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7~12岁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骶管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选择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Ⅱ组选择选择骶管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追加少量氯胺酮,血压、心率平稳,术毕患儿清醒快。Ⅱ组小儿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术中追加氯胺酮量较Ⅰ组明显增多,术后发生清醒延迟、呼吸抑制。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术毕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优于骶管阻滞,麻醉效果较好,麻醉并发症减少,麻醉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第一节 骶髂关节紊乱症(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紊乱症又称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疼痛的原因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妇女。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实际上是骶髂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中医有称本病为"骶髂骨移位"。  相似文献   

3.
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监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核素骶髂关节显像以及骶髂关节与骶骨的核素比值测定方法,探讨其在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9例临床及CT确诊AS的病人,共58个骶髂关节,先行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及其核素比值测定,然后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治疗后2周再行同样的核素检查方法,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 58个骶髂关节中,有51个骶髂关节示放射性核素呈不同程度浓聚,骶髂关节与骶骨放射性比值明显高于正常;2周后的检查所见其中原有异常的骶髂关节情况明显改善,有51个骶髂关节与骶骨比值均有降低,其中47个降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及其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对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和传统重建钢板在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重建钢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在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中,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纠正患者的关节损伤与骨折错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骶髂筋膜脂肪疝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骶髂部深浅筋膜破裂,使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挤压周围末稍血管或神经,从而引起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因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被漏诊或误诊,甚至有当成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狭窄症等而被手术。通过对我院近3年来采用高频彩超检查的45例经手术后证实的骶髂筋膜脂肪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骶髂筋膜脂肪疝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以提高脂肪疝引起的腰腿痛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系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骶髂关节内感染,在临床上较少见,笔者收集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间5例经临床CT确诊的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A、B组,A组采用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B组采用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比较两组的操作方便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比B组操作更简单,不良反应少.两组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变化不大,麻醉效果尚可.结论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与骶管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单侧腹股沟疝手术中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简便易行,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骶髂关节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印例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诊断AS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1)骶髂关节软骨改变:双侧49例,单侧7例共105个骶髂关节的关节软骨异常,表现为T,WI软骨信号增粗、中断、消失,呈混杂信号,T2WI软骨信号增高,表面不规则呈锯齿状;(2)骶髂关节骨质改变:双侧51例、单侧4例关节旁骨质骨髓水肿,16例脂肪沉积,双侧40例、单侧4例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及增生硬化。(3)骶髂关节间隙改变:23例关节间隙假性增宽,21例骶髂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4例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12例骶髂关节间隙正常。结论MR骶髂关节检查有助于AS早期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能量的损伤越来越多,高能量损伤中累及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发生率逐步增加.骶髂关节复合体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在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累及骶髂关节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尽可能的复位固定.目前临床上对骶髂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报道较多,各种内固定临床疗效不同.该文就骶髂关节损伤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传统的X线摄片对诊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T检查则更能反映骶髂关节的微细病变,随着CT的普及使用,掌握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搜集38例经临床确诊的各种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及CT影像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至2004年经临床确诊的骶髂关节病变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5~60岁,平均31.2岁。使用SIEMENSSOMATOMAR、nova型全身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层厚3~5mm,间距5mm,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骶髂关…  相似文献   

11.
张继  申爱强  吉华明 《河北医药》2011,33(10):1469-147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MS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参照纽约诊断标准分析评级。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S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骨性强直等。本组无0级病例;Ⅰ级2例(6.06%);Ⅱ级7例(21.21%);Ⅲ级11例(33.33%);Ⅳ级13例(39.39%)。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做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2.
胡伟良  张润涛  庞全智 《医药世界》2010,(11):1388-138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的各级CT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CT扫描骶髂关节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例对照分析。结果 38例双侧骶髂关节受累,2例单侧骶髂关节受累。无0级;Ⅰ级5例,占12.5%;Ⅱ级9例,占22.5%;Ⅲ级14例,占35%;Ⅳ级12例,占30%。结论 CT能够准确地反映骶髂关节病变不同阶段表现,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进而有利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具经甲醛溶液浸泡的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其中,男性5具,女性5具,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后路单钉棒固定组和骶髂螺钉固定组,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收集相关数据;选取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后路单钉棒固定和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的压力值下,骶髂螺钉固定组的位移明显大于后路单钉棒固定组(P〈0.05);实验组骶髂关节复位的优良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P〈0.05)。结论与骶髂螺钉比较,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优势比较独特,固定效果较好,骨盆的稳定性较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达承重与支撑的大关节,与拱形桥梁承重的作用相仿。凡直接与间接的暴力,或在负重的情况下扭曲、旋转、跳跃等动作均易使其关节的一侧韧带损伤。临床可分为轻度(骶髂关节韧带损伤)、重度(骶髂关节半脱位)损伤两种。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如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本文只讨论骶髂关节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后伸压骶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方法 45例应用后伸压骶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患者,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JOA治疗改善优良率93.33%,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伸压骶手法能纠正骶髂关节错位,重建骶髂关节静力稳定系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低,但由于其位置较为特殊,临床上常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不适,易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而忽略了骶髂关节结核的可能性,导致漏诊、误诊。现搜集11例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儿骶前畸胎瘤是小儿比较常见的肿瘤 ,早期手术切除可避免并发症发生及肿瘤恶变。但由于小儿盆腔狭小 ,如果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 ,术中可致盆腔神经或阴部神经损伤 ,引起小便失禁。过去对此病一直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 ,我院自 1993年 10月开展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 ,回肠去粘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逼尿肌 ,手术治疗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小便失禁 ,共收治患者 6例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 6例 ,女 5例 ,男 1例 ,最小 6岁 ,最大 11岁 ,均在出生后半年内行骶前畸胎瘤切除术。主要临床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RA)骶髂关节改变的认识。方法:收集100例RA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X线及CT检查的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RA累及骶髂关节发生率较文献报道高,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偶有腰背疼痛症状,X线改变多以~级改变为主,病变较轻,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阳性,伴或不伴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结论:RA累及骶髂关节发生率较高,故RA患者应常规行骶髂关节X线检查,以提高对RA骶髂关节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急性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急性扭伤患35例,通过临床及X线片检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疗效有显性差异,临床治愈率100%.结论针炙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急性扭伤效果显,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和利  贾健 《天津医药》2013,41(1):75-76
【摘要】 <正>骶髂关节骨折脱位(fracture-dislocation of sacroiliac jiont,FSJ)常与骨盆前环破坏、髂骨或髋臼骨折并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骨盆骨折不稳定型损伤的一种,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及神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1]。因此,临床常通过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骶髂螺钉、骶髂关节前方加压钢板、骨盆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