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争由来已久,从刘河间起持续至今日仍未偃息。长期以来围绕伤寒是否能包括温病在内和《伤寒论》方是否可以治疗温病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双方各持己见,泾渭分明。但是,仔细学习研究清代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医籍,可以发现,吴氏本人对于伤寒学说推崇备至,并无排斥、贬低之意,而是无门户之见,寒温并重;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寒温并用,且善于运用仲景方治病。他仿《伤寒论》体例著  相似文献   

2.
寒温之辨对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与温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历史上和寒温之辨关系密切的学术流派有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分析寒温关系的源起与沿革可以看出,寒温之辨的实质是医家们面对改变了的疾病谱,面对以往的经验耦合度降低的情况,迫于医疗实践的压力,对中医学学术的内部微调。  相似文献   

3.
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与温病学说不仅对外感热病有治疗意义,对多种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囿于成见,割裂伤寒和温病学说的联系,应该融合寒温,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继承、学习、实践、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学习《伤寒论》,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有人说,《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是过时的、无现实意义的医书了,只有由明清两代发展了的温病学说才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伤寒和温病的问题,从寒温病学说的源流来看,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寒温学说的内容来看,虽然  相似文献   

5.
<正>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清代乾隆时期。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吴贞的学术思想是清代中后期寒温融合学术思想中的代表,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其著作《伤寒指掌》为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将伤寒、温病以症贯通,明晰伤寒、温病之辨,并将伤寒分为正伤寒、类伤寒,结构明了,条理清晰,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学术界,关于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统一(寒温统一)问题,自古迄今代有争论。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细审内难诸经之蕴义,深究伤寒、温病学说之原委,早在50年代即提出了“寒温统一”的学术主张。他认为:人体阴阳寒热对立统一规律,是“寒温统一”的理论基础;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是“寒温统一”的依据。自七十年代以来,写了许多有关的论文、论著.不仅在全国中医界颇负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寒温统一”是关系到中医学术体系改革的大事,因而引起了广大中医学者的普遍关注。近时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于今年五月召开了首次“寒温统一”学术讨论会,从而把“寒温统一论”的学术争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本刊特辟“寒温统一争鸣”栏,发表《讨论会纪要》和万友生教授《漫话寒温统一》,欢迎中医同道就“寒温统一”问题,采取谋虚谨慎,以理服人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地开展坦诚、热烈的争鸣讨论,以期在活跃中医学术空气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均是祖国医学中,有重要医学理论价值的学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较高的威望,至今仍放夺目的光辉。我们学习了《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之后,溯本求源,明确两者关系,对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尊崇伤寒和温病医家,业已形成两大学派,而且有着激烈的争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其焦点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  相似文献   

9.
郭子光 《新中医》1992,24(4):39-40,28
伤寒与温病两个学派的论争,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医学的大发展,其成就是辉煌的。但在临床上,寒温并无绝对界限,往往同一疾病寒温互相渗透,或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或寒或温,因此对同一疾病时而用伤寒法,时而用温病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古代气候变迁与方剂创立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以解表剂为例,研究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对解表剂中辛温、辛凉解表方剂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古代气候寒暖变迁,与解表方剂的创立数目及类型都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古代气候变迁是影响治法变化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寒温并用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非典型哮喘,其作为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若诊治失宜,会逐步发展成典型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取寒温并治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提出了:(1)膜原之实质,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其位正当膈下;(2)膜原之地带.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3)膜原之病理,病因多浊邪、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青开迭;(4)膜原之病症,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易于蓉涉阳明太阴,伤寒温病皆有其类,然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5)膜原之证治,依浊邪之寒热兼偏不网,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根据中医证、理、法、方必须一贯到底的原则,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湿辨证论治中的内在境一性,为全面沟通中医采温内外辨证论治体系.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寒温沟通论膜原(上)--历史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医辩证论治体系中颇令人费解的膜原证治,从其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各家之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与分析,为膜原学说在寒温证治的沟通上,作了基本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寒温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雷火灸联合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摩罗丹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后,分析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采用雷火灸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采用摩罗丹的治疗有效率为80%,两者差异比较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壁黏膜炎症情况分别比较,治疗后两组胃壁黏膜炎症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应用寒温并用的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背部膀胱经游走罐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同时结合背部膀胱经走罐,每周1次;对照组43例仅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mg,1次/天,治疗4周一疗程;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为7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背部膀胱经游走罐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寒热并用"法为《伤寒论》方剂特色之一,其学价值极高,文章从上热下寒,清上温下;外寒内热,外散内清;寒热交杂,辛开苦降;寒热格拒,治宜反佐;体质与邪气寒热相异,用药标本兼顾;经脉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多脏腑经络同病,各适其气;正虚邪实,表里上下寒热错杂,扶正祛邪,清热温寒;去性取用;性味各取其长,互为监制等几个方面,就其组方特点做出简要论述,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冯鑫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08-409
寒温并用法是张仲景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具体体现。它贯穿全部《伤寒论》,究其施治之法,体现在: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法;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法;寒温并用,表里双解法;寒温并用,和解权变法;寒温并用,清宣郁热法;寒温并用,滋阴扶阳,通利血脉法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寒热并用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尿路炎症(通常指尿路的细菌性感染,表现为膀胱炎和急性肾孟肾炎).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偶有血尿,腰痛等为主要症状.女性发病率高,而且常会重新感染,反复发作.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应用清热利湿兼以温阳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