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郑州地区人群骨密度异常分布的情况,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从10 860名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20~69岁人群,用X线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的骨密度.结果 郑州地区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50岁女性骨密度值有明显加速下降现象,而男性无加速下降现象;≥50岁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各组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复查骨密度可及早发现骨质异常并有效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由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最先报道[1].以行动缓慢,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点.患者常伴有慌张步态,起步困难,冻结,姿势不稳等步态障碍.一项120例步态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帕金森患者占12%[2].近年来,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70.7/10万人.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全球已有超过400万帕金森病患者[3].发病1~5年后,致残率为25%,5~9年更高达66%.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步态障碍.此外,Cox生存分析表明,步态障碍与高死亡风险率相关[4-5].以往对于步态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采用有创性动物实验.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禁锢.本文就DTI在帕金森患者步态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3.
女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据估计,50岁以上的女性,4000万患有骨质疏松症,130万发生了骨折。70岁以上的女性有40%的人发生了骨折,15%为髋关节骨折。髋关节骨折增加了肺炎和栓塞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分型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骨小梁的减少或退化而致,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多见于闭经后的女性,Ⅱ型多见于老年人,又称继发性。Ⅰ型骨质疏松症,病因不明,但与雌激素减少有关,绝经后的第一个5~10年中,每年的骨质丢失为3%~5%。此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补充,将会丢失骨皮质和骨髓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人群504例,男性189例,女性315例,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结果:根据检测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率较低,早期检测骨密度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黔江区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应用美国 LUNAR Prodigy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XA),测量1110例(男483例,女627例)20岁以上黔江区居民腰椎正位(L1~4)骨密度(BMD)。结果(1)黔江区健康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4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5~39岁年龄组。女性4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1),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5)。(2)黔江区50岁以上健康男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3.2%,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男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4.9%。女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8.5%。(3)与其他年龄组比较,50~54岁组、55~59岁组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P <0.01),但6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50~54岁、55~59岁组同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 <0.01)。结论(1)黔江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形势严峻;(2)减少女性 OP 患病率,围绝经期干预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重庆市南岸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以早期进行一、二级预防。方法选取南岸区6个社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共813例,年龄40~84岁,按年龄分为4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腰椎椎体骨密度值。结果中老年男性、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步丢失,出现骨质疏松,其中腰椎发生的骨量丢失最快。男性与女性在40~50岁组中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6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中老年女性患者在50岁以后易患骨质疏松症,而男性则在60岁以后进入骨质疏松高发期,不同性别人群应针对病因,加强锻炼,做好骨质疏松症的一、二级预防,防止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提前做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及经济消耗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资料统计,在我国6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0%-70%,男性为25%-30%。北京地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高达15%。因此,骨质疏松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威胁我国老年健康的重要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对34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
赵超  李忆琴  徐蕾  肖文  彭海军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097-1099
目的调查个性化的中、低热量饮食配合有氧代谢运动对成年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减肥效果。方法根据肥胖程度为每例惠者设计个性化的中、低热量均衡饮食和有氧代谢运动方案并进行详细指导和督促执行,于强化生活干预治疗3月后评估减肥效果。结果完成研究的399例成年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的体重、腰围和体重指数均显著降低,男性体重平均减少5.5%,女性减少6.3%。体重的减轻以脂肪为主,男性脂肪的减少为原脂肪量的18.9%,女性为14.4%;而去脂体重则无显著变化。结论个性化的中、低热量均衡饮食和有氧代谢运动是减肥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人群中腋臭的患病率,为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部分学生(汉族)和永州江华县清塘壮族自治乡的壮族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腋臭平均发病年龄14.5岁,汉族患病率为6、93%,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7.33%、6.31%;壮族人群患病率为13.0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1.76%、14.91%。男、女间的患病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汉族与壮族间的患病率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97%的患者承认有明显的家族史,1%的患者否认家族史,2%的患者对其家族史不清楚。结论腋臭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汉族与壮族存在显著性差异。家系分析表明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指由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引起的尿急、尿频和/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据资料显示逼尿肌收缩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从3%~43%不等,超过70岁的女性发病率高达50%,是老年女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较棘手。我院自2003年1~12月对37例OAB患者进行盆底电刺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可穿戴设备分析双脚运动参数,评估光线视觉提示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表现冻结步态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3±7.8)岁,HY评分为3级。患者穿戴便携式设备在引导光线开和关两种状态下直线行走,并记录步长、步频、步速、最大冻结指数(FImax)和平均FI(FIavr)等步态特征参数。结果:引导光线开时,有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长、步频、步速、FImax和FIavr等特征参数较引导光线关时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穿戴设备可用于评估冻结步态,光线视觉提示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冻结步态。  相似文献   

12.
