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2.
党中勤教授认为胆石症的病位虽在肝胆,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尤与脾胃功能失调至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疏泄失职;病因缘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虫积及地理水土和体质等综合因素;导师认为通胆利腑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但并非单纯泻下通腑、利胆排石才是通利,强调通胆利腑之要旨在于:针对病因病机和病理表现,采取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佐以健脾和胃、利胆清热等法,使结石渐消缓散、胆道畅通。  相似文献   

3.
总结刘建博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刘建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位在肺、胃,并与脾、肝、肾密切相关.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等均可成为其病因.虽最终病理变化总不离"胃失和降,肺失宣降",但病机有脾虚痰湿、肝气犯胃、肾虚水泛之不同;可分脾虚痰湿证、肝气犯胃证、肾虚水泛证3型辨治,分别以健脾化痰、调肝...  相似文献   

4.
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透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巧用六大"透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le reflux gastritis,BRE)的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方法]分别从单教授对BRE病因病机的认识、单教授对"透法"在BRE的用药规律的具体总结,并通过典型病例体现单教授学术观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结果]单教授认为BRE发病与加重多与情志相关,病位在肝、胆、脾、胃,但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中总要以时时顾护脾胃为第一要务,并提倡患者调节情志。[结论]单兆伟教授诊疗BRE,治法轻灵,简约醇正,行之有效,值得广大医者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应与中医的腹痛相似,其病因病机,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引起邪阻气滞,肝胆不利,湿郁热结、蕴于中焦,表现或为肝郁气滞之证,或为肝胆湿热之证,或为胃肠热结之证;病位在脾,与心、肝胆、胃肠有关,中医辨证应以实证为纲。  相似文献   

6.
浅谈胃食管反流病从气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脾胃肝胆诸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主要病邪为湿、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物上逆密切相关.饮食失调、七情内伤是其主要病因;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是其发病关键;从气论治、调理升降是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位虽在食管,属胃所主,但与肝关系密切。在病名方面,古籍中无固定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为吐酸、胸痛、梅核气等范畴,这些病名皆与肝脏有关;在病因病机方面,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的肝失疏泄,或肝郁化热作酸,或气郁痰阻中焦,导致肝气犯胃是病因病机的关键;在辨证论治方面,肝胃郁热在临床中最为多见,因此,疏肝和胃是其基本原则,临床用药也多在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四逆散等古方基础上加减,或在自拟方基础上加以疏肝解郁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8.
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胆郁滞、胆腑不通,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肝胆实热、肝脾阳虚等,其中临床以肝郁脾虚型为常见。治疗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主。  相似文献   

9.
张丽慧 《中医学报》2019,34(6):1205-1208
病理情况下,湿热郁滞胆腑,胆汁郁积日久,促使胆汁不循常道而逆流入胃。慢性胆囊炎长久不愈,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形成,属于中医学"并病"范畴。其病位在肝、胆、胃,病机为湿热阻滞肝胆,胆腑郁阻,胆汁反流,肝胆疏泄失常,木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赵教授强调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促进胆汁正常排泄,保护、修复胃黏膜,消除烧心、嗳气、咽喉不适等临床症状。赵教授擅于将复杂的疾病简单化,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辨病相结合,审因论治,胆胃两腑同治,制定"利胆、降逆、护胃"治则,并将疏肝理气贯穿于治疗的始末,使疗效倍增,病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系统观察了56例消化性溃疡(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而确诊)的中医治疗情况.初步体会:本病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治疗当以理气和胃为原则.但由于患者体质差异(气虚或阴虚 ),情志所伤(易怒肝旺、忧思伤脾),工作环境 (如劳倦脾虚),生活嗜好(恣食辛辣、肥厚、酗酒、吸烟 )等因素之殊,因而症情有虚实寒热之别,病位有在脾胃肝胆在气在血之异,故须辩证施治.现将证治体会略论于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情志调护对促进肝胆术后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胆手术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及试验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情志调护,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试验组腹胀恢复总有效率为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4%(P<0.05).结论 情志调护促进了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以及无痛无损等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兆伟教授诊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经验。[方法]分别从单教授对BRG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原则的确立以及选方用药特点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典型病例体现单教授学术观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结果]单教授认为情志失调为BRG的最常见病因,肝胃不和为基本病机,提出治疗BRG当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核心大法,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运用理气和胃药物的同时,配伍保护胃黏膜的中药,以提高临床疗效。所举案例,亦获良效。[结论]单教授诊疗BRG,重在调畅患者情志,其疏肝和胃护膜治疗大法用药轻灵,简约醇正,突显其用药特色,彰显孟河遗风。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生发展过程与伏邪致病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素体虚弱而致脾胃运化功能虚弱,浊阴上逆.伏邪发病的三要素可概括为正气、邪气和环境,其致病特点多不易察觉即隐匿潜藏,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伺机而发,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表现为留连晚发的时间特点,深层潜藏的空间特点,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动态变化的特点,这与胃食管反流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役失常等诱发,停药后又极易复发的发病特点相似,而其表现除了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外,还同时伴随许多食管外症状如咳嗽等,易误导临床的诊断.临床治疗多从调畅内伏之肝胃气机,清化内伏之脾胃湿热,补益脾胃、顾护正气,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等角度着手,均有一定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多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胆腑通降失常.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等造成肝胆郁滞,以及久病入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肝郁脾虚等导致胆络失养者多为虚证.对于本病的治疗,姜教授以疏肝利胆,解郁安神为首要治法,灵活运用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温补脾肾、健补脾胃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郁热内蕴"、"胃气上逆"等有关,病位在胃与食管,涉及到肝胆脾。临证分为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滞血瘀、中虚气逆、胃阴亏虚五型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自制中药糊吞服,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病、肝胆病一般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并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仅就其脘腹胀满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治谈谈个人的体会。1 病因病机笔者认为 ,腹胀病位在胃 ,其发病与脾、肝、胆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者同居中焦。脾主运化 ,输布水谷精微 ,升清降浊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谓之“气机升降之枢 ,气血生化之源”。肝胆主人身之疏泄 ,为气机之总司。肝气条达 ,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肝木与脾土相依相连 ,共同发挥着疏理气机升降 ,协调气血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因为如此 ,脾胃与肝胆健则同健 ,损则俱损。脾胃升降失常 …  相似文献   

17.
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故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情志失调或素体胃弱或久病不复,均可致胃受损,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病作也.  相似文献   

18.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脘胁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胆实(湿)热,气滞血瘀。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用3张中药处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8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