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选择性的丢失、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的形成、内皮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认为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瘦素(leptin)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其血清以及眼局部浓度有显著变化,从而提示两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有着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年来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改变上,对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研究较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学者提出DR的主要发病机理可能不仅是视网膜血管本身,而且与血管周围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组织关系更为密切.视网膜的神经元和/或神经胶质可能对长期的高血糖影响特别敏感,微血管损害就成为其代谢紊乱的继发结果[1].近年大量临床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DR临床发病前,起源于神经网膜内层的振荡电位视网膜电图波振幅下降,潜伏期延长,其异常早于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异常.应用持续固定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发现,DR病变前期和/或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和双极细胞功能已发生异常.实验动物研究也显示,发生DR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苗勒氏(Müller)细胞已出现凋亡[2].有学者推测,糖尿病因耗尽了神经元所依赖的神经营养因子而导致DR的发生[3],神经网膜、神经细胞与DR的关系探讨成为目前DR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与DR神经网膜关系密切RGCs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细胞因子E-选择素的水平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检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及健康体检者血清E-选择素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DR组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R组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明显高于NDR组(P0.01)。结论E-选择素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检测E-选择素水平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E-选择素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由于DR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建立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DR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欧美各国4大致盲眼病之一。国内近年资料表明,糖尿病患病率大约为1%,1/4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5%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仍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由于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视功能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确切机制尚不明了.在欧美地区,DR已成为成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当今影响人类健康且与年龄相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DR属于一种因糖代谢异常环境下,眼底视网膜细胞发生炎性反应的病变。本综述简述了DR的发病机制,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认为只有更深入了解一些DR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生理机制,才能更好地研究和预防DR。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视网膜微血管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会逐渐加重,最终将导致失明。该病早期未见明显的异常症状,累及黄斑部时可呈现程度不同的视力下降。DR的发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过程,目前它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诸多专家学者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存在相关性关系,IGF-1对DR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IGF-1的异常调节在DR发病进程中饰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岚君 《医学综述》2008,14(3):F0002-F0002,F000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DR的发生和发展与生长因子过度表达、高血糖、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异常、糖基化蛋白终末产物、多元醇通路、遗传等诸多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对多元醇通路的增加、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过量生成、蛋白激酶C的激活、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免疫炎症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多种假说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具有特征性的眼底改变。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致盲眼病之一,中医药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就激光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药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罗惠辛 《重庆医学》2006,35(19):1817-18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能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期进一步寻找DR发病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协同的多途径、多阶段的综合过程.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和氧化应激及自由基、多元醇途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治疗中风险与疗效并存,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研究热点。现代医学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开展,主要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及高血脂、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产物的堆积、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细胞因子等角度进行研究。目前西医学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ACEI类及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法等治疗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亦有一定的疗效。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了视力,提高了生活质量。该文通过阐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措施,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独特见解及治法治则,期望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和视网膜病变程度.方法 对200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对所有患者眼底进行扩瞳检查视网膜的表现,进行分型,分析.结果 200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随发病时间越长,其发病率高,病变范围广、深、严重.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该病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生成.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Müller细胞可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并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视网膜Müller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进展之间的联系以及目前对Müller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5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4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24例,以及正常对照纽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和Ang-2水平.结果 NDR组、BDR组和PDR组患者血清VEGF和Ang-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BDR组患者血清VEGF和Ang-2水平明显高于NDR组患者,且PDR患者血清VEGF和Ang-2水平又明显高于BDR组患者(P<0.05).血清VEGF与Ang-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VEGF和Ang-2均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华新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3-08~ 2014-08间随机抽取本科门诊就诊并确诊的2型DM患者200例进行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患者年龄30岁~85岁.结果:2型DM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是:Logit (P)=2.437X1+ 2.414X2+1.103X3+ 0.694X4+1.010X5+1.099X6+1.086X7+1.502X8+1.613X9-5.029.其中X1-X9分别代表性别、病程、2型DM视网膜病变家族史、HbA1c、血沉异常、胆固醇异常、收缩压异常、舒张压异常和体重指数异常.结论:深圳市龙华新区2型DM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尤与性别、病程、2型DM视网膜病变家族史、HbA1c、血沉异常、胆固醇异常、收缩压异常、舒张压异常和体重指数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00名健康人(对照组),108例糖尿病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非糖网组),108例糖尿病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糖网组)进行眼球结膜和甲皱微循环的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眼球结膜和手指甲皱微循环,在微血管、微血流及微血管通透性三方面均有明显的障碍。但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微血管和微血流的异常发生率高于手指甲皱。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通透性的异常发生率明显地高于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但两者微血管形态的异常没有明显的差别。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眼球结膜微血流流态的障碍更为严重。上述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而这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体检公务员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2年1-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1 526名公务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并进行常规眼科检查等.结果 研究对象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5.66%(239/1 526),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2.64%(78/23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同时患高血压、高胆固醇、肾功能异常等全身异常的几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