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7种中药材的性状区别。方法:运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区别混淆品,代用品,伪品。结果:通过鉴定,正品与伪品或代用品,混淆品有显而易见的区别。结论:引起药材市场混乱的原因是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性状相似。亲缘关系相近或人为掺杂引起,用药部门应高度重视,确保中药材的品种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管黄在中药材商品中并不多见,其伪劣品在医药市场上也很少发现。作者对所收“管黄”检样进行了性状、经验、显微、理化鉴别实验,结果是一种以牛肝管冒充管黄的伪劣品。附真伪品形态、显微特征图比较。  相似文献   

3.
砂仁在中医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中药材市场上砂仁掺假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总结了砂仁的几种常见混淆品,并从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别、挥发油含量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DNA条形码鉴别、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鉴别技术等方面对几种混淆品进行鉴别区分,为砂仁的真伪品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保证砂仁的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几种常用中药材及其伪劣品的鉴定方法。方法选取牛黄、燕窝、胖大海、珍珠、麝香等几种中药药材及其伪劣品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比较总结出它们之间真伪差别。结果正品中药和假冒伪劣中药在经过鉴定后有着许多非常明显的差异。结论各大医院的药剂师要知道各种中药材及其伪劣品的鉴别方法,这样才能将上好的中药提供给患者,保障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中药市场药材的好坏。  相似文献   

5.
浙贝母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琼 《自贡医药》1997,19(3):26-27
因我市中药材市场及部分医疗单位销售和使用的贝母类药材品种较为混乱,主要包括两类药材;即川贝母与浙贝母,本文仅对浙贝母中常见的一种混淆品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鉴别,结果其混淆品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湖南产的二种中药材皮子药及混淆品竹叶椒皮进行了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层析、微量元素的研究,为鉴别药材及应用药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魏龙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44-145
松贝为临床化痰止咳的中药材,因来源复杂,且价格较高,市场上混淆品较多.本文从基源、性状、显微、荧光等方面对松贝及其混淆品作出鉴别,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8.
前胡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为鉴别前胡提供参考依据。对前胡及其混淆品进行性状、理化和薄层色谱3个方面的对比鉴别。正品及混淆品在性状、理化和薄层色谱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石斛及其常见混淆品的matK基因序列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几种药典收载石斛与常见市场混淆品种的matK基因序列,为石斛类药材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PCR扩增、测序、PAUP软件分析。结果:非石斛属的几种混淆品与正品石斛间的matK基因序列差异远大于正品石斛间的差异,PAUP 4.0构建的树型图亦显示几种石斛属植物聚在一起,而非石斛属植物聚在外方。结论:通过matK基因序列可以分析石斛及其混淆品间的遗传关系,将正品与混淆品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区别使用一些性状相似的常用中药材,因其功效主治有别,易引起临床使用混淆,临床误用,延误临床疗效。造成医疗事故。方法:经查阅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出一些常用中药材的来源以及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来鉴别药材。需要中药师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结果:通过简易的性状鉴定的方法可以区别一些常用中药材。一些性状相似而来源不同的中药其功效主治有别。结论:性状鉴定的方法简单有效。由于药材性状鉴别不同,功效主治各有侧重,临床药师应正确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三七及其混淆品的指纹图谱鉴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三七、人参、西洋参、姜状三七、三七不同部位及其2种混淆品的指纹图谱。结果:三七与人参、西洋参、姜状三七及其2种混淆品的指纹图谱有明显区别,三七不同部位也有差异。结论:HPLC皂苷指纹图谱鉴别三七及其混淆品具有重复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等特点,可作为三七药材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木材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降香及其混淆品进行了生药性状鉴定,找出了种间区别特征,列出了性状检索表。纠正了有关文献对山油柑药材性状的不确切记载。对国内外61件商品降香进行了鉴定,明确了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用简易的性状鉴别特征区别川贝母及其混淆品、类似品、伪品。收集沈阳地区各主要零售店、中药材市场的样本,用性状定方法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工具书等加以描述。现将川贝母及其类似品、混淆品、伪品的外观特征进行简要区别,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亦可供消费者购买川贝母药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香港市场商品牛黄的鉴定研究王强,杨显荣中药材,1994,17(3):21~23应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显微化学和薄层层析试验方法对6批香港市场的商品牛黄进行了分析鉴定研究,样品分别来源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鉴定结果表明,有一半商品属伪劣、低次品。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秦皮的生药学研究,为该药的鉴定及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HPLC法。结果 秦皮正品与混淆品在显微、荧光、薄层、HPLC色谱图方面均有区别。结论 为正确鉴定秦皮及混淆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准确识别中药饮片半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中药行性状鉴别和粉末鉴别。结果:混淆品与药典所登载品种之间存在比较明显区别,容易识别。结论:通过性状鉴别和粉末鉴别可以有效区分半夏与其混淆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中医临床内服外用均有奇效,但常被杏、山杏、山李、桃、陈乌梅、诃子等伪劣品所混淆,从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方面可将它们相互鉴别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一种泽泻混淆品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区别泽泻与混淆品的鉴别特征。方法:运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对泽泻及混淆品进行了比较鉴别研究。结果:窄叶泽泻药材较小;显微特征内皮层细胞壁稍厚,木化,分泌腔较少;薄层色谱中在与23-乙酰泽泻醇-B标准品相对应位置上不显斑点。结论:以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按实验条件进行薄层色谱试验,可有效鉴别泽泻及其混淆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在市场和使用单位不再出现伪劣品和混淆品。方法通过比较鉴别,加强对中药市场、生产企业、经营和使用单位的质量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20.
孙志海 《求医问药》2014,(3X):158-159
随着中药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中药材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制造或销售伪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而且不法手段越来越隐蔽化、方法越来越科技化。本文对我国中药材市场中的伪劣品存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使我国中药材的流通更加规范,中药用药更加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