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岚  冯亦璞 《药学学报》1993,28(12):881-885
观察了腺苷类化合物AMG-1对大鼠脑突触体前膜谷氨酸(glu)释放的影响。AMG-1在0.1~0.3 mmol·L-1能明显抑制突触前膜Ca2+-依赖性glu的释放,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其作用强度与腺苷基本相似。提示AMG-1对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它激活腺苷A1受体,从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硫化氢(H2S)对老龄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20月龄,体重500~7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Na HS组(N组)、生理盐水组(S组)。N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H2S外源性供体Na HS(28μmol/kg);S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不行任何处理。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致急性脑梗死模型。于急性脑梗死后第1~5天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进行测试,记录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于急性脑梗死后1、3、5 d(T1~T3)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取海马组织,电镜下定量测定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各项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M组、N组和S组大鼠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CA3区突触数减少,间隙增宽,突触后膜致密物厚度变薄,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P<0.05);与M组比较,N组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海马CA3区突触数增加,间隙变窄,突触后膜致密物厚度变厚,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突触界面曲率增大(P<0.05);与N组比较,S组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CA3区突触数减少,间隙增宽,突触后膜致密物厚度变薄,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P<0.05)。结论 H2S可改善老龄急性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CA3区突触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突触前受体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突触前受体存在的证据、分类、调节和临床意义。突触前受体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突触前自调受体和旁调受体;抑制性和易化性突触前受体;G-蛋白偶联型和离子通道型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调节递质释放的机制,可能与钙通道、钾通道及囊泡释放复合物的调节有关。通过研制合适的突触前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适度调节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可达到控制或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精神疾患、阿尔茨海默病、心肌缺血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ANS为荧光探剂研究了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对突触体膜表面性质的影响。这两种带α-氰基的Ⅱ亚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可进一步增强ANS-突触体膜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双倒数作图分析表明,这一效应是由于膜上ANS 的结合量增加,而不是ANS 的荧光量子产率改变所致。通过Scatchard作图分析测知ANS-突触体膜复合物的结合常数(n,Kd),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可增加突触体膜对ANS 的结合容量和亲和力,这是膜表面负电荷密度降低的结果。这一效应与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对膜脂流动性的影响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