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搓针手法,是我国古代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兹将管见陈述于后,供同道参考。一、古人对搓针手法的论述搓针手法,在古代针刺手法中占有显要地位,金代以来,不少文献都把它列为重要手法。如:金·窦汉卿首先在《针经指南·手指补泻》中将其列为“十四法”之一;元·窦桂芳又将其载入《针灸四书》;《针灸大全·金针赋》则指出:“搓则去病”;《针灸聚英·拦江贼》则曰:“按定气血病人呼,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一部辨证论治经典著作 ,被后人称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 ,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研究不舍。从历代对《伤寒论》研究著作 170 0余部 ,到近现代数千篇论文 ,多侧重经方的研究 ,然对其针灸学术精髓探讨不多 ,现就《伤寒论·太阳病》篇 2 0条针灸条文所阐述的针灸宜忌、立法处方、取穴规律等探析于下 :1 太阳病宜针慎灸观《伤寒论》太阳病篇 178条 ,其中专论火灸 8条、有关温针 5条、针刺 7条。张仲景在本篇中详细地论述了太阳病采用火灸方法导致的热盛内攻、亡阴亡阳等变证 ,对火灸多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从中医理论的形成看中医理论特点《内经》是战国和秦汉医家、医学思想累聚而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问世,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初步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经唐·孙思邈、宋·朱肱等人对《伤寒  相似文献   

4.
<正> 气虚和阳虚发热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不仅与一般的阴虚生内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且与《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虚则外寒”也迥然有别。下面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要点谈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一、病因病机关于气虚、阳虚发热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盈,上焦不行,  相似文献   

5.
史佳妮  周倩茹 《新中医》2023,55(4):203-207
“风升生”首次出现于《医学启源·用药备旨·药类法象》,其与风药之性关系密切。现通过梳理 分析“风升生”思想的定义及其学术渊源,并分析痛经的病因病机与“风升生”思想内涵间的关系,指出“不 通则痛”是痛经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是痛经的发病基础,认为治疗痛经病宜谨守病机,在“风升生”思想的 指导下,以疏肝理气为要,使气机升降得复,血脉流通有序,病乃可除。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其整体观、矛盾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辨证论治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诊断作用,管见如下。1经络之望色诊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  相似文献   

7.
燔针辩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粹针药熨。”《灵枢·经筋篇》论十二经筋痹病,亦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等语。说明古代在治疗筋骨寒痹时,具有燔针、粹针二种治法。但古今针灸医籍,对燔、粹二针的解释,互有出入,不够一致。归纳起来,不外,1)认为九针的中大针即燔斜或火针(《医宗金鑑》、《针灸大成》、《针灸摘英集》、《针灸集成》、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8.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9.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10.
按肝郁证针刺治疗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治疗腰痛起效快 ,疗效确切 ,已被公认。但笔者在临床上也常遇到部分患者按常见的寒湿、劳损、肾虚等证型 ,施以针灸治疗 ,疗效欠佳者 ,对此种患者 ,经辨证分析 ,采用了从肝郁、气滞血瘀证治疗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论述如下。肝郁为腰痛病机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腰痛的关系 ,古人早有阐述。《素问·刺腰痛论》中说 ,腰痛属足六经之病 ,其中“厥阴之脉 ,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灵枢·经脉》篇中亦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之说。《直指方·腰痛方论》指出 :“郁怒伤肝则诸筋纵弛 ,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 ,二者又能为…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常见病 ,本文拟从针灸治疗 RA的思路出发 ,探讨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下面将从 3个部分予以分析。古代治疗“痹证”的针灸思路RA多归于中医“痹证”一门 ,对其治疗的内容 ,尚见于行痹、着痹、痛痹、历节风、骨痹、顽痹、痛风等病之中 ,对其治疗 ,《内经》从原则、针具、针法等各个方面都予以了论述 ,如《素问·痹论》中说 :“五脏有俞 ,六腑有合 ,循脉之分 ,各有所发 ,各随其过 ,则病瘳也。”确立了辨证循经的治疗原则。在针具的选择上 ,《灵枢·官针》中说 :“病痹气暴发者 ,取以员利针。”对…  相似文献   

