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医用X射线实时视频处理系统.针对医用X射线成像的特点进行视频处理板硬件电路的设计,同时给出了适合X射线的图像处理的软件设计流程,并开发了DSP底层驱动程序.线对测试结果表明,奉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医用X射线成像的效果和精度.  相似文献   

2.
双能量X射线成像技术是用高、低两种能量的X射线对人体同一结构拍摄一对X射线片,由于人体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射线衰减系数不同,两片会有不同的光密度分布,对两片进行加权相减,可以分别给出被摄结构中的骨或软组织的单一成分的分布图像.本文介绍了双能量X射线成像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对其医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洪波  金敖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4):375-376,F003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X射线作为结构成分分析和医学诊断成像的手段,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之一.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不断提高,常规的X射线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性能优越的同步辐射的出现为科研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同步辐射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作加速运动时(加速到光速)沿加速度切线方向发出的一种电磁辐射.在辐射过程中产生的低能X射线(能量范围约为50 eV~15 keV)称为同步辐射软X线.同步辐射具有其它辐射源难以比拟的优异特点,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优良的光源[1].  相似文献   

4.
张宇晶  孙智勇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83-184,182
数字X射线成像装置正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并逐步替代传统的屏片系统与模拟的X射线影像增强电视系统。量子探测效率(DQE)是描述X射线成像装置成像性能的最适合的参数。DQE描述成像装置维持从辐射野到输出数字化影像数据的信噪比的能力。由于在X射线成像中,辐射野中的噪声与空气比释动能水平是密切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X光愈发显示出了其运用上的缺陷与不足,为此硬X光光电成像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其运用逐渐普遍,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对硬X光光电成像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展开了实验探讨,以期进行硬X光光电成像系统面密度的分辨能力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 X射线,这种人工电离辐射,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特别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X射线的运用而带来的副作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本文就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来说明这些副作用的危害,从而达到合理利用X射线这种人工电离辐射的目的。 X射线是一种人工电离辐射,是一束中性高能光子流。这些光子由于存在能量差异,因此它们的穿透能力也存在着差异。照射到被照体上的X射线,仅用少部分能从被照体物质原子间隙直接穿过,这部分是医学影像诊断中有用的部分,而大部分则被被照物质吸收,产生  相似文献   

