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重建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间,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12例为转流组;1994年6月至1999年8月15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为非转流组,比较两组在术后发生截瘫、内脏缺血、输血量和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差别。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阻断时间超过60min者中,转流组的截瘫发生低于非转流组(P<0.05)。转流组术后发生黄疸低于非转流组(P<0.05),两组在术后肾功能异常上无明显差异(P>0.05)。转流组输血量较非转流组明显减少(P<0.01)。转流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非转流组(P<0.05)。结论:股静脉-股动脉转流在预防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的截瘫发生、保护内脏功能、减少输血量和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优于单纯阻断降主动脉,是一简便、安全的转流方式。  相似文献   

2.
血液回收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血液回收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的作用。方法: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病人配对后随机分为两组,自体血回收组用血液回收仪回收术中失血,对照组不回收失血,分别采术前,术毕后3小时,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的静脉血,测定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t),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源时间(PT),血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两组病人异体血输用量有显著差异(P<0.01),自体血回收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其RBC,Hb于术后第1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及术后第7天后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两组Pt和Hct在各测定时点无明显差别(P>0.05),自体血回收组术毕的KPTT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PT,TT,KPTT均明显延长(P<0.05),两组病人各测定时点BT,CT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全自动血液回收技术明显减少异体血用量,可安全用于骨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术中小剂量抑肽酶对急性炎性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ECC)术中小剂量抑肽酶是否能减轻ECC所致的急性炎性反应。方法 将28例首次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各14例。于麻醉诱导前、ECC前、ECC后1小时和24小时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两组IL-10ECC后1小时比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且抑肽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NF-α和白细胞计数在ECC后1小时和24小时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且高于抑肽酶组(P<0.05)。结论 小剂量抑肽酶可抑制ECC所致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补钾用量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防治心内直视手术后低血钾室颤心脏骤停,寻求合理的补钾用量及方法。方法对316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采取3种不同补钾方法及用量:(1)21例先心病人按<0.5mmol/kg,30例风心瓣膜病人按0.5~1mmol/kg预补钾总量1次加入预充液。(2)90例按1~1.5mmol/kg预补钾总量分2~3次加入预充液。第1次将预补量的60%加入预充液,余量分次加入氧合器内。(3)154例按1.6~2.0mmol/kg和21例风心瓣膜病术前血清钾均<3.8mmol/L,按2.1mmol/kg预补钾总量的2/3~4/5加入预充液,余量加入5%NaHCO3内,转流30分钟后持续氧合器内点滴,视尿量多少调整点滴速度,当排尿>1000ml时,每排尿>500ml追加钾1g。结果方法1组在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19.4%,方法2组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为37.7%者,方法3组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94.9%。结论方法1、2组用量不足方法也不完善,方法3组用量合理,方法较完善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甲泼尼龙预充对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预充对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以及与术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例7kg以下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根据体外循环(CPB)预充液中是否加入大剂量甲泼尼龙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n=10):用含甲泼尼龙(30mg/kg)的常规预充液预充;对照组(n=10):用常规预充液预充。于术前、术后1小时、4小时和24小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及变化,同时根据动脉血气结果分析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以评价肺功能,并记录ICU气管内插管时间。结果 两组血清TNF—α和IL—6在术后均升高,实验组TNF—α和IL—6含量在术后4小时和24小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8术后24小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氧合指数在术后24小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aDO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平均气管内插管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CPB预充液中加入大剂量甲泼尼龙,可明显抑制术后全身性炎性反应,减少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纵隔引流液回输对异体库血需要量和血浆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方法:连续将30例心瓣膜置换术后前4小时纵隔引流液量超过400ml的患者,随机分为纵隔引流液回输组(回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记录术后24小时异体库血用量和检测术后4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循环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回输组术后24小时异体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血浆CPK,CPK-MB和LD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cTnI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纵隔引流液的回输是减少术后异本库血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可引起术后24小时内血浆CPK,CPK-MB和LDH显著升高,而不影响cTnI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常温和低温心肺转流(CPB)期间门静脉血流量(PBF)和氧代谢的变化。方法:测定11号杂种犬在常温(N组)或低温(H组)CPB期间PBF和氧代谢指标。结果:CPB中低温组SpO2升高,PDO2、PVO2降低(P<0.05或P<0.01);常温组PpO2、PDO2降低,而PERO2和PBF升高(P<0.05或P<0.01)。CPB后两组SaO2、PaO2、SpO2、PpO2、PBF、PDO2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而PERO2明显升高(P<0.01),常温组PVO2减少(P<0.05)。两组相比,CPB中低温组PaO2、SaO2、SpO2高于常温组,PVO2、PERO2、PBF低于常温组(P<0.05或P<0.01)。CPB后低温组SaO2、PDO2、PVO2和PBF都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常温和低温CPB期间门脉系统都存在氧代谢障碍,但常温CPB期间PBF、门脉组织氧利用明显优于低温CPB,CPB后PBF、门脉组织氧代谢低温组优于常温组。  相似文献   

8.
非心肺转流冠脉搭桥围术期IL-2和IL-4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两种复合全麻下,非心肺转流冠脉搭桥(OPCAB)围术期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激反应,方法:24例患者随分入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异氟醚-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于诱导前,术中打开心包和旁路血管开放时及术后2h采集血标本,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IL-2两组均减少,P组术中、术后均较诱导前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Ⅰ组打开心包时降低明显(P<0.05),旁路血管开放时降低更显著(P<0.01)。两组相比,Ⅰ组IL-2于旁路血管开放时比P组下降更明显(P<0.01)。旁路血管开放时,P组IL-4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行OPCAB术对抑制免疫应激反应有益,是有利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应用深度血液稀释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深度血液稀释技术应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对减少库存血制品使用量的意义,及其对手术效果有无不良影响,方法 (1)将36例体重小于20kg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修站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接受深度血液稀释(转流中Hb70~75g/L)。C组接受中度血液稀释(转流中Hb85~90g/L)(2)观察预充时库血,乳酸林格氏液,血定安的使用量,转流前,转流中,转流后,术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2型糖尿病性肾病(DN)患中的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DM)患119例(男56例,女63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抽取静脉血测NO和ET-1水平。结果:2型DM患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2型DN组血浆NO明显低于2型DM组(P<0.01),血ET-1和AngⅡ明显高于2型DM组(P<0.01)。2型DN组NO与-1,NGⅡ,尿蛋白排泄率(UAER)呈负相关,ET-1与AngⅡ,UAER呈正相关。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O明显升高(P<0.05),而ET-1和AngⅡ则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NO与ET-1失衡在DN原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