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Ⅰ型变态反应细胞和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型变态反应的基本生理病理环节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些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在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线索。综述相关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分子及其受体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及作为临床治疗新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调查了肛周湿疹继发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为肛周湿疹继发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在中国13个城市31所三级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所有肛周湿疹患者资料,进行肛周湿疹和继发感染情况分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77例肛周湿疹患者,平均初次发病年龄(39.27±14.87)岁,中位病程22个月,发生继发感染者97例,占54.8%。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具有婴儿湿疹史的肛周湿疹患者发生继发感染的风险是无婴儿湿疹史的3.74倍。结论肛周湿疹继发感染比例较高,有婴儿湿疹史的人群继发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对这类人群应该重点关注,积极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Ⅰ型变态反应的基本生理病理环节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这些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在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线索。综述相关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分子及其受体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的生理病理作用 ,及作为临床治疗新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肛周湿疹是肛周常见的非感染性皮肤疾病。近年来,关于肛周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南相继发布,但未对肛周湿疹作详细阐述。2020年《德国皮肤病杂志》(Journal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Dermatology)首次发表了由德国皮肤病学会和德国结肠直肠学会等制定的肛周湿疹临床治疗指南,该指南就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对皮肤科和肛肠科医师在疾病的治疗及我国肛周湿疹指南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正湿疹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是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可能在哮喘、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1-3])。而湿疹作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IL-17和IL-23因子在患者中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IL-17和IL-23在湿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可能会  相似文献   

6.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指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者。CSU发病可由免疫和非免疫介导,其中免疫介导以T细胞、B细胞和补体为主,非免疫介导以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为基础。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和/或招募靶细胞参与CSU发病过程中的自身免疫。由IgE介导的Ⅱ型变态反应只见于30%CSU,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构成了血清病型CSU发病的基础。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参与CSU发病的可能机制是凝血途径被激活后,产生凝血酶。凝血酶作为一种蛋白酶激活受体激动剂,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组胺的过程有时还需要补体的参与。有人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甲状腺自身抗体参与CSU的发病,而作用机制尚存争论。本文就目前CSU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复方茯苓汤治疗湿疹582例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选择具有抑制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中药,组成复方茯苓汤用于治疗湿疹,并探讨其作用的机理。方法湿疹患者582例,复方茯苓汤每日1剂,水煎服2次。以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为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其耳厚度、重量、真皮炎症细胞数和血清某些细胞因子白介素-1、2、6、GM-CSF的影响。结果临床观察显示582例患者服复方茯苓汤后,治愈307例,显效152例,好转96例,无效27例。实验结果显示复方茯苓汤有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可下调白介素-2、6。结论复方茯苓汤治疗湿疹有明显疗效,其治疗湿疹有效可能与抑制Ⅳ型变态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E(IgE)不但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还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反应。IgE型自身抗体已证实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中出现,可能通过与自身抗原结合影响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的诱发和加重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变态反应与微生物性湿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变态反应(microbial allergy)指由微生物(原包括细菌、病毒及真菌,目前真菌已单独列为真菌界)引起的变态反应。微生物性湿疹(microbial eczema)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湿疹,发病机制可以是变态反应,也可以是非变态反应。微生物在皮肤感染局部及其周围邻近皮肤引起的湿疹称为感染性湿疹(infectiveeczema),  相似文献   

10.
0.05%卤米松霜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05%卤米松霜是一种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临床用来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其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我们利用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观察0.05%卤米松霜对炎症消退的作用和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1.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皮损多形、瘙痒、复发、慢性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多困挠。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腔口部位湿疹多以采用中药、非类固醇类西药或联合理疗的方法,效果较佳。本文主要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阴囊、外阴、耳部等腔口处湿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严重异位性皮炎(AD)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郎格罕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功能或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的成分。环孢素 A(CyA)可减少真皮内 CD_4~+细胞数量及白介素(IL)的分泌,特别是 IL-2,抑制朗格罕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有人用 CyA 5mg/kg/d 治疗14例成人 AD 患者7~16周,全获明显临床改善。另一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 CyA 可减轻瘙痒程度、湿疹记分及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Ⅰ型变态反应由免疫球蛋白E(IgE)所介导,与其相关的代表性疾病有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及特应性皮炎等。本研究对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进行的血清总IgE(tIgE)及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之间过敏原的分布规律,以期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预防起一定的指导作用[1-3],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7和IL-37在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m RNA的表达及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IL-7、IL-37在湿疹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白芍总苷(TGP)在湿疹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PBMC中IL-7、IL-37 m RNA的表达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湿疹患者PBMC中IL-7 mRNA和IL-37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IL-7和IL-37 m RNA表达量与EASI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417,P0.05);湿疹患者IL-7 m RNA表达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029,P0.05);经TGP治疗2周后湿疹患者IL-7和IL-37 mRNA表达量降低(P0.05);治疗4周后湿疹患者IL-7和IL-37 m RNA表达量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IL-7在湿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促炎作用,而IL-37可能起一定的抗炎作用;TGP可能通过IL-7及IL-37两因子或其传导通路对湿疹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认为以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占优势地位的Th1和Th2细胞亚群失衡是湿疹发病的重要机制,大量Th2型细胞因子介导了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Ⅳ型变态反应~[1]。但新近研究发现,湿疹患者体内存在另外2种Th细胞的失衡状态,即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s)免疫失衡~[2]。作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成员之一,STAT4是调控Th0细胞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激活后的STAT4经过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6.
CC型趋化因子是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选择性趋化剂,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除了Ⅰ型变态反应的速发相之外,还涉及到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迟发相。CC型趋化因子在迟发相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复方茯苓汤对小鼠接触性过敏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方茯苓汤是按照中医对湿疹的治疗法则,由动物实验筛试具有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中药所组成,经临床应用对湿疹具有明显疗效[1]。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利用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为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茯苓汤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对白介素-1、2、6(IL-1、2、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影响,并与氢化可的松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和IL-23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80例湿疹患者和4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表达的差异以及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研究在45例湿疹患者和3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IL-17和IL-23蛋白的表达及其差异,初步探讨IL-17和IL-23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不同中医分型湿疹患者和白芍总苷治疗湿疹前后IL-17和IL-23表达的差异。结果: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呈正相关。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湿疹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和正常组(P0.05),湿疹患者血清中IL-17与IL-23表达水平呈正直线相关(r=0.53,P0.05)关系。白芍组患者治疗后IL-17和IL-23 mRNA水平,EASI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下降程度较非白芍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湿疹发病的病理过程。白芍总苷对于参与湿疹发病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以用于湿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4):253-256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病因复杂。尽管目前尚存在争议,但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ACU)作为CSU亚型的理念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经典Ⅱ型自身免疫反应(与抗FcεRI/Ig E功能性Ig G自身抗体相关)、Ⅰ型自身变态反应(与自身反应性Ig E相关)与Ⅳ型自身免疫反应(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相关)均在ACU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重点复习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就CSU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20.
麻风是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参与麻风的发病机制.目前血清抗体及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检测主要应用于诊断多菌型麻风(MB),辅助性T细胞1(Th1)相关细胞因子检测主要应用于诊断少菌型麻风(PB).microRNAs可用于区分瘤型及结核型麻风.但上述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