7.
孙秀丽 《当代医学》2014,(17):147-147
目的分析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的实现过程。方法在实现X射线相衬成像的过程中,物理上通常会采用相衬观察法,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利用光学装置来对相位的分布进行转化,而在数学方面则采用卷积处理以及傅立叶转变来对其进行数学表达。结果在对患者行临床诊断时,类同轴全息X射线成像最有可能实现,其临床应用前景也较为广阔。结论要想使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得以实现,就必须解决样品与光源、相干光源以及探测器与样品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X射线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885年发现的,它除了具有电磁波的共同属性外,由于其能量大、波长短,它还具有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感光作用、着色作用和生物效应特性等特性。X射线发现后首先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第二年就提出了用于治疗的设想,使X射线诊断和治疗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X射线成像技术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成像、X-CT、磁共振成像、热成像、介入性放射学和内镜等技术共同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崭新领域,X射线的发现可谓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但是,X射线射人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损害的程度随吸收剂量的多少和机体内细胞的种类而定。本文就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和防护以及X射线辐射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减少和避免)(射线对人体的损害,使其发挥更好效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X射线的成像原理,并且介绍了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为X射线在我国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佳能展出最新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CXDI-60G,因为在画质、安全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而受到市场瞩目。目前,DR系统被公认为是继胶片、计算机化X线摄影CR的下一代产品,有更高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11.
周四清  温生贵  徐钐  许南亭 《海南医学》2010,21(23):103-104
目的通过分析牵曳征的X-ray表现、好发部位及发生机理,明确牵曳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过手术证实的16例牵曳征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等。结果牵曳征产生于肌肉附着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腓骨上端、胫骨上端、股骨下端,男性多于女性;其病理为局部成骨细胞生长活跃,形成增生的骨性突起。结论牵曳征属于正常骨组织,一般不会出现症状及影响功能,亦无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4例X线胸片阴性而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①X线胸片阴性肺癌的病因是病灶被胸腔的其他结构所遮盖或病灶太小(小于1cm);②X线胸片阴性肺癌多以咯血或者痰中带血、喘息、持续发热及刺激性剧烈咳嗽起病,以中心型肺癌和鳞癌居多;③胸部CT可发现部分X线胸片阴性肺癌;④纤支镜检是诊断X线阴性肺癌唯一可靠的方法;⑤纤支镜检过程中的医学伦理。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钡剂双对比造影和CT表现特点。11例行口服法,15例行插管法小肠造影;12例进行了CT扫描,其中9例予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造影表现为:肠管内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移位变形、管壁僵硬、肠管蠕动差、龛影和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影、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受压。增强扫描后,良性肿瘤呈均匀性强化,而恶性肿瘤为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中,口服法的阳性率为36.4%(4/11);插管法阳性率为73.3%(11/15);CT检查阳性率为66.7%(8/12)。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一定的X线表现特点,与CT检查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其阳性检出率,对显示早期病变及术前分期和部分肿瘤的定性与手术切除的评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诊断和X线诊断在脊柱骨折中的表现。对比分析其表现的相关性,在能减少患者的检查费用和受照剂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方法:分析89例患者的CT和X线检查资料,了解其表现的相关性。结果:89例患者有116个椎体骨折,其中骨折累及椎管35例的42个椎体。结论:所有怀疑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均应进行X线检查,依据X线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肾钙乳X线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朝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8-1680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肾钙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6年5月诊断的8例肾钙乳患者的X线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7岁~66岁,平均年龄41岁,均为单侧发病,6例为积水型,2例为囊肿型。典型X线征象为“麻饼征”、“半月征”及“盘中盛果征”。CT腹窗见“水底沙石征”,骨窗见“盘中盛果征”,严重积水型病例可见“台阶征”。上述征象均随体位变动而改变,高密度影始终位于病灶最低处。结论:肾钙乳虽然少见,但X线及CT的征象大多典型,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肾钙质沉着症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李旭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2-1244
目的:评价乳腺癌的钼靶X线和CT影像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5例可疑乳腺癌患者进行钼靶X线和CT影像学检查,并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观察钼靶X线与CT和组织学检查在诊断方面的差异。结果: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38例,病灶检出率为84.4%;螺旋CT诊断乳腺癌42例,病灶检出率为93.3%;两者结合诊断乳腺癌44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7.8%。钼靶X线发现钙化33例,阳性率为73.3%;CT发现钙化21例,阳性率为46.7%。34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钼靶X线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23例,阳性率为67.6%;CT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30例,阳性率为88.2%。结论:钼靶X线和CT对乳腺癌的诊断均有重要的作用,但两者各有其特点,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3例肺部炎性假瘤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讨论其诊断价值。结果23例病例发病部位不定,形态大小不一,病灶密度多数较均匀(16例),边缘较光滑锐利12例,边缘模糊11例,其中部分病例可见"浅分叶征"、"桃尖征"及短粗毛刺等征象。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扫描显示病灶周围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迂曲粗大的血管纹理聚集征象,且有病例有包膜形成等。结论肺部炎性假瘤CT表现缺乏特异性,但仍有很多征象对本病有重要的提示及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胛骨正侧位X线摄片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肩峰下撞击综合征50例患者的58肩进行肩胛骨正侧位X线拍片,43例49肩同时行利多卡因试验,分析X线结果,比较三型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结果:Ⅰ型肩峰13.8%(8/58),Ⅱ型肩峰25.9%(15/58),Ⅲ型肩峰60.3%(35/58);Ⅰ型肩峰中7肩行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为42.9%(3/7),Ⅱ型肩峰中13肩行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53.8%(7/13),Ⅲ型肩峰中29例行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75.9%(22/29)。经χ2检验,Ⅲ型肩峰组与其他两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Ⅰ型肩峰组与Ⅱ型肩峰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价值高;Ⅲ型肩峰者罹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Ⅰ型、Ⅱ型肩峰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结构的x线特征及其分型,为中国乳腺癌普查寻找有效手段。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700例(其中门诊1020例,体检680例)绵阳地区的女性进行乳腺X线摄影,以x线影像为基础,进行阅片、分析、统计,并记录X线分型,开展女性乳腺结构的X线特征及其分型研究。结果1065例为多量腺体型,占62.65%(1065/1700例),282例为致密型,占16.59%(282/1700例),280例为少量腺体型,占16.47%(280/1700例),73例为脂肪型,占4.29%(73/1700例)。结论中国女性乳房较小且较致密,以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作为诊断标准分型,方法虽然欠精确,但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掌握,切合实际,可作为乳腺癌的普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连号抽取片库中常规照片与调PACS(图像传输与储存)系统中数字化照片各1000例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收集120例肺部有病灶病例,行数字化及常规X线摄影,将其两者病灶检出结论与CT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数字化相比常规X线片甲级照片率提高30.2%,乙级、丙级照片率降低28.8%;肺癌检出率提高10%,肺癌检出率特异性提高20%。结论:数字化比常规X线片图片影像质量及肺癌检出率和特异性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