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20例(130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有滤过功能的白内障患者施行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视力1.0以上者12眼,0.5~1.0者48眼,0.3~0.5者29眼,0.1~0.3者20眼,低于0.1者11眼。平均眼压14.57mmHg,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瘢痕。结论: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显著提高视力、避免医源性损伤对滤过和眼压的影响及恢复眼前节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术后颞侧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76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行经颞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15个月,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结果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2者占65.8%。眼压平均(2.03±0.50)KPa。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疤痕化。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经颞侧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避开滤过泡保存原有滤过功能,术后反应轻,视功能恢复好,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术后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19只眼)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巩膜瓣下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前房深度、前房积血、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实施并总结规范的术后护理。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2~3行者9只眼(47.4%),矫正视力不变者(含视力增加或减少1行)9只眼(47.4%),矫正视力下降2~3行者1只眼(5.3%)。术后第1天发生浅前房者2只眼(10.5%),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1~4次,第2天前房均恢复正常深度。术后第1周内有19眼眼压值5~16mmHg。3个月时有1只眼呈包囊型滤过泡眼压偏高,眼压36mmHg;维持在9—17mmHg者18只眼。术后3个月滤过泡情况:Ⅰ型者3只眼,Ⅱ型者15只眼,Ⅳ型者1只眼,Ⅰ型和Ⅱ型者共18只眼,占94.7%,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外伤性青光眼术后视力改善、目标眼压稳定。规范的术后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翔  沈念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1):127-128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行经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5例37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37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33眼(89.19%)视力≥0.3。眼压较术前下降,功能性滤过泡无瘢痕化。虹膜反应、角膜水肿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改善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2眼),依据眼压控制、房角粘连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35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房角分离组);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23例(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结果2组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房角分离组术后1d、小梁切除组术后1、7d以及2组术后1、3、6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1)。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根据患者眼压、房角粘连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手术方法、技巧,手术对眼压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择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正常的白内障患者44例(46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术后反应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本组44例(46眼)中,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眼术后5 d内发生高眼压,经药物治疗,眼压恢复正常;其余38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可有效地保护青光眼滤过泡,对眼压无特殊影响,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经角膜的调整缝线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69例(72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mm×4mm 1/2板层厚巩膜瓣,0.2—0.4mg/ml MM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min,再以大量BSS冲洗,继之进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小梁2mm×2.5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侧面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间断缝合Tenon’s囊,结膜连续缝合。结果平均随访(7.36±4.64)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63.89%),不变19眼(26.39%),下降7眼(9.27%)。术前平均眼压(28.67±10.69)/mm Hg(1mm Hg=0.133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1mmHg以下66眼(91.67%),功能性滤过泡91.67%,非功能滤过泡6眼(8.33%)。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调整缝线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植入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及对眼压、前房及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112例126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较大差异性,眼压与术前无明显改变,滤过泡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及粘连现象。结论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及加深前房深度,并保持原有滤过泡的功能与维持眼压。  相似文献   

9.
杨建  秦海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06-5707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避开功能性滤过泡,保持已有的滤过功能,对26例(28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行颞侧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2 a,分析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 2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6 17例(17眼),占60.72%;0.3~0.5的9例(9眼),占32.14%;≤0.1的2眼,占7.14%。平均眼压2.8 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疤痕化。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取颞侧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可提高视力,同时保护滤过功能,强调对角膜内皮保护及防止术后高眼压。  相似文献   

10.
付少山 《临床医学》2009,29(4):83-8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56例61眼,设计一种手术方法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小梁切除,可调节缝线及根据年龄及结膜下Tennon’s情况决定是否应用丝裂霉素C浸润,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0.4以上占7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P〈0.01);Ⅰ、Ⅱ型滤过泡占86.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简单、安全、经济,更适合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三联手术的31例34眼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10.24~18.68mmHg,平均(14.05±3.73)mmHg。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自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眼底改变。随访时间为术后12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浅前房、角膜水肿、后发障。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了近5年来本院收治的47例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并对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果15例行角膜清创缝合术的同时行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12例1期植人工晶体,15例清创缝合后3~6d行皮质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11例清创缝合2周后吸除残余皮质同时植入人工晶体。其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38例,9例未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月复查,植入人工晶体的27眼裸眼视力0.2~0.6,47眼矫正视力在0.06~0.8。结论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期行清创缝合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或2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预后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运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调查387例80岁以上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白内障425只眼),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变化对其生活的影响并予以生活质量测查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生活质量4个维度得分均显著提高(P<0.05),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等。结论高龄患者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谈话及解释工作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347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47例(486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379眼,占77.98%;0.3~0.5者58眼,占11.93%;0.1~0.3者34眼,占7.00%;0.1者15眼,占3.09%。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大于或大于0.5者392眼,占80.66%;0.3~0.5者52眼,占10.70%;0.1~0.3者28眼,占5.76%;0.1者14眼,占2.88%。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撕囊失败、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渗出性炎症、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及虹膜红变。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手术技巧的要求比普通白内障高,否则并发症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0-06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跟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9眼),男15例(18眼),女18例(21眼),年龄59~83(75.63±3.05)岁.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于术前术后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角、周边前房深度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术眼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增加,29只眼(74%)房角完全开放,36只眼(92.31%)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减低眼压,提高视力,开放房角,是安全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在正常眼压下和高眼压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的情况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前正常眼压组),对2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眼压不能控制正常的情况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前高眼压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前正常眼压组,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前高眼压组,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与术前正常眼压组患者相比,术前高眼压组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视力更差,并发症更多,术后眼压两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