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并多脏器功能失常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68例中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MOD)23例(33.8%),死亡11例,病死率47.8%。并发肺性脑病11例,肾脏受损17例,肝脏受损6例,应激性溃疡4例。其中应激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者4例全部死亡;肺脑11例中死亡9例(81.8%);肝脏受损6例中死亡3例(50.0%);肾脏受损发生率最高,死亡8例(47.1%),占MOD死亡总数11例的72.7%。2个脏器损害10例,病死率20.0%;3个脏器损害11例,病死率63.6%;4个脏器损害2例,病死率100.0%。2个脏器损害与≥3个脏器损害病死率(69.2%)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有随损害脏器增高之趋势。对肺心病并发MO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高龄、病程长为MOD的基础;导致本病并发MOD的因素主要是感染、组织低灌注、凝血功能障碍、缺氧和CO2潴留  相似文献   

2.
曹荣  刘莹  任红  闵英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24-202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20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对已经出现功能不全的器官有针对性护理,防止合并症;对可能出现的功能不全器官,术后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给予行之有效的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三个器官功能不全49例,病死率12.2%;四个器官功能不全21例,病死率28.6%,四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5例,病死率60.0%。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危重,但PCI术后结合精心护理策略,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4例在术后病症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单纯5例西医治疗组按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14例中死亡3例,病死率21.4%;单纯西医组5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40.0%。认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作者同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ICU病房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的45例MODS患者从严重程度评分、脏器功能障碍数目、脏腑受累情况、受损脏器的先后顺序及病死率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总病死率53.3%,其中2个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为23.8%,3个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为55.6%,4个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为85.7%,显示2~4个脏器功能障碍病死率较有关文献报告为低。结论集中监护与强化医疗同时配合中医中药.改善MODS的预后,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在危重症急救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40例多器官衰竭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多器官衰竭(MOF)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更为有效的防治手段,防止和阻断其进一步发展,改善MOF的预后。方法:对40例MOF合并ARF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MOF的主要原发病因是感染(70.0%),其次是创伤(22.5%),其它占7.5%;本组患者的病死率65.0%,且随衰竭器官的数目增多而病死率升高。ARF表现为少尿型87.5%,非少尿型12.5%。采用血液透析(HD)治疗22例中存活12例,死亡10例,病死率54.5%;非HD治疗18例中存活2例,死亡16例,病死率88.9%,比较此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HD组明显高于非HD组(P<0.01)。结论:对于MOF时ARF的治疗,首先应针对各器官衰竭的治疗;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早期充分的血液净化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辅助支持疗法,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组织缺氧,禁止应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对改善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MODS的脏器衰竭数目及严重程度评分与预后的关系及探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30例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2个以下脏器衰竭的患者预后较好病死率22%,3个脏器衰竭其病为62.5%;4个脏器衰竭为83%,5个以上脏器衰竭的100%。MODS严重程度评分结果:大于10分者病死率为80%左右,大于15分者为100%。结论:MODS患者的病死率与脏器衰竭数目的多少及评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是腹部损伤中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我院1988~1998年共收治10例,占同期腹部外伤的1.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1例。年龄20~50岁,平均3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跌伤3例,压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2.5h,最长达35h。受伤部位:上腹部(受力点)7例,中腹3例,合并脑震荡和骨折3例;十二指肠球部损伤1例次,降部损伤5例次,水平部损伤3例次,升部损伤3例次,合并周围脏器损伤6例。根据美国AAST(1990)十二…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8例肝硬化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分析,其发生率为31.34%,男性居多,病死率为47.10%。病死率随着衰竭器官数增多而上升,≥4个脏器衰竭的病死率70.00%,≥5脏器衰竭的病死率达100.00%。各器官衰竭的发生率序次是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肾、凝血和纤溶系统、心、内分泌及代谢、肺;病死率序次是肺、肾中枢神经系统、凝血和纤溶系统、内分泌及代谢、心脏和消化道。分析肝硬化并发MOF相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胰腺炎胰外栽葱式开放引流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进行了分析。本组病例中共死亡11例,病死率为30.5%。其中闭式引流11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5.5%;胰外栽葱式开放引流术2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1.7%,胰腺规则切除2例,死亡1例。作者认为胰外栽葱式开放引流彻底,且便于重症监护和再扩创,对改善SAP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抢救成功烧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5例孙志刚齐顺贞陶白江林洪武刘建春1990~1995年成功抢救5例累及4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5例均为男性,年龄6~28岁,平均22.2岁。烧伤面积38%~84%,平均70.4...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卒中(ICH)患者术后的近期预后,构建死亡风险方程,为救护措施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方法:纳入手术治疗的242例首发ICH患者,追踪术后30 d生存情况。