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发酵液虽经过滤,滤液中还会残留或重新析出少量蛋白质等的微粒。滤液澄明度不高会影响下游净化装置(如离子交换、纳滤,结晶及萃取等)的效率与产品质量。本文介绍的“助滤 刚性高分子精密微孔过滤”的新技术可明显提高滤液的澄明度。文中简述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Longhurst等在本期《Transfusion》中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对微聚物过滤器的应用仍有争论。该文报道了将已保存5天的血液过滤后在体外进行研究的结果。上述研究提示,将过滤血液用于新生患儿时,有潜在的副作用。提倡使用过滤器已有十余年,因为这是作为输血后防止血管被微粒物质堵塞的一种方法,这种微聚物包括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纤维蛋白,其颗粒的大小可通过常规的170-μm孔径的血液过滤器。这种微聚物需有白细胞层存在才能形成。贮存的每单位血中微聚物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1 简述 JPF型膜折叠式空气除菌过滤器为第三代的空气除菌过滤器。80年代初,上海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研制的NF型金属过滤器由于不能再生很快被第二代空气除菌过滤器——JLS型金属过滤器所代替。JLS型高效金属过滤器是由不锈钢外壳和许多支管状的过滤棒所组成。过滤介质为金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心血管等疾病,存在多种药物混输引起不溶性微粒的现象,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建立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检测的方法,并确立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及经过滤器过滤后的微粒变化。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及对医嘱中与丹参酮ⅡA配伍的心血管药物品种以及混合配制情况进行综合归纳。按临床操作规程配置输液,采用光阻法,用GWF-8JA激光微粒分析仪对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结果测定了不同药物配伍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各配伍液中≥25μm和≥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增加,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程度有别,经过滤后微粒有大幅减少。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即微粒增加幅度较大,超过《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混合溶液经一次性输液器过滤器过滤后微粒有大幅减少,但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可能有所下降,以上情况值得临床工作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5.
一、间歇式压滤的操作周期间歇式压滤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开始进料,滤浆充满整个过滤器; 2.滤饼在过滤介质上形成、长大,直至充满整个过滤器或进料流速降到某一允许的最低值为止; 3.停止进料,排尽滤液,洗涤或吹干滤  相似文献   

6.
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1]。日常输液中,输液管末端安置的过滤器可以有效过滤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但是,临床麻醉过程中大量药物是经过安装在输液器和留置针中间的三通直接推注进入体内,这部分药液是未经过滤过的,其中的不溶性微粒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着重阐述在临床麻醉用药中使用过滤式静脉留置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微过滤是一种发展最早,应用领域最广的过滤技术,通常用于过滤气体和液体中0.1~10μm 的各种微粒、细菌等,微过滤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食品等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微过滤在医药工业中主要用于除菌、澄清和去除微粒。通常孔径~0.1μm 的用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与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检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与一次性带静脉输液针头注射器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方法采用超净工作台,ZWF-4B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将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溶解配入氯化钠注射液中,用微粒分析仪测定,取平均值。随机抽取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一次性带静脉输液针头注射器尾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微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输液管道与静脉输液针衔接口下端或独立静脉输液针头衔接口下端设置过滤器装置更科学,给临床治疗提供安全和方便。  相似文献   

9.
于晓楠  厉曙光  李欣  张晶 《上海医学》2008,31(3):191-194
目的了解一次性重力输液器及药液过滤器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及在不同条件下浸泡、过滤实验中微粒的脱落情况。方法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选择离子监测方式(SIM)对样品进行检测,采用GWF-7J微粒分析仪对样品微粒进行检测。结果一次性重力输液器药液过滤器中酞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溶出的最高含量为1.28μg/L,阳性检出率为9%;在不同室温、过滤量和浸泡时间条件下,微粒脱落、滤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粒脱落的最大值为(63.7±1.8)个/mL,最小值为(0.3±0.1)/mL;微粒滤出的最大值为(4.6±0.3)个/mL,最小值为(0.4±0.3)个/mL。结论一次性重力输液器中的增塑剂和微粒可经输液途径进入人体,可为制定增塑剂和微粒脱落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精密过滤输液器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临床肿瘤化疗患者,使用化疗专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时,患者皮肤局部、血管及全身反应情况。方法60例肿瘤需进行静脉化疗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器,并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滤除药液中微粒,减轻肿瘤患者化疗时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输液安全,顺利完成化疗疗程。结论肿瘤化疗患者选择合适的精密过滤输液器,减轻化疗对患者的损害,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多数医院为了适应临床上的需要部建立了制剂室。要保证其制剂的质量,药液的过滤是一个关键因素。现在国内过滤药液大多采用功能单一的砂滤棒脱炭粗滤,再用微孔滤器精滤。此法缺点较多,如砂滤棒易脱砂、有可溶性金属离子、有微粒泄漏现象,滤孔易堵塞,过滤效果不稳定。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易清洗多功能过滤器(下称过滤器)。经试验证明该滤器新型实用(已批准国家专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西欧化工装备市场上出现一种平板压力过滤器,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其主要特点为全密封操作,特别适用于有毒、有腐蚀物料的过滤。滤液清晰,自动卸渣,可加热冷却,更换滤布方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压滤器。  相似文献   

