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72例暑热症的临床分析,发现了有临床意义的反常体温和汗闭及低比重尿等现象;并结合本地区6年来5——11月份气象变化情况,提示本症发生与高温、高湿及低气压有关;反常体温反映了患儿机体对高温、高湿及低气压环境之间调节障碍的结果;本文提出暑热症诊断的初步意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癫疒间 患儿服用托吡酯 (TPM )后发生类暑热症的临床特征、处理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999年 5月至 2 0 0 3年 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接受TPM治疗的 338例癫疒间 患儿中发生类暑热症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38例癫疒间 患儿中 4 2例 (12 4 % )出现类暑热症症状 ,年龄为 8个月至 9岁 ,主要表现为少汗或无汗 ,皮肤干燥或发红 ,活动后加重 ,体温正常者 8例 ,31例伴低热 ,3例中度发热 ,2例伴尿频。 33例类暑热症发生于夏季 ,9例出现于冬春季节。每日所服TPM剂量 <3mg/kg 6例 ,3 0~ 4 9mg/kg 2 3例 ,≥ 5mg/kg 13例。经降低环境温度及 (或 )适当减少TPM剂量处理后大多数患儿类暑热症状减轻 ,10例停药。连续服TPM两年以上的 18例患儿中 15例次年相同季节类暑热症状再发 ,3例消失。结论 类暑热症是夏季服用TPM癫疒间 患儿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 ,应当注意识别 ,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托吡酯致癫(疒间)患儿类暑热症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癫(疒间)患儿服用托吡酯(TPM)后发生类暑热症的临床特征、处理及随访结果.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接受TPM治疗的338例癫(疒间)患儿中发生类暑热症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38例癫(疒间)患儿中42例(12.4%)出现类暑热症症状,年龄为8个月至9岁,主要表现为少汗或无汗,皮肤干燥或发红,活动后加重,体温正常者8例,31例伴低热,3例中度发热,2例伴尿频.33例类暑热症发生于夏季,9例出现于冬春季节.每日所服TPM剂量<3mg/kg 6例,3.0~4.9mg/kg 23例,≥5mg/kg 13例.经降低环境温度及(或)适当减少TPM剂量处理后大多数患儿类暑热症状减轻,10例停药.连续服TPM两年以上的18例患儿中15例次年相同季节类暑热症状再发,3例消失.结论类暑热症是夏季服用TPM癫(疒间)患儿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应当注意识别,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暑热症是夏季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生于长江以南地区,在国内列为病因不明的疾病。由于对此病缺乏认识,临床常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待各种检查无异常,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才考虑为暑热症。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病作了观察,现综合介绍如下。 本病在国外如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均有报  相似文献   

5.
暑热症于夏季多发,秋凉自愈,在临床工作中诊断颇难。为了解其发病规律和特征,现对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23例暑热症进行分析,以探讨暑热症的诊断线索,供同道参考。临床资料23例患儿中男19例,女4例;年龄4个月~3712岁,其中<6个月2例,~2岁19例,~3172岁2例;发病季节为5~7月,其中5月份3例,6月份10例,7月份10例;入院前热程10d~4个月,平均33d。每天最高体温37.5~39.5℃,大多(21/23例)不超过39℃,多数(20/23例)体温后半夜至清晨高,下午低,呈颠倒热型。有多饮多尿2例,少汗4例,并存脑积水2例,脑发育不全1例,先天愚型1例,早产2例,难产(轻度窒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7例暑热症同时测腋窝与直肠不同部位体温,结果有26.0%的腋温≥肛温、70.3%的肛、腋温差值低于O.4℃以下,96.3%出现反常体温。而对照组(七种病、32例)病例有87.5%的肛、腋温差值超过0.5~1.0℃以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合本地7、8、9、10月份气象变化情况,发现暑热的发生与高温、高湿及低气压有关,而随着气温、气湿的下降及气压的升高而缓解。反常体温的出现正反映了患儿机体对高温、高湿及低气压环境之间调节障碍的结果和标志。同时27例均出现汗闭及低比重尿(在1.008~1.002)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血糖检查开始于1910年,1937年Hammann和Jaudon首次提出低血糖是新生儿常见疾病,该病开始受到关注。低血糖带来的最大危害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1959年Cornblath和助手首先提出低血糖可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生儿血糖检查开始于:1910年,1937年Hartmann和Jaudon首次提出低血糖是新生儿常见疾病,该病开始受到关注.低血糖带来的最大危害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1959年Cornblath和助手首先提出低血糖可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诊断名称及标准全国各地尚不一致。为了方便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年5月全国小儿腹泻座谈会提出初步方案,经过同年8月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传染消化组再次商讨,井于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防治研究经验交流会上修改通过。提出试行方案,经4年来全国各地试行结果,最后在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届小儿腹泻防治学术交流会提出。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的概念,但直到1993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the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概念才由Schondorf和Low正式提出,并且继血管迷走性晕厥后成为近几年来功能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1]).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华医学杂志1980年第1期相思源医师《有关小儿发热的若干问题》一文后获益不少。但文中提出的一些论点,我们持有不同意见。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作者在1956年第8期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了“婴  相似文献   

