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胃肠道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最常见的原发部位 ,其中又以胃最常见 ,占全部胃肠道淋巴瘤的 5 0 %~6 0 %[1~ 3 ] ,结外淋巴瘤的 2 5 %,所有胃恶性肿瘤的 3%~5 %[4 ] 。过去认为大多数胃淋巴瘤为恶性程度高的弥漫大细胞型 ,仅少数为低度恶性B 细胞型[5] 。 1983年 ,Isaacson和Wright[6] 首先提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概念 ,他们认为早年诊断为胃假性淋巴瘤的病例 ,在组织学上与结外的淋巴样组织 ,例如小肠粘膜下淋巴集结 (Peyer’spatch)相似 ,而与外周淋巴结不同 ,故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 a…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了四例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胃粘膜。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顶部及前壁为多见的多发性、滤泡样、铺路石祥,白色、光滑的隆起。约数毫米大小,柔软,不伴有溃疡及糜烂。病理可见胃型上皮,有生长好,排列齐的腺体、含主细胞及壁细胞。钡餐可见球部多发性,小的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3.
4.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启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7,13(3):154-157,17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要经历一些癌前期变化。若能对癌前病变加以确定,并密切观察随访与处理,实为降低胃癌发病率、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一条有效途径。1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分型组织学分型:传统上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和研究仅局限于经典的腺瘤样异型增生,通过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早期微小癌灶与此种增生有移行者并不多见。最近Murayama等发现,有数种形态上不同于经典异型增生的胃粘膜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国内外病理学家将胃粘膜异型增生分为五种组织学类型,即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25例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症(H-GM)病人进行了钡餐和内窥镜对照研究。男9例,女16例,年龄18~86岁,十二指肠球部HGM在钡餐造影上表现为:①最常见为成簇的1~3mm突出于光滑而无特征的球粘膜上的粘膜斑(17/25),多位于球底和后壁,偶可遍布整个球部,与周围正常粘膜分界清楚;②球部粘膜呈粗大结节样、表面有糜烂或溃疡(5/25);③球部单发较大无蒂息肉(2/25);④覆盖于与胃粘膜相连续的球底上的显著的胃小区(1/25),表现恒定,有别于暂时性胃窦粘膜经幽门的脱垂。17例活检组织学研究证实胃上皮嵌于正常的球粘膜中,有由分化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异位症很少见,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现报告并讨论如下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介绍 1.1 例1,男性,37岁。上腹痛胀2年余,加重伴反酸、呃气10天。查体无阳性发现,临床诊为胃炎。胃肠钡餐检查见胃粘膜皱襞增粗,胃窦小弯侧幽门前区有一类圆形充盈缺损,大小约1.5×1.5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12例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有局限性的特征性的改变,呈多个1~3mm小斑点状负影。胃粘膜异位可以从口腔到直肠,多发生于下段食管及末端回肠,甚至美克耳氏憩室内。此外还可异位到胆囊、胆总管、胰腺囊肿、膀胱、和未闭锁的脐尿管内。Weingart在17000例内窥镜检查中发现了135例,并经胃低张双重造影证实。内窥镜和X线检查的发现率为1%,手术切除标本中则高达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脱垂多见于胃幽门区移向十二指肠球部,而胃底粘膜通过贲门逆行向上,移入食道下端则比较罕见。我们遇到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纤维胃镜检查发现有各种不同胃粘膜改变占92%,较同期其它疾病患者的各种不同粘膜改变占60%显著增高,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各种胃粘膜改变的比例也随之增加。根据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肝源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治疗做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2例上食管异位胃粘膜的检查和诊断情况。方法应用胃镜和病理检查进行诊断。结果胃镜检查15000余例,发现上食管异位胃粘膜62例。结论上食管异胃粘膜病理检查均可见胃柱状上皮;经应用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以健脾益气中药为主的“胃粘膜保护方”(GMP)对大鼠急性乙醇性胃粘膜损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使之不出观肉眼损伤,显微镜下损伤及胃粘膜跨膜电位差(PD)的下降亦明显减轻。提示中医脾胃与胃粘膜屏障有一定关系。GMP能提高胃粘膜防御能力,对某些有胃粘膜损伤的疾病,可能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分析胃黏膜病理活检124例,Giemsa染色以确定HP感染是否存在.结果在124例胃黏膜活检中,HP感染者54例,肠上皮化生者32例,HP感染同时伴肠上皮化生者26例,HP感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较高.结论肠上皮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因此,HP感染可诱导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农牧区成年人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日立7170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PG水平,与内镜活检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青海高原农牧区733名接受胃镜检查的成年人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ll值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胃黏膜基本正常(NOR)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ll值的中位数分别为87.7ng/mL、14.8ng/mL和6.0ng/mL。