<正>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质减少而易发生骨折。骨质减少见于正常人体的衰老过程,但其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较为明显,以致低于骨折发生的阈值。骨质疏松症系由于绝经后骨质减少过速或虽骨质减少速度正常,但骨质发育尚未达高峰所致。骨质疏松症为老年妇女最常见的骨骼疾病。由本病致残、致痛、早亡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数最也将增多。许多研究者认为该病可以预防,而运动  相似文献   

13.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步态障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率接近50%。为有效应对和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冻结步态,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十分重要。该文介绍了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常见评估工具的应用现状及特点,并探讨各工具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为正确地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皮肤瘙痒症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此症老年人患病率在48%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多见于冬、夏两季。皮肤瘙痒范围不定,可局限于身体一、两处,也可广泛发生。发痒的程度不定,间歇出现或连续出现均有。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皮脂腺萎缩,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引起的。单纯性皮肤瘙痒多以门诊治疗为主,家庭护理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观健康人群中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7月该院健康体检者40 03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 393例,女16 638例,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白细胞减少者中年龄、性别、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减少与缺乏的情况。结果表观健康人群中白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为1.22%(490/40 031),男性为0.37%(151/40 031),女性为0.85%(339/40 031),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平均年龄较大,≥60岁与60岁的人群发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间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者中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有206例,占42.04%(206/490),而白细胞减少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有21例,占4.29%(21/490),合并血红蛋白减少者有71例,占14.49%(71/490)。结论白细胞减少症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2%,女性发病率更高,≥60岁与60岁的人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减少人群中,女性比男性白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要高,伴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年龄、性别、绝经分组调查身高、体重、骨折、女性月经情况等资料,采用DEXA进行腰椎、股骨骨密度检测.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5);男女比较差异无明显性.腰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中青年与老年比较差异无明显性.股骨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绝经组明显高于未绝经组(P<0.01);男女比较差异无明显性. 结论 MHD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性别差异小,发病年龄较早.MHD患者股骨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更严重且骨折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中国很多学者对不同地方做过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抽样调查仍相对缺乏,目前的文献仍不能很好地全面描述国内骨质疏松症的总体流行病学趋势。 目的:对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的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骨质疏松症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2000至2013年发表的有关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的文献进行归纳和统计学分析。提取资料中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段分别进行汇总,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对32篇文献进行分析,提取40岁以上人群样本总量58254例,其中男26844例,女31410例。中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13.2%,其中男性11.8%,女性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随年龄增加,男性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逐渐增加,男性增长则相对平缓,女性进入50岁后,患病率明显增高。从Lumbar,Neck,Troch,Ward's 4个检测部位来看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北方地区以 Lumbar 检出率最高,可能与北方地区重体力活动相对南方地区多,加速了腰椎的退变有关。南方地区以Ward's检出率最高,有待进一步研究。男性人群中近5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明显增加,女性人群中近5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明显减小。提示中国为骨质疏松高发地区,开展骨质疏松宣传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国立卫生实验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0年3月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女性为90%,男性为61%,在全世界居常见病第六位WHO视骨质疏松症为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二大致死的健康照顾问题。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渐深入。本对骨质疏松症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作为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的骨质疏松症(以下简称OP),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两亿人患OP,其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我国约有OP患者6000~8000万。据北京调查资料,老年女性OP的患病率为60~70%,大大高于同龄段的男性。OP已成为当代老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和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病人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可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根据报道约有1/2至2/3的糖尿病病人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有近1/3的患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OP)。所以说骨质疏松症也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且已构成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早在1948年Albright,首先报道了在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并发骨质疏松症。随着骨矿含量检测技术的发展,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Pastor研究报告了1型糖尿病62例发现在股骨颈、ward三角区,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72%,我国李钟范、郭燕等报道糖尿病患者其骨质疏松病发病率分别是54.8%和5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