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纤维结肠镜辅助下腹腔镜结肠手术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中纤维结肠镜定位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辅助完成全部7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结果: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后,3例乙状结肠息肉行单纯息肉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息肉恶变行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癌合并息肉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切除包括息肉在内的肠管)。结论:术中采用纤维结肠镜定位操作安全、定位准确,能降低因定位不准确而导致的手术失败,提高此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基结肠息肉在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联合腹腔镜手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广基结肠息肉(基底直径>2.0cm),行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结果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广基结肠息肉39例均顺利完成,其中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楔形切除27例,结肠镜辅助完全腹腔镜下部分肠管切除7例,双镜联合小切口辅助部分肠切除2例,术中病理证实为恶性者行完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3例。术后无吻合口漏和吻合口梗阻发生;有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出血,经保守治疗和肠镜下止血痊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3例失随访外,36例复查肠镜未见息肉残留、复发。结论电子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治疗困难的广基结肠息肉,是一种微创的准确治疗,对术中恶性患者改变术式灵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尤其对结肠复杂良恶性息肉的治疗是安全、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电凝切除、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部分肠壁切除、部分肠段切除及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等方法,对3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5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22例行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部分肠壁切除,其中1例在结肠镜操作过程中发生难于控制的出血,另1例造成穿孔且息肉未完全切除,也行结肠镜辅助的腹腔镜下部分肠壁切除。22例中有18例用Endo-GIA完成。6例行腹腔镜下肠段切除,其中4例因息肉基部广,游离肠段后发现血供差;2例息肉位于直肠上段,且息肉稍大。3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70~240 min;手术出血量在20~150 mL;肠功能恢复时间20~48 h。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肠瘘、肠腔狭窄、术后肠道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肠息肉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8例结肠镜无法切除的结肠息肉或结肠镜术中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联合应用腹腔镜、结肠镜,其中1例穿孔者行腹腔镜修补术;1例术后大出血者在结肠镜指引下,用腹腔镜对病灶进行缝扎止血;1例乙状结肠广基息肉在结肠镜切除病灶后,用腹腔镜缝合修补肠管;5例切除病变肠段。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完成结肠镜无法治疗的结肠息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息肉段输尿管切除术加端端吻合治疗广基输尿管息肉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月11月间采用后腹腔镜治疗广基大体积输尿管息肉患者15例,其中完整切除输尿管息肉基底所在部分肾盂和输尿管并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12例,切除息肉段输尿管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结果:15例输尿管息肉均通过腹腔镜手术成功治疗,其中1例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没有需要中转开放手术的病例。息肉平均长度为10.1cm(5~17cm),平均手术时间为125.9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75天。于术后6~12周移除双J管。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期间,B超及肾分泌性造影未见息肉复发。所有患者病检报告均为良性纤维上皮性息肉。结论:经后腹腔镜息肉段输尿管切除术加端端吻合治疗广基输尿管息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彻底切除病变所在输尿管或肾盂保证了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2010年7月—2011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5例直径〉2 cm广基结直肠息肉ESD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85.8±25.26 min,息肉直径3.29±0.75 cm。术中出血3例,1例术后出现延迟性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或金属夹成功止血。穿孔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治愈。癌变3例,2例残基部见有癌细胞,追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1例黏膜原位癌予随访。术后随访13例,随访时间5.77±2.20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良性息肉行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困难者或有风险者可选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复杂病例采用混合术式(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14例,手术时间55~158min,平均103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2、206min。结肠镜辅助腹腔镜降结肠部分切除术(降结肠多发息肉,其中1枚息肉为无蒂息肉)1例,手术时间98rain。混合术式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2、166min。19例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8个月,无一例息肉残留、复发或再次手术。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摘除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清  方军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36-737
大肠息肉临床上多见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与炎性增生息肉 ,粘膜局限性异型增生均视为癌前病变 [1]。肠息肉切除后的腺瘤复发率较高(3 0 %~ 5 0 % ) ,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 75 .5 % [2 ] ,因此 ,降低术后复发率对肠息肉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1 997年 1月至 1 999年 2月 ,我科对 3 3例直 -乙状结肠息肉病人采用镜下电凝、电切、微波灼除息肉后 ,用五倍子乌梅汤保留灌肠 ,其复发率显著下降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6 6例中 ,男 45例、女 2 1例 ,年龄最小 1 5岁 ,最大 73岁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纤维结肠镜术中判断结肠的病变范围,腹腔镜完成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全麻,仰卧位,脐部上方、下方、左下腹、右下腹分别置入10 mm trocar,右上腹置入5 mm trocar。右半结肠切除时腹腔镜置放于下腹部,左半结肠切除时腔镜置于右下腹部。术中经右结肠断端置人纤维结肠镜配合定位。自回盲部始游离结肠至乙状结肠。扩大左下腹部切口至4cm,腹腔外回肠、乙状结肠吻合。结果2例结肠结核腹腔镜下可以明确观察到结肠、小肠壁的增厚、变硬等改变,术中纤维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的假性息肉及溃疡等病理改变已波及到降结肠及部分乙状结肠。手术时间分别170、190min。术中出血分别150、200ml。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肠结核。切除结肠及回肠术后近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近期大便每天5~6次,术后5、6个月随访大便每天1~2次。体重分别增加2.5、4kg。结论腹腔镜术中配合纤维结肠镜可以准确判断结肠的病变范围,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腹腔镜结合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总检出率12.19%(P<0.01)。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14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0.5~4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0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11.