PGI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IM/Dys)和胃癌(GC)组明显低于NOR组(P均〈0.01),而。崛和IM/Dys组之间无差别两者,PU组明显高于其它胃黏膜病变组而又低于NOR组;PGⅡ在CSG、CAG、IM/Dys和GC组明显低于NOR组(P〈0.05或0.01),CSG、CAG和IM/Dys组明显低于PU组(P〈0.05或0.01),而3组之间无差别两者,CAG组又明显低于GC组(P〈0.01),NOR和PU组之间、PU与GC组之间无差别两者;PGⅠ/PGⅡ值在CAG、IM/Dys和GC组明显低于NOR、CSG和PU组(P均〈O.01),IM/Dys和GC组又明显低于CAG组(P均〈0.01);NOR、CSG和PU组之间及CSG与CAG组之间无差别两者。结论:高原农牧区成年人血清PG水平与有无胃黏膜病变及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随着胃黏膜病变的逐级加重,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值逐渐降低,而PGⅡ虽有降低现象,但无规律可循。利用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值筛查高原地区胃癌前病变和胃癌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STAT3、Bcl-2的表达,探究p-STAT3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中p-STAT3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p-STAT3在4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达95.0%,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2.54%,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其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STAT3的过度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STAT3作为一种新的标记物对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TAT3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的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6.
活检胃粘膜中ras、p16、p53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癌相关基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病变中有无相互作用关系,随机对136例胃镜检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患者的胃粘知检进行了癌相关基因ras,p16,p53及HP检测。结果显示ras,p16p53在胃癌的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经统计不处理除ras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HP阳性的胃癌中,ras和p53阳性表达均高于胃炎和胃溃疡,而p16的阳性表达则低于胃炎;  相似文献   

17.
应激状态下胃粘膜组织内皮素-1水平及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内皮素(ET)-1在应激性溃疡(SU)发病中的意义,以大鼠冷束缚应激溃疡(CRS)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免方法,观察研究应激前后大鼠胃粘膜组织ET-1表达分布、含量及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等变化情况。结果显示,ET-1阳性表达物质主要分布于胃粘膜血管内皮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粘膜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应激3h后胃粘膜组织ET-1阳性表达细胞数量与强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放免显示应激1h后胃粘膜组织ET-1含量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在应激后12h内呈持续升高状态,同时随着ET-1的升高,UI不断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1)。提示在冷束缚应激诱导大鼠SU形成过程中,胃粘膜组织局部可大量增加ET-1的合成、分泌,从而参与SU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胃粘膜损伤的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液中癌胚抗原(CEA)在5种胃部疾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某些胃部疾病患者的血液及胃液中的CEA水平,并相互比较。结果萎缩性胃炎与胃癌2组血液中CEA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胃液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胃液中CEA水平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但与形状和大小无关。结论胃液中CEA水平测定对于临床诊断某些胃部疾病及判断肿瘤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62例慢性胃炎患者以血清与胃粘膜匀浆配对作酶联免疫(ELISA)检测,胃粘膜切片作特殊染色和电镜观察的方法,发现血清与胃粘膜HBsAg阳性检出率有相关性,病灶粘膜组织中存在HBsAg和HBV颗粒。研究结果表明,HBsAg可能是损伤胃粘膜细胞的直接原因之一,慢性胃炎与HB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10茶犬作胃一空肠吻合术,建立胆汁返流性胃炎实验模型。可见该模型胃液中胆酸明显高于术前(P<0.01),同时游离酸和Na+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H值降低;胃粘膜表现糜烂、溃疡、炎细胞浸润。作者认为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胆酸对胃粘膜的破坏起着主要作用,且返流时间与病变程度成正比。结合58例舰员病例观察研究,结果与动物模型相符,从而证实了本文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发病机理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