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尚未引起医家重视。肝虚方症.多立肝阴虚、肝血虚.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闭、气)易亢进,阴(血)易亏损。如朱丹溪在《将致余论》载:“阳有余.阴不8”。然而.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中并非罕(.兹将再对w气虚、肝阳虚的浮浅认识.参考他人之见.加以叙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前帝内经。已入了关于“肝气虚’他论述。。李问·卜古工舆论日:“丈夫七八气表.筋J一主动、”《灵枢·乍伸篇》云:“肝气虚叫D.实则怒。”近代名医面铺周在《蒲辅用医疗…  相似文献   

2.
相火论     
《内经》对“相火”并未阐述 ,高校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在论“肝阴不足”、“肾阴亏虚”时仅提出“相火上亢”、“相火亢盛”、“相火妄动”等名词 ,也未对其做阐释。查《简明中医词典》“相火”条释为“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 ,以温养脏腑 ,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相火的根源发自命门 ,而寄于肝胆、三焦等脏腑内”。“相火”一词在祖国医学中被引用于作为人体生理病理的说理工具 ,首见于宋金时代医家刘完素 ,刘在《病机论》中引“《仙经》曰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谓 :“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 ,是言命门相火”。并对“命门相…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医学中,“火”包括有下列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火热”,指一种致病因素;二是指人体正气之一,即人体生理功能动力,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正如《志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少火生气”,三是指疾病的病理状态,如发热、舌赤、口渴等功能亢进表现,故说:“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可见“火”对于机体具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如何治疗“火”证?历代医家有许多论述。用阴阳辨证观可将火证分为“阴火”与“阳火”两大类。“阳火”宜“热者寒之”或“苦寒泄火”,“阴火”属于虚火,宜“滋阴降火”或“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4.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5.
误用火法(如烧针、艾灸、火熏、熨背等)治疗所引起的多种变证,《伤寒论》命之曰“火逆”(第116条)或称“火邪”(第114条)。火法中的熏、熨等目前虽已少用,但烧针、艾灸则仍沿用不衰,且论中多处提到“当灸”、“当解之熏之”等,说明仲景并不因火逆证而反对使用火法,仅是告诫后人使用火法必须慎之又慎,否则易误治致变。书中所载有关条文达18条之多,是见仲景对火逆证的重视,亦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探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火名论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中医学常用概念之一,在中医学里,与火有关的名词术语约有百余条,它们不仅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机体的功能活动,而且还用其阐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故在中医学里,火的内涵十分繁杂,实有辨析之必要。1五行之火五行之论,首见于《尚书·洪范》,其言火云:“火曰炎上。”以温热、向上、升腾等为其特征,位南方,主夏季,与《周易》八卦中的离卦相配。五行之火已不再是一种元素的专指,而是代表着一种属性、特性。汉、唐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盛行,五运与六气相配属,六气中火又分君火与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最早论之说:“天…  相似文献   

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缠腰火丹西医称带状疱疹。祖国医学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蛇丹、串腰疮、蜘蛛疮、火带疮等。《外科大成》云:“初生于腰,紫赤红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外科真铨》云:“生于缠腰,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背如果累珠形。干者色赤,形如云电上起风粟,作痛发热。……,湿者色白如泡,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相似文献   

9.
试论灸焫     
“灸焫”或称“艾灸”,一般称为“灸法”。“灸”,《说文》:“灸,灼也,从火久声”;“焫”同“爇”,《释文》:“烧也”。《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治宜灸焫”,王冰注:“火艾烧灼为之灸焫”,意思是用艾火在人体上进行不断地烧灼或薰烤以防治疾病。它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已  相似文献   

