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透析导管在血液净化中使用和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方法总结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科室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长期透析导管患者35例,3例患者两次置管,其中颈内静脉置管33例次,右侧股静脉置管2例次。结果长期透析导管留置时使用导丝直接进管比使用撕脱鞘出血明显减少;股静脉留置长期导管易发生血栓形成,使用时间短。长期导管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和感染。结论对长期透析且无内瘘手术条件的患者,带涤纶环双腔长期透析导管是一种安全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Permatch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外套送入血管。结果共20例患者,留置最长时间达24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7.5月,1例因感染无法控制拔管,余仍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使用时间长,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尤其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塞丁格彩色影像置入技术。方法回顾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治疗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置入PICC失败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失败,提高置管成功率。结果 65例患者,其中1次穿刺成功53例,2次穿刺成功12例。其中6例导丝置入血管障碍,3例穿刺鞘送入困难,2例PICC导管送入困难,通过调整处理,最终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结论经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应加强患者评估及穿刺血管定位,熟练掌握穿刺置管技术,及时处理异常状况,并加强护理工作,有效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长期深静脉置管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共计30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28例,股静脉2例。留置最长时间达35.5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7.5个月。3例因患者烦躁而自行拔出,2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拔管,其余25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时间长,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血液透析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林生庚  鄢爱梅  曾小庆 《江西医药》2009,44(11):1102-1103
目的探讨Seldinger技术指导心包穿刺置管在心包积液诊治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心包穿刺.待抽出液体后停止进针,送入导丝,沿导丝送扩张管以扩张通道,之后拔出扩张管。再沿导丝送中心静脉导管入心包腔内.撤除导丝,用缝线固定导管,抽液留标本化验,末端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56例患者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均一次成功,术中、术后无1例发生任何并发症。留置时间1—5d,引流量为250~1750ml,经超声心动图或胸部CT检查证实极微量心包积液,可拔出深静脉留置管。结论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超声心动图定位指导下行心包穿刺并置管引流操作简便、安全、引流彻底、疗效确切,可避免心肌损伤及反复心包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对血管的影响及防治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住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不全有插管史的患者72例,予彩色多普勒超检查综合颈内静脉置管对颈内静脉的影响因素。结果长期导管插管史患者20例,8例有纤维蛋白鞘形成,6例有附壁血栓形成,5例有静脉狭窄,其中3例颈内静脉明显狭窄;临时性导管插管史患者52例,17例有纤维蛋白鞘形成,24例有附壁血栓形成,7例有静脉狭窄,其中4例颈内静脉明显狭窄。结论纤维蛋白鞘形成、附壁血栓及导管内血栓是发生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超声对颈内静脉置管起始段观测较清晰,灵敏度尚好,安全无创,经济方便,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是监测和诊断颈内静脉置管导致各种导管功能障碍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理想的方法,必要时与静脉造影相结合,有利于血液透析导管患者深静脉导管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时血液净化留置双腔导管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总结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 随访血液透析患者临时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在872例临时静脉留置管中,其中颈内静脉置管516例,股静脉置管366例。20例患者出现出血或形成血肿;90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其中33例为颈内静脉置管,57例为股静脉置管;15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断裂;1例股动静脉内瘘。结论我院血液净化临时静脉留置导管总的并发症为15.4%,为减少并发症需提高静脉置管技术,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侯海霞  鞠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0-322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 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及其在血液透析中的长期使用及护理的经验,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和撕脱型扩张导管法行颈内静脉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并观察2003年5月-2007年2月441例患者置管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419例长期使用无异常,血流量可迭180~360ml/min,,22例次感染,感染发生率4.9%.共7例患者拔管,导管血流不畅经处理后无效拔管者3例,因反复感染控制无效拔管者4例.结论 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导管成功留置的关键;②良好护理是导管延长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③带涤纶套的长期静脉留置导管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将124例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股静脉置管组76例,颈内静脉置管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分别为(41.81±10.96)d、(17.17±4.83)次、(230.94±20.33)mL/min及1.48±0.16,显著高于股静脉置管组的(27.09±9.77)d、(10.46±4.13)次、(215.46±28.07)mL/min及1.1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静脉置管组感染、栓塞及穿刺并发症分别为34.2%、26.3%及18.4%,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的8.3%、6.3%及10.4%。结论对比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林柳  刘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3):2852-2855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在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总结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经验教训.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共190例,比较上述三种置管方法的置管操作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功能不全、局部静脉梗阻、感染及导管脱落等远期并发症.结果 三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相当,颈内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少,留置时间最长,血流最稳定,但是出口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局部换药和应用静脉抗生素,其预后较好.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是建立血透临时通路的较好选择,但是应该注意预防出口感染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13.