同时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腹腔镜辅助次/全结-直肠切除的临床应用,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腹腔镜下应用超声刀行婴幼儿巨结肠根治术20例,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结肠镜与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分成2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结肠镜手术。观察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次切除息肉次数、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息肉残留例数、术后复发率及再次手术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分次切除次数,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息肉复发率和再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电视腹腔镜联合纤维结肠镜诊疗结直肠疾病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电视腹腔镜联合纤维结肠镜双镜技术,术中由纤维结肠镜进行辅助定位,顺利完成15例结直肠手术,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28~74岁,平均43.6岁.其中直肠息肉2例,行直肠壁楔形切除术;乙状结肠息肉8例,行乙状结肠楔形切除或部分肠段切除术;乙状结肠息肉伴癌变2例,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癌2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癌合并直肠息肉2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直肠息肉微波灼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的方法、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对52例距肛门10cm内,直径>0·5cm~≤2cm的广基息肉使用PPH术行局部切除,对病灶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手术时间25~43min,术后住院3~7d(平均4d)。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和直肠周围感染;下腹隐痛不适感为30%(16/52);病理诊断恶性肿瘤占9·6%(5/52),肿瘤切除率100%,吻合口愈合良好。分别随访1~4年,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PPH切除直肠广基息肉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和术后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Ϣ�ⲡ21�����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家族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对1985—2003年21例家族性息肉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全结肠及直肠息肉14例(67%)、直肠及乙状结肠息肉7例(33%)。21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史,临床以血便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腹痛、腹泻。纤维结肠镜临床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首要方法。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良、恶性息肉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及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全结肠镜愉奄发现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共378例。结肠镜圈套器摘除319例,结肠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1例,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治疗7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6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肠段切除术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32例。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组与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组均未出现一例并发症,结肠镜圈套器摘除组中1.6%(5/319)出现并发症。结肠镜组肿瘤残留11例,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随访中,EMR术1例肿瘤残留,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中2例为浸润性结直肠癌,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论大部分结直肠良性息肉可以通过单纯结肠镜的方法得到治疗;双镜联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结肠镜治疗困难的结直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27例良性直肠息肉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诊治的直肠息肉127例。结果:127例直肠息肉中,直肠管状腺瘤69例,绒毛状腺瘤28例,炎性息肉25例,幼年性息肉5例;伴结肠癌10例,伴直肠癌8例;经肠镜活检钳钳除41例,经肠镜电切45例,手术切除33例,与伴随直肠癌一并切除6例,未处理2例。结论:67.72%的直肠息肉可经肠镜治疗,但广基及2cm以上的腺瘤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可选用经直肠后或括约肌入路、经腹入路或经肛门入路,与传统经肛门或剖腹手术相比,经直肠后或括约肌入路显露更好,且切除更准确、并发症率低和住院时间短,是切除直肠腺瘤的安全、彻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乙状结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仕伦  唐滔  王竹平 《腹部外科》2002,15(4):212-213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例乙状结肠肿瘤诊疗经过。结果  198例中恶性肿瘤 193例 (97.5 %) ,良性肿瘤 5例 (2 .5 %)。其临床表现依次为便血(6 3.7%) ,排便习惯改变 (32 .7%) ,腹痛 (2 9.3%) ,腹胀 (11.5 %) ,急性肠梗阻 (8.6 %) ,包块 (6 .8%)。181例经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 ,17例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40例 (70 .6 %) ,姑息性切除 34例 (17.2 %) ,造瘘 18例 (9%) ,单纯探查 6例 (3.2 %)。发生肠瘘 4例(2 %)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乙状结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对不明原因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治性切除是乙状结肠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伴孤立肝转移灶、可一并切除。乙状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可行I期结肠切除吻合术。  相似文献   

19.
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切除的方法一般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采用经肛门手术摘除法、肠镜镜检切除法和开腹手术切除[1] ,这 3种方法各有一定的适应证。今年来我们对高位直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及息肉样病变 ,用腹腔镜及其系列器械经肛门切除息肉及息肉样病变 ,避免了开腹手术 ,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 1:男 ,4 8岁。因脓血便 ,左下腹不适、隐痛 2年入院。肛门指检指套带有血便 ,未触及肿块 ;直肠镜检 :距肛门 9cm处见 4cm× 3cm× 2cm大小的息肉样隆起 ,表面糜烂 ,形态不规则呈葡萄状。入院后 ,清洁灌肠 ,在硬膜外麻醉下 …  相似文献   

20.
大肠息肉癌变的粘膜下浸润癌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4-1988年检出的15例来源于大肠息肉癌变的粘膜下浸润癌(SM癌)进行了5年以上的远期随访观察。15例中,8例行根治性节除手术,7例在纤维内钙行息肉切除。随访结果表明:在纤维内镜下切除的7例SM癌经5年以上的定期随访,无复发。手术切除8例,其中1例死于双肺广泛转移性腺癌,1例局部种植。结果提示:粘膜下浸润癌并非是追加外科手术的绝对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