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方法选择接受胃ESD术治疗患者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预测胃ESD术中出血的AUC为0.8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77.27%。 结论病理类型为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对危险因素加以防控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n=53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董会娟  周婷婷  张俊丽  李罗红  杨小莉   《四川医学》2017,38(10):1208-12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ESD治疗197例食管早癌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者并发术后食管狭窄(狭窄组)、171例患者术后未并发食管狭窄(非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临床资料,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73.08%、病灶纵向长径(44.8±13.0)mm、病变环周直径(38.0±11.0)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57.69%、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76.92%均显著的高于非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52.05%、病灶纵向长径(31.6±10.7)mm、病变环周直径(27.3±9.6)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30.41%、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m3+sm1)是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82、1.715、1.552、2.281)。讨论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过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D治疗的340例单个结直肠病变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引起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中21例(6. 17%)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明显出血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高于无术中明显出血患者,术中抬举征阴性迟发性出血发生率高于阳性征患者(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明显出血(P=0. 012,OR=4. 536,95%CI 1. 396~14. 744)、抬举征阴性(P=0. 014,OR=3. 571,95%CI 1. 289~9. 895)是结直肠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病变患者ESD抬举征阴性、术中有明显出血时,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且术后应至少观察5 d。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384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综合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完成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84例,中位随访时间26(6 ~68) 个月,平均切除面积12.0(7.4~20.0) cm2,平均手术时间40.0(30.0~63.8) 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98.96%(380/384) 、96.35%(370/384) 、92.45%(355/384);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56% (6/384) 、0.26% (1/384) 、13.80% (53/3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OR = 63.370(14.579~275.448) ,P< 0.01]是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整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30%、100%,病变复发率2.86%(11/384)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老年食管早癌后延迟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ESD治疗的老年食管早癌患者153例,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和临床表现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ESD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患者中,男90例,女63例,平均年龄(68.5±56.2)岁,发生延迟性出血77例(5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36,95%CI:1.020~3.470,P=0.042)、病灶> 3 cm(OR=1.168,95%CI:1.112~28.596,P=0.013)和浸润深度越重(OR=1.254,95%CI:1.027~31.753,P=0.001)的老年患者,ESD术后越容易发生延迟性出血。结论老年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与年龄、浸润深度和病灶大小有关,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 CI=1.252~10.909)、肿瘤大小≥ 3 cm(OR=3.802,95% 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 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冰  白璟  窦晓雅  苏鹏飞 《海南医学》2024,(8):1185-1189
目的 探讨影响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列线图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行ESD治疗的9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残余将其分为狭窄组(n=20)和非狭窄组(n=7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食管癌家族史、病变部位、病理类别与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无关(P>0.05),而ESD手术史、病变环周范围、浸润深度、术后体位干预、创面材料覆盖、SEMS置入、术后抗炎药物使用、术后抗纤维化使用、病变纵径与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环周≥3/4周、浸润深度m3~sm1、术后平卧体位、病变纵径≥50 mm是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SEMS置入、术后使用抗炎药物、术后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是独立保护因素(P&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胃癌257例,食管癌368例。所有患者行ESD,记录消化道早期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胃癌未发生组与胃癌发生组,食管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食管癌未发生组与食管癌发生组。比较胃癌发生组与胃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食管癌发生组与食管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257例胃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7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51%;368例食管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6.25%。胃癌发生组病灶部位为胃体、病灶直径≥ 20 mm、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占比高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胃癌发生组病灶深度为黏膜层占比低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838(95% CI:1.687,8.731)]、黏膜下有纤维化[O^R=3.511(95% CI:1.544,7.988)]、手术时间≥60 min [O^R=2.821(95% CI:1.240,6.417)]、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415(95% CI:1.941,10.043)]为胃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食管癌发生组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切片直径≥ 40 mm、切除管径大小为环周、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占比高于食管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056(95% CI:1.343,6.951)]、手术时间≥ 60 min [O^R=3.607(95% CI:1.586,8.20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104(95% CI:1.804,9.336)]为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13.
刘奉  刘新景 《当代医学》2013,(13):118-1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消化科确诊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20例患者行ESD治疗,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结果 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甚至悲观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症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ESD手术基本成功,病灶均被完全切除,其中3例患者术中发生创面少许出血,采用钛夹、电热活检钳等成功止血,术后未见继发性出血;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等并发症,均于4~8d内痊愈出院。结论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精心、优质的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康复,提高ESD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46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统计评估ESD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出血2例(4.3%),穿孔1例(2.2%),食管狭窄3例(6.5%).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郑倩  谭斌  曹慧秋  刘汉雄 《广西医学》2023,(13):1525-1528
目的 探讨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行ESD治疗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及病变旁组织c-Myc蛋白表达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前病变患者ESD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病变旁组织(P<0.05)。随访1年期间,有25例(17.48%)患者复发,复发组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溃疡病史、吸烟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主食汤泡饭、进食速度快、c-Myc蛋白高阳性表达均为胃癌前病变患者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c-Myc蛋白呈高表达,胃溃疡病史、吸烟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主食汤泡饭、进食速度快、c-Myc蛋白高阳性表达均为胃癌前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6.
靳迎春  周津  赵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97-1400
目的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不完整切除及标本垂直切缘阳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5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行ESD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整切除组(n=89)与不完整切除组(n=36),其中不完整切除组出现15例标本垂直切缘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的相关因素,以及标本垂直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不完整切除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隆起形态与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变表面黏膜中央凹陷与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5 cm/1~1.5 cm、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病变表面有黏膜中央凹陷均是影响ESD术后不完整切除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P<0.05~P<0.01)。标本垂直切缘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隆起形态与标本垂直切缘阳性无相关性(P>0.05);病变直径、病变形态、核分裂像与标本垂直切缘阳性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ESD治疗后垂直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为病变直径≥10 mm(P<0.05)。结论肿瘤直径>1.5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变表面黏膜存在中央凹陷、标本垂直切缘阳性说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经ESD治疗后存在较高的不完整切除风险;而病变直径≥10 mm提示ESD治疗后垂直切缘阳性高风险,临床应加强评估及随访,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61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术后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病灶直径、浸润深度、病灶部位、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61例患者中,20例(12.42%)ESD术后发生出血,141例(87.58%)未发生出血。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浸润深度、病灶部位、手术时间是早期胃癌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其回归系数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自抽样1000次,其区分度评价指标C指数(C-index)为0.852(95%CI 0.79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并发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为AM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AMI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PCI术后胃肠出血者纳入观察组(47例),将术后胃肠正常者纳入对照组(43例),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心梗Killip分级、犯罪血管长度、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肾功能)、临床指标(甘油三酯、血浆胆固醇、白蛋白、C-反应蛋白、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手术资料(手术时间、支架数量、替罗非班使用情况、血栓抽吸、术前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AMI老年患者PCI术后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犯罪血管长度、消化性溃疡、肾功能、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支架数量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肾功能、C-反应蛋白水平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是影响患者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AMI老年患者PCI术后并发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是肾功能、C-反应蛋白水平及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非治愈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的早期GEJ癌患者114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溃疡等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非治愈性切除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形态、病灶位置、深在性囊性胃炎、背景炎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肿瘤直径、黏膜下浸润、溃疡、病理类型和黏膜下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术后非治愈性切除发生率相关(rs=0.492,P<0.01),危险因素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率越高。结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因素的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