黄龙  吴杰  廖婷婷  高晓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4,(8):1146-1147,1150
目的探讨在透视下与非透视下行颈内静脉长期血液透析(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88例尿毒症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前2年,42例均在导管室X射线透视定位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2例(A组),左侧颈内静脉10例(B组);后2年,46例均为非透视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4例(C组),左侧颈内静脉12例(D组),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尿素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及性价比。结果四组均能成功置管,A组、C组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良好,但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B组置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首选非透视下进行,在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放射性接触;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可优先选用透视下进行.有利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予以调整.避免透析血流量不足及透析不充分.  相似文献   

14.
王鑫  王媛媛  孙亚南  耿野 《安徽医药》2018,22(8):1542-1543
目的 探讨不同敷料在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纱布敷料组和透明敷贴组,每组各40例.在透析结束后,纱布敷料组使用4层纱布覆盖穿刺点,无纺布医用胶布固定;透明敷贴组使用3M透明敷料覆盖并固定穿刺部位,比较两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两组导管缝合线断裂、穿刺点渗血、敷料松脱、导管滑脱、出口感染和医用胶布相关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透明敷贴组均明显低于纱布组敷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23.10±3.29)d比(17.20±3.29)d]和对敷料主观舒适度(22例比10例)比较,透明敷贴组明显优于纱布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明敷贴较纱布敷料,舒适性好,可有效减少导管并发症发生和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留置导管在疑难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60例行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30例)采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透析,对照组(30例)采用内瘘透析,对比分析透析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通路使用时间、最大血流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EPO的使用剂量、尿素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留置导管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的充分性等方面与内瘘相似,虽然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内瘘疗法,但是其仍可为无法进行内瘘患者提供充分的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腔深静脉置管在急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本科2010~2012年98例行急诊血液透析时采用局麻下双腔深静脉置管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实施急诊深静脉置管穿刺患者98例,其中2例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改股静脉穿刺成功,置管留置时间2~14周,应用良好;感染3例,心律失常2例,局部渗血、血肿1例。结论双腔深静脉置管是一项安全、有效、方便的穿刺技术,对于需急诊血液透析留置导管者,是首要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血管通路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期间行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患者60例(Ⅰ组),并选同期行临时性双腔导管患者60例为对照组(Ⅱ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导管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4.1±9.3)个月,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导管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在血流量、Kt/V、血栓形成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无法建立内瘘需留置导管的患者,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是一种有效安全使用周期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思凤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91-1292
目的: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50例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为两组:颈内静脉组31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股静脉组19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观察两组患者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Kt/V值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导管使用寿命为(387±101)天,而股静脉组为(210±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透析血流量与Kt/V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是较好的血管通路,颈内静脉优于股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3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经颈内静脉放入球囊漂浮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32例中26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立刻起搏成功,有效起搏平均时间为6min,6例患者手术操作失败。结论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可以快速地恢复心脏的跳动,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超在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30例颈内静脉置管后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彩超诊断和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三个出凝血指标,分析颈内静脉内血栓的部位及大小演变。按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成血栓组与对照组,并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结果 130例肿瘤患者中,86例(66%)颈内静脉内形成中等回声的团块样血栓;血栓位于静脉内的前壁、后壁、静脉瓣处,共有96处血栓。不同部位血栓的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组与对照组间三个凝血参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在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