13.
输液中大多肉眼看不见的不溶性微粒会进入血管,从而造成不良反应,如静脉炎、血管硬化、热原样反应及刺激性疼痛等.精密过滤输液器能有效阻止微粒污染,预防上述疾病,保障输液的安全性,已逐渐代替普通输液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胶塞微粒污染输液液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同一针头对不同质量的瓶塞及用不同型号的针头分别对瓶塞进行百次穿刺,计数附着在针体上的微粒数,用微粒分析测定穿刺前后液体中≥25um,≥10um的微粒数,用含胶塞微粒的液体通过带过滤器的输液器和不带过滤器的输液器后再测其微粒数。胶塞微粒的产生与瓶塞质量有关。有过滤器的输液器对微粒有很好的截留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器清除血液回收机漂洗后血液中残存肿瘤细胞的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肠肿瘤细胞LOVO和胃肿瘤细胞SGC,并采集非肿瘤患者术野血液,制成浓缩红细胞.将肿瘤细胞计数后混入浓缩的红细胞中,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观察过滤对血样中肿瘤细胞的影响并与未经过滤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过滤后的血样中未发现肿瘤细胞,而对照组血样中可见到肿瘤细胞.培养14d后观察,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血样未见肿瘤细胞生长,而对照组血样中有大量肿瘤细胞生长.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配合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去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悬液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的实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滤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防止输血反应。方法 :使用南京赛尔金BCL - 2 0 0型白细胞滤器 ,过滤储存前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 ,并比较过滤前后Hb、游离Hb、K 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 :2 7份标本白细胞滤除率平均为 99.2 % ,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 92 .4 % ,过滤前后Hb、游离Hb、K 及渗透脆性均无明显差异 ,而用此过滤器血小板亦去除 93.3%。结论 :从以上结果认为 ,白细胞过滤器可用于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 ,但不能用于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去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一种科学、安全的输液装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0例需静脉注射的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器,在进行静脉注射时,药液不经过过滤器,观察组使用新设计的双接头药液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注射,应用光阻法对冲洗液进行微粒测定,肉眼微粒按个数累计,镜下微粒取每组的平均值,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注射后的不良反应,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 观察组滤除输液微粒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静脉疼痛难忍、沿穿刺静脉走向有条状发红等静脉炎症状显著减少,(P<0.05).结论 双接头过滤输液器在滤除输液微粒、减少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输液器,具有保证病人安全、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发酵工业中,空气的除菌几乎都是通过机械过滤的方法来实现。过滤器一般有:以纤维状或颗粒状介质为过滤床的过滤器、及以微孔滤纸、滤板、滤膜为介质的过滤器二种。通常的过滤介质有棉花、活性炭、玻璃纤维、超玻璃纤维纸、石棉板、烧结材料、及新型微孔薄膜(孔径为0.1~0.45[微米])等。在烧结材料中,目前已为国外使用的聚乙烯醇(P.V.A.)烧结基板,经过耐热树脂处理后,由于其加工简单、微孔多、间隙中等、过滤效率高而作为高气流速度型过滤介质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用不同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全血和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床边过滤与储存前过滤相同点: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原理相同:主要是阻滞、架桥、拦截、吸附等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ALT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I/II)的危险[2]。不同点:床边过滤对血液储存时间上却没有规范性要求,与一次性输血器连接,是一个开放暴露的过程,容易增加污染机会。储存前过滤:我站从采血之日起一般不能超过5d全部过滤完毕,将血袋与过滤器用无菌接口机连接,可视为封闭式操作。结果床边过滤增加了一次血液开放过程,在环境和盐水流速控制方面已存在隐患,所以床边过滤质控方面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这将是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降至最低;储存前过滤安全性增加,使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纤维介质来净化空气已有二千年的历史。纤维介质过滤器结构简单,使用可靠,是去除95%以上的0.1~1微米的颗粒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法。至于纤维介质过滤空气中微粒的机理和计算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四、五十年才大量进行的。本文主要介绍用纤维介质去除空气中的杂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