结果:(1)本组ICH患者30 d生存率为78.0%。(2)死亡组与生存组在年龄、收缩压、血K+、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部位、脑中线结构移位和发病到手术时间的暴露水平不同(P<0.05)。其中年龄(RR=1.949)、出血部位(RR=2.256)、NIHSS评分(RR=1.075)和发病到手术时间(RR=2.336,RR=2.89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3)死亡风险方程:h(t,X)/h0(t)=Exp[0.668年龄+0.841出血部位+0.072 NIHSS评分+0.849(发病到手术时间6~12 h)+1.063(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方程、NIHSS评分、发病到手术时间、出血部位、年龄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5、0.692、0.662、0.642和0.614。结论:ICH术后具有高病死率,NIHSS评分、发病到手术时间、出血部位和年龄均可用于预后的评估,以多个指标综合评估预后的可靠性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与胃癌根治术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可能导致住院期死亡和手术并发症的因素。结果年龄〉65岁、术前白蛋白〈35g、血红蛋白〈80g/L、腹水量〉300ml、有合并症、联合切除脾/胰、手术方式为全胃切除术等7个因素是胃癌根治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准备胃癌根治术时,以上危险因素应仔细考虑,有目的地控制以上因素可以降低胃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评价外科手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和安全性。方法作者两所医院7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26例行外科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49例腔内治疗。分析2组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3例急诊外科手术患者2例死亡,其余择期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的患者均成功,无死亡,住院时间腔内治疗明显短于外科手术治疗,住院费用外科手术明显低于腔内治疗组。结论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可普及的治疗手段。腔内治疗有它的特殊性,是微创外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80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2019年204例经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骨折类型、麻醉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钙水平、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以术后1年内死亡为观察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共有82例患者术后死亡,死亡率为40.2%。性别、BMI、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钙水平及住院时间不影响80岁患者髋关节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情况、诊治和预后。方法:我院5年中分娩总数为7821例,发生轻、重度胎盘早剥36例,分析了发病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情况。结果:凝血功能障碍6例(17%)、子宫胎盘卒中5例(14%)、围产儿死亡5例(14%)、肾功能衰竭2例(65)、产后大出血9例(25%)、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8%)。结论:胎盘早剥发病凶险,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儿的生命和健康,能否正确诊疗,直接影响孕产妇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并发症,并与心脏直视手术进行对比。【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实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的68例患者(试验组)以及心脏直视手术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7.1%和100%,而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残余分流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适合经导管封堵的AS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H)体外循环(CPB)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本科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行CPB手术的45例CHD伴重度PH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讨论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有严重低氧血症(13.33%)、缺氧发作(11.11%)、低心排(6.67%)。住院死亡率6.67%,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主要为右心室功能失代偿。多因素分析显示,低温CPB(OR=0.56;95%CI0.35-0.89)是严重低氧血症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由术后PH为基础的心肺功能不全所导致,对术后高危患者动态监测肺动脉压、右心功能和延长呼吸机支持,有助于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普通型与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以上两种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下地活动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加长型患者组52例,手术时间为30~92分钟,平均为68分钟;术中出血 150~400ml,平均为 289ml;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为3天,术后随访评估患髋关节功能优38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 94.2%;普通型患者组19例,手术时间为26~84分钟,平均52分钟;术中出血100~300ml,平均为182ml;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为9天,术后随访评估患髋关节功能优13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 84.2%;所有手术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退钉、髓内针断裂、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1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1例因脑梗死亡,1例因血栓死亡。结论:两种方法都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相比之下加长型PFN-A更有利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TAE)与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外伤所致肝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TAE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一周肝内血肿变化、术后一周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变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AE较传统手术组患者相比,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一周肝内血肿变化、术后一周ALT变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急诊TAE救治创伤性肝破裂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优于传统手术疗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