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93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93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36例伴发继发性细菌感染,占38.7%;33例伴发肝肾综合征,占35.5%;11例伴发消化道出血,占11.8%;29例伴发肝性脑病,占31.2%。伴发这些并发症的患者,其好转率均远低于无并发症患者,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细菌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导致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较差,临床上应合理预防并对症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改善预后,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主要由出血或感染诱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免疫麻痹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有部分与慢性肝衰竭相似,慢性肝衰竭应分为肝实质细胞损害为主型和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两类,慢加急性肝衰竭类似于慢性肝衰竭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确诊的64例抗结核药致肝衰竭患者按预后分为治疗有效组(24例)和无效组(40例),分析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4例患者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部不适、黄疸为主要症状.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年龄较大、HBV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入院时部分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异常更明显(P<0.05~0.01).结论:抗结核药致肝衰竭患者大多数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预后与年龄、有否并发症及合并慢性HBV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血清总胆固醇(Tch)水平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h)水平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本院18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ch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终前不同时段血清Tch水平的差异.结果 慢加急性肝衰竭存活组及死亡组在临终前21~40d、11~20d、6~10d和1~5d四个时段的Tch水平(mmol/L)分别为(3.41±0.97)、(3.14±0.53)、(2.36±0.45)、(2.10±0.71)和(1.91±0.65).死亡组临终前21~40d、11~20d、6~10d、1~5d血清Tch水平逐渐降低;死亡组临终前11~20d时段与21~40d时段血清Tch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ch水平与ACLF病情密切相关,随着肝衰竭病程向终末期发展,Tch水平逐渐下降,血清Tch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因此类患者病情复杂、病变快,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医疗护理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70%~80%。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将82例肝衰竭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低血糖组(45例,血糖值<3.9 mmol·L-1,轻度26例,中度15例,重度4例)及正常血糖组(37例,3.9~6.1 mmol·L-1)。分析血糖水平的变化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2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空腹低血糖者45例(54.9%),其中死亡24例,病死率为53.3%;肝衰竭晚期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为78.95%,与早、中期肝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4.01,均P<0.05);早期肝衰竭与中期肝衰竭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患者其病死率(53.33%)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3.51%),且血糖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或P<0.05)。中、重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低血糖肝衰竭患者(均P<0.05),且预后差。结论肝衰竭患者常并发空腹血糖低下,其病死率高;血糖水平与肝衰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检测空腹血糖对早期评价肝衰竭程度、指导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牙周状况,探讨肝病的严重程度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未经治疗且ALT≥2×ULN的HBeAg阳性CHB、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HBsAg阳性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各60例,采用菌斑指数(PL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牙周炎分级等指标对各组患者进行牙周状况评估。结果 HBeAg阳性三组患者牙周炎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牙周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牙周炎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80-4581
分析糖皮质激素(GC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GCS治疗,均治疗7 d。统计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血清TBil、PT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Bil低于对照组,PT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9.23%明显高于对照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治疗肝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夏刚  李显勇 《华西医学》2009,(4):916-917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含量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肝衰竭患者AFP含量的变化。方法:将回顾分析的6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最后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对比两组在不同时间AFP含量的差异,同时观察AFP含量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关系。结果:65例患者中AFP含量高于正常者53例(81.54%),存活组不同时期的AFP含量平均值均高于死亡组,有显著差别(P〈0.01)。AFP含量升高(≥300 IU/mL)主要分布在血清总胆红素〈510μmoL/mL,凝血酶原活动度〉30%患者中,随AFP含量升高,病死率下降。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AFP含量升高反应了肝细胞再生活跃,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CHBL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服务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记录统计,并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各项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分别为98.29分和94.32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9.43%,显著高于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 P<0.05)。结论 CHBLF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大大减少护理缺陷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风险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糖代谢指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沈阳维康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和不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分别有60例和133例,同时,将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患者按照糖尿病的来源不同将其分为肝源性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组,分别有27例和33例。对各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并比较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住院时间等预后相关指标。结果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和不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各项糖代谢指标及预后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源性糖尿病组患者和2型糖尿病组患者预后各指标及肝功能评分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的比较,有肝源性糖尿病组患者低于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情况,餐后2 h胰岛素值、C肽水平的比较则肝源性糖尿病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肝功能差,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预后效果差,而肝源性糖尿病和原发性糖尿病的患者预后差别不大,可以结合其糖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鉴别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IL-6、TNF-α、IL-12p70和INF-γ的清除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CBA法检测63例肝衰竭患者(29例为人工肝结合内科治疗组,34例为内科治疗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它们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有效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均P<0.05),且人工肝有效组下降的更明显,IL-12p70和IFN-γ有一定水平的上升,人工肝组IL-12p70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有效组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保持较高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2p70和IFN-γ治疗后水平下降,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工肝治疗后对IL-6、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而IL-12p70和IFN-γ却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从而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害,有助于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IL-6、TNF-α、IL-12p70和INF-γ的清除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CBA法检测63例肝衰竭患者(29例为人工肝结合内科治疗组,34例为内科治疗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它们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有效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均P<0.05),且人工肝有效组下降的更明显,IL-12p70和IFN-γ有一定水平的上升,人工肝组IL-12p70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有效组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保持较高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2p70和IFN-γ治疗后水平下降,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肝治疗后对IL-6、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而IL-12p70和IFN-γ却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从而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害,有助于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1]。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较高,尚无特效治疗手段[2],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提供精心仔细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ACLF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检测肝脏剪切波速度(LSWV),探讨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HBV)患者病情评估及预测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ACLF-HBV患者128例,收集血常规、凝血及肝肾功生化指标,同日行超声检查及LSWV测定,计算超声评分、肝病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积分。随访12周,每两周复查LSWV,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好转组85例和恶化组43例,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以临床结局及实验室指标作为金标准,绘制LSWV、肝病评分、MELD积分评估CLF-HBV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其截断值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ROC)、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LSWV总检测成功率为93.75%。入组时LSWV为(1.89±0.26)m/s,随访12周,恶化组LSWV高于好转组[(2.12±0.31)m/s vs.(1.57±0.2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LSWV 2.15 m/s作为诊断ACLF-HBV患者预后不良的截断值,其敏感性为74.8%,特异性为65.4%,AUROC为0.87,预测效能高于肝病评分(AUROC:0.69)和MELD积分(AUROC: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19)。结论应用VTQ技术评估ACLF-HBV患者预后的准确率较高,动态检测LSWV的变化对于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L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沧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HBV-ACLF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案选择的不同,分为PE组(n=40)和DPMAS+LPE组(n=40)。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28 d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HBV-ACL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DPMA+LPE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显著高于PE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6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率83.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5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末次治疗后均有变化,试验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中开展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52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患者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