12.
6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作者于1985年对肾母细胞瘤提出的4类8型及第3次NWTS对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分类法。62例有随访结果的肾母细胞瘤,按1985年提出的标准,高分化型存活率为58.6%,低分化型为21.2%。近10年有随访资料的肾母细胞瘤40例,按NWTS的标准,良好组织类型的生存率为60.6%,不良组织类型的生存率仅14.3%。指出NWTS的分类法与怍者过去提出的分类法有类似之处,且更易为临床各科医师掌握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rtter综合征临床少见,于1962年由Bartter首先提出,2002~2005年我院儿科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领会和实践sepsis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XN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566-568
1992年,2001年先后召开2次国际sepsis会议。2002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儿科sepsis共识会议,并于2005年发表相关文件(以下称“新文件”)。会议提出和肯定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to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ne,SIRS),以及把sepsis更新为“感染加SIRS”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SIRS/sepsis是在重症感染性疾病与感染理论出现矛盾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尽管这一概念开始于重症医学专业,但经过10余年实践已为多数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和流行病学工作者所接受。SIRS/sepsis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脏器病理学为基础的疾病观,而是符合系统生物医学原理的整体疾病观。以下就儿科临床工作者如何领会和实践这些概念提出看法,希望引起同行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Yin L  Zhou W  Yang Z  Jin YL  Yin MZ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624-625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最初于1972年由日本学者提出,有关儿童病例的报道很少。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病理诊断为HNL的17例HNL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Sun Q  Shen Y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10-813
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产生,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1992年,随着临床研究方法学、证据的分析加工技术、传播技术和媒介的综合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概念并广为传播.随着其概念的提出与普及,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被陆续发表,为临床医师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新分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全国第二届儿科临床免疫会议提议,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应采用1985年WHO专家组的方案,特摘录有关内容供参考应用。由于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已深入到免疫活性细胞的个体发育和功能以及各种遗传基因和生化因子的影响,1985年WHO专家组在奥地利Gmunden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法。提出三部分详细的疾病名称,并简要地用表格叙述了每一疾病的免疫缺陷性质、病因、遗传规律和特征,还就分类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84年Darioy等 [1] 提出采用控制性低通气治疗重症哮喘。1990年由Hicking等[2]首先提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ermissivehypercapnicventi lation,PHV)的要领。有关PHV的应用在成人某些呼吸系统疾病 ,如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等报道较多 ,而儿科有关PHV策略的应用报道尚少。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 ,我们采用PHV治疗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respi 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取得…  相似文献   

19.
腹内高压症和腹腔间隙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内压升高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乃至衰竭。早在1863年Mary就已观察到腹内高压症(intro-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890年Heinricius通过动物模型证实腹内压20~34 mmHg(1 mmHg=0·133 kPa=1·36 cmH2O)可导致致命性呼吸衰竭。1911年,Emerson首次报道了在多种动物模型中IAH可导致心血管功能的异常。1913年Wendt提出IAH与肾功能的关系[1]。后来,Baggot报道肠胀气情况下强行关闭腹腔有很高的病死率。直到1980年Kon和他的同事首先提出了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概念,用来描述…  相似文献   

20.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 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托吡酯单药或添加治疗治疗小儿癫.方法观察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17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31例,West综合征18例,对其中已应用传统抗癫药物治疗控制不理想的病例添加托吡酯治疗,而对新诊断病例应用托吡酯单一治疗,进行自身对照的开放性研究.结果①托吡酯治疗小儿癫66例,平均疗程6个月,其总的疗效为发作减少≥50%占48例(72.7%),发作减少≥75%占36例(54.5%),发作控制27例(40.9%).②托吡酯治疗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17例发作减少≥50%为15例(88%),发作减少≥75%为11例(51.6%),发作消失为9例(52.9%);Lennox-Gastaut综合征组31例发作减少≥50%为20例(64.5%),发作减少≥75%为16例(51.6%),发作消失为12例(38.7%);West综合征组18例发作减少≥50%为13例(72%),发作减少≥75%为9例(卯.0%),发作消失为6例(33.3%).③添加托吡酯治疗对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的添加治疗前后的血浓度没有明显影响.④不良反应嗜睡14例(21.2%)、反应淡漠4例(6.0%)、纳差17例(25.7%)、类暑热症4例(6.0%).结论托吡酯对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West综合征治疗有效、安全,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