12.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一书有关“痹”的论述约三十多处,并有论“痹”的专篇,如《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等篇,较详尽的论述了“痹”的含义、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疗预后等。足以说明《内经》对“痹”之重视和“痹证”在当时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冲任辨证在妇科病证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任学说在中医妇科学理论中位置重要 ,被推崇为妇科病辨证论治的纲领。笔者认为 :通明冲任可洞悉病证 ,调摄冲任能驾驭治法。其必要性正如前贤所云 :“明于冲任之故 ,则本源洞悉”,“医不知此 ,罔探病机。”有鉴于此 ,本文不揣肤浅 ,大胆探讨 ,意在抛砖引玉 ,以期臻善。1 冲任损伤的病因1.1 古代医籍中冲任疾病述要 :《素问·骨空论》曰 :“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指出 :“崩中之病 ,是伤损冲任之脉”。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博济方论》指出 :“妇人病有三十六种 ,皆由冲任劳损所…  相似文献   

15.
<正> 青年痤疮,为青春期后面及上胸背发生的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面疱、粉刺或肺风粉刺。病机分析隋·《诸病源候论·面疱候》:“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立论本病病机为风热蕴结于面。明·《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粉刺属肺……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所致”。立论本病病机为血热蕴结于面。清·《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立论本病病机为肺经血热蕴结于面。当代临床对此病病机的认识,除风热、血热、肺经血热蕴结于面之外又有所发展,提出了新的看法,结合临床概括有如下几点。1、血淤当代对血淤的研究,使临床各学科不少疾病在辨证论治上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此病的非炎症性丘疹、结节,即为血淤证。炎症性丘疹、结节为血淤化热证。以此立论在治疗上使用活血化淤法。  相似文献   

16.
盘法,即盘针手法;是我国古代针灸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临床上,应用较广,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同时,盘针对治疗内脏病亦有一定作用。兹将管见述之于:一古代文献盘针手法,古人已有不少论述,早在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窦默(初名杰、字汉卿)根据《难经》补泻非必呼吸出内在乎手指的论述,在《素问·离合真邪论》对针刺手法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成“十四法”(见《针经指南·手指针法》),其中盘法便被列为  相似文献   

17.
一、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王振录中医师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初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血津液皆上重于面。”《针灸甲乙经》:“……女子色在面王,如膀胱子处病”之理,望女子面部蝴蝶斑来辨证论治月经病,颇有临床价值。(一)继发性闭经面部斑色深浅不一,形如爪蟹,似高于肌肤,多分布于鼻旁及  相似文献   

18.
数脉刍言     
数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奇病论》曾云:“尺脉数甚”、“脉至如数”等等。其后《伤寒论》、《全匮要略》对数脉的运用尤为广泛,并常以脉证结合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如《全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相似文献   

19.
白浊,是以小便色白混浊或尿道排出白色浊液为特征的证候,属于浊病范畴。当代《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及《中医大辞典》等均将白浊的出处注为《诸病源候论》。查《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载:“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苍黑,热,腹中(月真)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针灸甲乙经》为魏晋·皇甫谧撰于公元259年前后,而《诸病源候论》为隋·  相似文献   

20.
论探讨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张智 (1·1)………………………………根结标本理论在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姜劲峰 (2·1)…从针灸角度论述中医现代化的问题杨承智 (2·3 )………………试论经络的本体在于经气李婷 陈晓东 (3·1)…………………《针灸甲乙经》配穴特点分析张胜春 赵京生 (3·5 )……………浅谈“徐疾补泻与提插补泻”缑燕华 陈晓军 程立红 (4·1)…谈针灸“治神”吴其康 (4·3 )………………………………………膝关节相关腧穴定位考析王 频 (5·1)…………………………《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叶志英 (5·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