10.
煅法与其它炮制方法一样,历史悠久。在古代本草书籍中,均有不少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寒水石火煅醋淬七遍”。《本草纲目》载“赭石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品汇精要》“礞石每二两捶碎,用焰硝二两,同入砂缸内,瓦片盖定,铁丝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秉《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所创立的。它是针对该年代某些发热病证过用寒凉治法的时弊而设立的,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场”为代表的一类方剂,治疗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1中医对炎症的认识:《素问·五行大论》曰:“其变炎烁。”《索问·金匮真言论》曰:“其类火”。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引申指火。概括炎症为火热症候群。《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皆属于热、皆属于火的七个条文,也反映了临床常见的内科炎症。从辨证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学说从《内经》开始就引用到医学中来。火是五行之一。《内经》提到火的地方很多。用以说明季节气候的有“君火”“相火”,用以说明生理病理的有“少火”“壮火”。脏腑五行配属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火是“六淫”之一。病机十九条火证与热证共占其十。金元时代出现了以刘完素(河间)为代表的火热专家,由此而促进了温热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14.
《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人编著的清官修医书,其论述各科疾病的诊断、辨证、治法、方剂等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其中的《眼科心法要诀》,内容亦极为丰富,全书包括了多种急、慢性眼病‘绝大部分乃遵从我国现存第一部眼科著作《龙木论》中“七十二证方论”的内容,有一定的可靠性。原书的“补遗部分”又增加了“能近怯远”等十余种眼科病证,亦是研究中医眼科很好的参考资料。现就《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中防风、细辛的使用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本书中,共有内服方剂109首,其中治疗内障病者45首,治疗外障病者53首,补遗篇中有11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针灸书中常常提到“忌八般木火”以灸,它最早见于《黄帝虾蟆经·辨灸火木法》,其后陆续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黄帝明堂灸经》等历代医书。如《黄帝明堂灸经》说“八木者,松木火难差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柔木火伤肉内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柘木火大伤气脉,楢木火伤荣卫经络”。有的同志据此推测在艾火之前,可能采用干草树枝,诸种木柴作燃料作  相似文献   

16.
赵炳南先生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南老先生是近代著名的中医专家,以擅长中医皮肤科、外科而闻名,偶然读到“赵炳南医话”一文[1],反复揣摸,用之于临床,感先生所见真学问也。不敢独享,特介绍之,供同道参悟。1遵《医宗金鉴》,并有发挥西医之带状疱疹,在中医文献中类似记载很多,诸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缠腰火丹”,《诸病源候论》之“甑带疮”,《疡医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启玄》之“蜘蛛疮”等,其中论述,各有不同。赵老先生认为《医宗金鉴》之描述较为具体,辨证较为全面,方药尤其实用。《医宗金鉴》“腰缠火丹”项下记载:“此证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  相似文献   

17.
就西汉无心属火说等问题答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吕氏春秋·十二纪》的首篇、《淮南子·地形训》的“心配火”说:《史记》内的“赤带子斩白帝子”事等,都是后人窜羼的伪材料,不足信。又就汉文帝是否崇火德,西汉今文经学是否主“心配火”,“心配土”说是否与医学无关等十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无论言生理或病理,几乎均涉及五行之火,足见火在其理论中颇具重要作用。如能就火的有关问题系统地加以阐明,则是很有意义的。 少火与壮火的关系 中医学中的火,不仅指六淫之火与五志之火,而且有关某些生理活动的现象人们也常以火来形容其动力作用。如《内经》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19.
葛根性味凉、甘、辛,具有发表解肌作用,一般列入辛凉解表药中。近年临床实践证明,葛根具有更多的作用,扩大了应用范围。本文就葛根在非解表作用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1葛根与糖尿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葛根治“消渴”的记载,《开宝木草》谓可“作粉止渴”...  相似文献   

20.
<正> 病理之火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治疗之法,实火者:“热则寒之”多用苦寒或大剂甘寒;虚火者:“损者益之”阴虚火吐宜滋阴降火;阳虚发热宜甘温除热。自东垣提出甘温除热法以来,诸家又有所发展。厚土敛火的提法首见于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